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面临以下现状:国内绘本普遍原创力不足,多数质量不高,国外经典童话版本过多;国内儿童多在国外经典童话所营造的西方世界中度过,中国本土文化在绘本的世界中普遍缺失;国内绘本故事单调乏味居多,教育引导缺少策略,很难被孩子及家长接受。因而,儿童绘本从创意到创作都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儿童绘本创意与创作应思考以下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家长的意志是不是要附加在孩子的身上?我们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是不是要让孩子自由地生活和学习?
根据上述思考,笔者对30位家长(孩子年龄均在3-5岁)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5名家长进行了问询式调查,所得结果综合如下:
30位家长在给孩子阅读完2008中国年度儿童文学《汪意莲没有来》之后,有26名家长认为孩子对作品非常喜欢。
阳阳本来是个很乖巧的小朋友,可是今天一到幼儿园就浑身“毛刺刺”的,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说什么也不让别的小朋友坐他旁边的小凳子……
做小兔子操了,阳阳就是不肯排在第一个,而且也不让别人排在第一个……
每个小朋友都只有一盒水彩笔,可是阳阳在自己面前放了两盒……
大家开始做游戏了,……只有阳阳一个人呆呆地坐着,一动也不动……
原来阳阳一直都在等汪意莲呀!
老师笑了,说:“汪意莲昨天不是和大家再见过了吗?她是跟妈妈到另一个城市去上幼儿园了呢。”
这时,小朋友们都围上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嚷着:“我们也想汪意莲!”
“好吧,好吧,我们一块儿来给汪意莲‘画’封信。”
这是一封多么美丽的图画信啊!信上有汪意莲的小凳子、漂亮的水彩笔,还有许多做小兔子操的小朋友。
关于想念,关于友情、关于充满乐趣的游戏与绘画,可爱的情感都被很好地融合进孩子们童真的世界。作者又细腻地考虑到孩子们接受故事的角度,设置了一些可爱的悬念,让小朋友们猜想阳阳一系列举动的原因,让每个阅读的小朋友参与其中,情感也与阳阳一起互动,从而对他们当下的童年充满好奇与情感。
在问卷中,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3岁左右的孩子有近50%不再选择连续阅读;关于《芭比娃娃之天鹅湖》中的老鹰片断,有近70%的3-4岁的孩子不再选择观看。
从问卷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们更愿意关注和他们的生活、情感具有相似性的事情,那些他们无法触摸的,和生活实感无法对应的情感会被孩子们主动放弃。
问卷中,《白雪公主》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故事,会不断要求再次阅读。其中,11名家长给孩子阅读过《我的同桌是女妖》中的部分章节,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从墨水瓶里冒出来的女妖,这个不可思议的情节激发了孩子无穷的乐趣。3-5岁的孩子天性中充满了奇思妙想,魔法和女妖,让孩子们有了梦想成真的空间。
30名被访家长中,有60%的家长和孩子一起看过动画片《龙猫》,几乎每个看过龙猫的孩子都喜欢上了龙猫的形象。
夸张的龙猫形象让孩子们觉得更可亲近,就像《我的同桌是女妖》中的女妖形象一样,尽管夸张,但孩子却喜欢。
仍然是《龙猫》,在与看过本片的18位家长的直接对话中,有10个孩子关注到最细微的故事点(成人往往会忽略)——龙猫的魔法公车上翻车站牌的是两只可爱的小老鼠。
可见,孩子细心的观察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因而在绘本创作中细节的关怀尤为重要。就像《我的同桌是女妖》中的蜘蛛,它们都生活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充满生活的趣味与实际的感受。
很多绘本从大人的视角写故事,说事情,讲道理,实际上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回忆,只有当下与想象。比如,《风喜欢和我一起玩》,绘本的画风堪称一流,语言匹配也很适当。而在调查中,随机给14名孩子翻阅,只有两名孩子从头翻到尾,其余都在看了二、三页后放弃。
终于知道妈妈的雨伞在有风的日子里会是这个样子了。
因而,绘本创作首先要从“让我们和孩子一起长大”的理念入手,记住“杯禅茶理”——创作绘本之前,请先放下我们成人的聪明想法,从孩子的视角解读一切,写他们的生活与世界,挖掘潜蕴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童真。
优秀的绘本创作既要有责任心又要有使命感,责任心意味着自律,使命感意味着要承载教育引导的功用。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把绘本当作是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就像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我们就会很形象地发现绘本创作的秘密。孩子们总是被上面可爱的色彩,漂亮的蜡烛,可口的水果和巧克力所吸引,而真正能填饱肚子的却是内里的蛋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创作绘本的第一要着,然后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要色彩、要蜡烛、要水果还是要巧克力,最重要的是他们一定会吃到蛋糕,多少无妨,只要他们品尝到、感受到、体验到,绘本创作就成功了!
