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工艺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庞薰琹生于书香门第,1924年留学巴黎,在巴黎接触到了工艺美术,受到了众多艺术流派的影响,并最终选择了现代主义绘画为自我艺术奋斗的目标。巴黎的留学经历开启了庞薰琹终生探索现代主义艺术和民族艺术的历程。归国后,庞薰琹为了创造出具有民族意味的现代主义绘画,开始对民族绘画精神进行探索,不仅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民族艺术传统观念,而且在实践上也开始了其艺术创作民族化道路的积极探索,开创了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先河。
作为一代宗师的庞薰琹先生,自然具有成熟而完备的艺术思想,且独具特色。《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对庞薰琹的评语为:中国现代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
东南大学张道一教授在《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代序”中说:“我们纪念庞薰琹和研究庞薰琹,不仅要探讨一个创造者所开辟的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更要学习庞薰琹先生的探索精神,把艺术之路开拓得宽阔一些,走得顺畅一些。艺术是纯洁的,高尚的,他能托着灵魂上升;如果一个人即使富有,但不懂得艺术,在精神上也是空虚的。庞薰琹的一生,和他所开创的事业跨度很大,通向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我们应该从这两者的关系中去仰视庞薰琹,那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纪念碑。”[1]这段话,应该是对庞薰琹一生最好的“导读”。
庞薰琹在留法初期最先在叙利恩绘画研究院学习(著名的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留学)。从叙利恩绘画研究院的教学体系和历史传统来看,严格的写实是其基本的规范。学院派艺术是一种类型化、程式化的艺术,提倡高雅的艺术,以理性为艺术的最高宗旨,主张寓教于艺,因此学院式教育始终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作为楷模,教师通过严格的课堂教学和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掌握构图、造型、透视、色彩、明暗、光影、解剖等知识与技巧。学院开设的诸如透视学、解剖学、人体写生等方面基础课程使庞薰琹接受到严格的学院派绘画训练。
庞薰琹在法国创作的《巴黎老人》、《巴黎人像》和《自画像》是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作品了。这三幅作品均创作于1929年前后,作品虽尚未深入、细致的刻画,但其色彩与基本造型都十分传统,在表现语言的运用上己经比较成熟,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运用和画面的构成都可以反映出传统写实绘画的功底,其绘画水平己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通过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庞薰琹已经熟练的掌握了传统写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手法。
随着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的深入,对于如何在此基础上表现自己艺术个性,庞薰琹开始了新的摸索。
“我想,我应该逐渐摆脱巴黎各种画派对我的影响……追寻自己要找的道路。”[2]庞薰琹佩服毕加索敢于不断改变自己的画风,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佩服毕加索的探索精神,在巴黎没有第二个敢于这样的变,大胆的变,不断的变……毕加索是真正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是在艺术上不断探索的一生。”[3]《小毕偶尔肖像》就是庞薰琹试图在画面上表现一种装饰性的效果。这是他探索走自己艺术之路的开始。
庞薰琹在巴黎的绘画作品思想上受当时美术潮流的影响很大,作为曾经艺术之都的巴黎,在汇聚了各种艺术流派、形式各异的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他开始不断地吸收、借鉴别人的艺术形式,进行各种创作尝试,但这时还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可是此时的庞薰琹己经意识到绘画个性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探索具有自己个性的艺术语言的艺术之路。
庞薰琹在1930年回到祖国,回国初期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该时期作品反映出其绘画创作的表现形式虽然仍受到西方现代绘画的深刻影响,但是,庞薰琹在作品中已经开始注意吸收中国民族艺术的绘画精神,力图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民族性的绘画作品。
(图1《如此巴黎》)
(图2《大地的女儿》)
1931年,庞薰琹创作了一些小幅装饰构图像《如此上海》、《如此巴黎》(图1)、《手掌》、《大地的女儿》(图2)等等,都是这一年创作的。从《如此巴黎》来看,从形式上他的作品吸收了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画面运用现代构成来处理构图,采用西方现代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面,不追求画面的空间感而是更加重视画面形式本身的表现。作品中采用了综合表现手法,将繁华而疯狂的巴黎,浓缩在一个画面中。女人的笑,男人的烟蒂,一扇关着门,几张扑克牌等。这不仅是一种表现,更是用美的色彩和巧妙的构图,对巴黎社会生活的一种剖析或揭露。作品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再现,而是更加追求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识的表现,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的构成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具有拼贴意味,现代感很强烈。《大地的女儿》这幅作品受到立体派画家莱热的绘画作品的影响,画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画面的人物都带有一种忧虑的神态,这也反应了一种冷漠的社会现象。
(图3《地之子》)
“庞薰琹对中国画画史、画论进行系统研究、探索,提倡中西融合,表现艺术个性,而且也主张艺术要与社会相结合,反映时代面貌。他深深地认识到艺术不可能脱离国家民族而孤立存在,它是随民族觉醒、振兴而获得新生,就是随民族沦落、灭亡而沉落”[4]这时期庞薰琹创作的作品《地之子》(图3),该作品是有感于1934年江南大旱、土地龟裂、民不聊生。画面上一个的孩子横躺在一个农民的人臂上,男人一手扶着孩子一手握拳,孩子的母亲靠在丈夫肩上,掩面而泣,他们穿戴整齐,体质健康。拉长的和朴素的人物形象,简化的形体描绘,表现出一种被压抑而又平静的感情,画面中色调的装饰性更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此画面表现上看庞薰琹不但没有脱离社会生活,变成纯粹技巧的研究和自我情感的表现,而且注意介入现实社会生活。
他回国后受包豪斯建筑影响,开始实践“采用现代化综合方式,抛弃纯艺术与应用艺术分界的观念”[5],在绘画方面,“继续探索如何表现‘民族性’与‘装饰性’的问题”[6]。
