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010-03-30 06:23张庆杰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期
关键词:形式理论文章

张庆杰

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为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服务,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党内外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因此,长期以来,如何更好地发挥报纸理论宣传在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成为报业同仁不断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形势下怎么做好理论宣传工作?这个话题范围广泛,涉及面广,这里笔者仅就怎样使读者对报纸的理论宣传文章拿得起来(有吸引力)、看得进去(有感染力),最终做到抓得住人(有影响力)谈点浅见。

让呆滞的面孔活起来

面孔不活泼、缺少吸引力,往往是报纸理论宣传的缺陷。其主要表现在理论版面编排设计老化、格式化,千篇一律,甚至连艺术化的字体、线条也很难见到;理论宣传文章体裁单一、宣传形式不够灵活;内容方面强调指导性,忽视可读性等。

其实,理论宣传作为一种特殊的宣传形式,只要政治方向把握无误,立场观点鲜明,在外在表现形式上是不该有固定模式的。因此,对理论宣传也应该从“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误区中走出来,辅之以形式的创新,让酒香飘出深巷子。应注重在形式上施之以科学装饰和美化手段,虽不可浓妆但可淡抹,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让读者想拿起时拿得起来,从而为看得进去打下基础。如果做个形象的比喻,理论宣传的“服饰”也并非单一的中山装,可以穿穿西服、着着“休闲”,把版面设计得活泼而不失庄重,把标题制作得精美而不空泛,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令读者窥面孔而得见理论宣传文章的魅力。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使理论宣传更加吸引读者,就要打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在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对理论进行系统的阐释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宣传形式的生动灵活、丰富多彩,运用多种文章体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这就要求我们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改变传统的宣传模式,采用访谈、对话、问答、随笔等形式,或组织主题式专版,或开设时效性和可读性强的新栏目,使理论宣传新起来、活起来,从而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譬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中,《人民日报》除发表专论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进行完整的论述外,还以“三个代表”书记谈、专题理论访谈、一问一答的答疑形式等进行生动灵活、形式多样的理论宣传,从而做到了理论宣传形式的灵活和多样化,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从求全贪长的误区里走出来

新闻工作者作为读者时,大多喜欢精短之作,而作为作者时,却往往把文章写得很长。究其原因,作者的求全心理是其根源,行文时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空话套话反反复复地说,不切实际的豪言壮语时不时地从文章里冒出来,读之让人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其实,报纸文章总是以短为好,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思想内容,以高质量的报道赢得读者,不以篇幅虚张声势。

明朝《礼部志稿》载,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屡次下诏禁繁文减案牍。洪武九年(1376年)十二月,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一份陈时务书,长达一万七千字,共说了五件事。朱元璋叫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读至六千三百多字,尚未进入正题。朱元璋大怒,令人将茹太素打了一顿,随即下令:“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看来朱元璋提倡的是写短文。在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就更应该提倡写短文、说短话,用现代市场经济的眼光看,从事报纸宣传的新闻工作者也要与时代的快节奏合拍,有一点“营销”意识,把读者作为文章的消费者,时时、处处适应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文章的长而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形式上的活泼与清新。事实上,文章并非只有长而全才能说明问题,才能有深度、有分量。2006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宇燕的论文《薯片与芯片——谈高科技的特征》,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头,说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在参观一家完全机械化的薯片工厂和一家工人众多的芯片制造厂后,产生了薯片生产更像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芯片生产则更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觉。作者以此开题,引出“什么是高科技”这一问题,并分三个小部分进行了清晰论述。全文仅短短1000多字,却生动阐述了现代经济社会中高科技的盈利性、满足国家需要、与制度高度相关三个显著特征,既干脆利落,又不欠缺要素。试想,如果求全贪长、长篇累牍,对这类纯理论性的文章,读者很可能失去阅读的耐心和思考的兴趣,看不进去将成为必然。

战争年代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将一些空泛无物、言不及义、装腔作势的长文章和讲话辛辣地讽刺为“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从现实情况看,长文章的确很不受欢迎,作者未必愿意写,编者未必愿意编,读者也未必愿意读。问题的根子在于文风不正,这种文风类似于八股文章,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彻底更新,用短小精悍、节奏明快、富有时代感的短文取而代之。

从自我封闭的圈子里跳出来

理论宣传不是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简单重复、注释和引申,它要求理论宣传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探索适合每一个具体理论宣传的恰当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而眼下仍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人为地作茧自缚、画地为牢,不能从一些约束人的圈子里跳出来,在搞理论宣传时,写作手法如老牛拉车、一辙到底,有些理论宣传文章较之有关政府文件,不过是多了一些解释性的文字,整段复述文件的为数不少,这样的文章自然就谈不上有什么可读性,更不用谈“抓得住人”了。

有一个现实问题不容忽视,一些理论宣传文章时效性较差,所写内容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也就是不可能引起读者共鸣。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的作者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理论宣传可以不用那么讲究时效,这种思维定式也是圈子,往往套住了作者的手脚。笔者认为,时效性是新闻的第一特性,也应当成为理论宣传的第一特性。报纸作为新闻纸,理论宣传必须加强其新闻性、增强其时效性,迅速、及时地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予以关注。党报在搞理论宣传时,也要力求在“第一时间”发出“第一声”。如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报道中,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讲话后,《河北日报》就迅速在一版推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访谈,及时廓清读者的模糊认识,准确宣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正确引导了舆论。

实践告诉我们,要搞好理论宣传,就要从一些束缚人的圈子里跳出来,不能满足于旧有的模式,不然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如果对手中的“老套筒”不舍得丢弃,也就陌生于“冲锋枪”的使用。

总之,在当前,搞好理论宣传工作,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大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同时还应在提高报纸理论宣传艺术水平上下工夫,注重针对性、时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做到理论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导向性与接近性的统一,注意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手段,用入耳入心的宣传方式,把理论宣传工作做好,从而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作者单位:许昌日报社)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形式理论文章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小议过去进行时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