孩子的玩趣加上我们适时的强化是绘本创作七步曲的核心主旨。
玩是每个人自性中的心态,玩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自由的挥洒天性,恰恰是孩子得到知识,感受自然,激发想象力、动手能力与良好思维习惯的最好方式。
实际上,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未来可以德才兼备,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德”呢?甲骨文的“德”字构型非常简单,左侧为表示道路的符号,右侧为表示眼睛直视的符号。两形会意,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金文的“德”字则在右侧下部又加了一个“心”的象形图案,“德”正是顺应自然,心正眼正行正之意。
孩子玩的心态实际上正是“德”的状态,一切由心而生,眼见为实,没有任何禁忌与杂念。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看,恰恰是玩的状态可以开启孩子最原始的生命诉求,以最直接的方式吸纳外部世界,从而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如果适时适度地将教育引导与孩子们的原始诉求对接,这些教育的种子会不附加任何条件地根植于孩子们纯净的心灵,在未来的某些时刻就会发芽开花,结满丰硕的果实。
拥有童心和童趣,会增加人的幸福指数。幼儿教育应避免一个误区,那就是早期教育是为了制造天才或是发现天才。儿童早期教育的惟一目标是培养脑筋灵活、身体健康、性情开朗直率的孩子。
要了解孩子的智能发展阶段,针对不同智力发展阶段设计绘本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1岁是听觉发展的最佳期;2—3岁是口头语言训练的最佳期;3岁左右是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期;4岁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最佳期;3—6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佳期;3岁开始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期;10岁以前是学习外语(主要是口语)的最佳期。
孩子能否达到自己最高的智能,几乎都受制于5岁以前所受到的感觉与知性刺激的程度。而这些感觉与刺激的获得必须经由惊喜等情绪获得。著名的儿童文学大师美国的杰瑞•克里斯(《培养天才儿童60法》作者)认为培养儿童的第一法是“教孩子热爱阅读”,在阅读中孩子会收获诸如欣喜、惊喜等令孩子们心境悦动的信息,正是这些信息会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大脑细胞,从而开发他们的智能。
大量研究表明,12岁之前,孩子的聆听能力要比阅读能力强。从这些层面来看,绘本应重视故事的可读性、生动性,同时所针对的适读层面应该从0-12岁不等。
情商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成长。出生到3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3岁以前的教育要占到整个教育过程的80%,通常被认为是教育的最佳期。情商的开发也基本在这一时间段内形成。
国外的绘本创作尤其重视情商的培养,美国经典儿童文学《青蛙和蟾蜍》系列,记录了两个好朋友生活的点滴趣事。在每一段可爱的故事中,两个好友之间的关爱、友情与牵挂,还有他们的挫折、互助、聪颖、勇气和自信,不仅实现了童话世界对孩子想象力的激发,同时也教会孩子拥有正直、勇气与友情。
幼儿教育就象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如果将孩子的天赋发挥到八九成,那么即使天赋只有50的普通孩子,也会优于天赋为80的孩子。
医学研究证明,新生儿的脑量约为成人的1/3,三四岁时可达到成人的2/3,能否成才并不在于孩子的天赋如何,而主要在于孩子所获得的早期教育,“孟母三迁”就是缘于此理。
真正的成长与突破必须来自个人最深的体会和领悟,绘本创作更易于实现“情境教育”,让孩子们从“被动接受”故事转而为“主动感悟”故事。发现道理,引导他们开启智性,让孩子们增长勇气,确立自信,学会爱与给予,拥有梦想与灵性。
作为最直观的外在形式,图形与色彩的感染与表达力对孩子来说是最直接吸引他们的办法。在被调查的30名孩子中,对《你好》一书都表现出了最多的兴趣,从中可以体会图形与色彩的重要作用。
孩子们对某些事物的喜好恰恰可以带动他们实际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编创他们喜欢的故事,展开无限想象。
比如在一次去森林动物园的过程中,当孩子坐上彩色石凳小猪的时候,我们可以启发他们编个“可爱小猪飞行记”的故事;当孩子看见那些安静的羊驼时,我们可以启发他们编一个“骑着羊驼去游园”的故事。
实际上,绘本的创作来源就在每一处生活的细节中。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故事就会和他们的世界相互契合,而只有当故事与他们的身心真正融合的时候,教育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