作品《绿樽》中表现出了庞薰琹对传统艺术精神的探索,并且还注意作品对绘画的民族性和装饰性的追求。这幅作品是庞薰琹对民族艺术的装饰美感创作的开始。庞薰琹在创作中对绘画的装饰性的关注启蒙于在法国留学时期,那时他就研究现代绘画、古典艺术,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利切利及夏凡纳的影响。1939年到1949年,庞薰琹深入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探索研究民族民间美术,随着他对民间美术研究的逐步深入,他的绘画风格也在变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贵州山民图》系列,在作品中体现了庞薰琹探索西方绘画的形式和中国民间艺术的结合努力,试图从民族艺术的原始性上寻找艺术的真实,探索其绘画艺术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统一,从传统民族艺术、民间美术的根源上,庞薰琹找到了其绘画艺术创新突破口。
50年代末,庞薰琹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自己的艺术思想,装饰性是庞薰琹绘画作品的重要特点。他的装饰性色彩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族装饰的表现手法,同时又受到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使作品的装饰性色彩具有一种古典美。70年代以后,他作品中的民族性、装饰性与表现性达到了高度统一。形象特征抽象,主体突出,色彩鲜明,画面形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五十年的艺术创作,始终坚持自我观念为指导,使庞薰琹融合中西绘画的创作之路取得了成功。
“他的内心世界丰富多样,艺术观念、历史观念和人生追求,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表现。而在绘画、工艺和教育几个方面又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他早期的绘画风格影响他后来的图案设计,他后期的绘画又受他长期从事的传统纹样整理、设计工作的影响。他在音乐、诗文方面的修养使他的绘画、设计富于清雅的意境和鲜明的韵律。”[7]
他从艺术的“象牙之塔”中走出,从个人的“纯艺术”或“沙龙艺术”中解脱出来,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大力提倡发展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艺术与装饰艺术。这些艺术与人们紧密相关,影响着时代的审美精神,超越了历史与国界的审美情趣,代表着时代的审美水平。他改变了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他不仅深入研究,更是去改造那些古老陈旧的民间工艺品,赋予时代观念,使它们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庞薰琹的艺术探索之路,辛勤努力、挖掘传统,使艺术家的创作开拓性的变得更具有现代感,他的绘画作品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与技法的拓展,为现代装饰绘画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作品《巴黎老人》可以看出,庞薰琹在人物的造型上尝试性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画面轻松、有一种文人画的逸笔草草的韵味,充满了灵动、飘逸的东方绘画情调。这是他尝试用中国传统的毛笔来画速写,希望运用中国画的线条来表现现代绘画作品的民族性。回国后创作的《贵州山民图》系列中,《橘红时节》与《跳场》就是运用了民间传统的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兰叶描与铁线描运用于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作品《秋艳》是在宣纸上运用现代绘画中的水粉颜料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来表现画面。(三)、开辟了我国工艺美术的新纪元
庞薰琹不仅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他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献给工艺美术事业的振兴。1934年创立中国第一个现代绘画社团“决澜社”,继而关注国计民生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事业的开拓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工艺美术设计高等学府一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担任副院长。他自觉地从现代艺术走向装饰艺术,将装饰艺术融人工艺美术教育与研究,并与现代生活以及生产紧密联系,奠定了装饰绘画的基础。
我国的工艺美术具有悠久而伟大的历史传统,它与现代人的生活,与时代的要求如何结合,庞薰琹在这方面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庞薰琹当时虽是副院长,但是他更多地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是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艺术教育中更急需发展的是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工艺美术教育。
五十年代末,他致力于中国传统装饰绘画的研究,辞去教学工作。他经过长期努力,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一书。以装饰画为一个学术专题,作为历史的综合考证与解析,它揭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绘画、雕刻、建筑几个方面的共同特性,从理论上论述了形成装饰效果的客观条件与形式规范,此外,还从历代的社会背景及人文思想的演变,分析了不同时代的艺术作风与风格的形成在艺术造型方面,庞薰琹提出了“没有不经过变形的写实,没有不经过写实的变形”的辩证论断。
我们说装饰性因素是庞薰琹的绘画艺术的特点,而构思别致、新颖,色彩丰富、高雅,笔墨简约、随意,意境超脱、深邃等因素也增强了他绘画艺术特点的魅力。追求绘画中的装饰性体现贯穿于庞薰琹一生的努力,贯穿于他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
庞薰琹创立的工艺美术学科的体系,奠定了工艺美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基础。中国的工艺设计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融合,在庞薰琹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说明了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注释
[1]阎燕子.就是这样走过来的[J].图书馆杂志,2006.10:92-93
[2]袁韵宜.庞薰琹传[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52
[3]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4
[4]郑磊.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庞薰琹及其绘画艺术的研究[D]:[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38
[6]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0
[7]水天中.历史、艺术与人[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348
[1]阎燕子.就是这样走过来的[J].图书馆杂志,2006.10
[2]水天中.历史、艺术与人[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3]袁韵宜.庞薰琹传[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
[4]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郑磊.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庞薰琹及其绘画艺术的研究[D]:[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