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悦滨,徐 莹,田 禹,张海龙
(1.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90,ybwu@hit.edu.cn; 2.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3.哈尔滨供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150076)
水库蓄水带来了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同时也引起了河流水文、泥沙、生态等各方面的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流、水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河流,水库污染日益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温是水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进行水库水温分析和预测,是水库环境评价、规划、治理和管理的基础.
磨盘山水库位于拉林河干流上游五常市沙河子乡沈家营村的上游1.8 km附近,拉林河是松花江右岸的一级支流,流域总面积19200 km2.除供水外,磨盘山水库兼有防洪、灌溉及其他综合利用效益.水库的建成将改变库区及大坝下游河段的水文和水环境状况,进而对水库下游河段的灌溉和生活用水产生重大影响.
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是由美国国家环保署资助开发,用于模拟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湿地和河口等水环境系统中流场、温度场、浓度场及生态过程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1-2].对水库水温进行模拟的数学模型主要采用Mellor等[3-5]提出的控制方程.
(1)连续方程
(2)曲线正交坐标中x向和y向动量方程
(3)温度
式中:u和v分别是沿着正交曲线水平方向x向和y向的流速分量;mx和my是平面坐标转换因子,m=mxmy.
其中,z为无量纲垂向坐标,w*为物理垂向速度;水深H=h+ζ,h代表实际垂向的底高程;ζ代表水位;动量方程中f表示科里奥利(Coriolis)参数; Av为垂向紊动粘性系数;Qu和Qv表示动量方程中的源汇项;θ为水温;在温度方程中的Qθ项是外源输入输出项.连续方程中的QSS和QSW表示河床与水体之间的泥沙及水的交换通量,其正值表示通量由河床入水体中,反之为负值.三角函数δ(0)表示这类通量进入水体的最底层.
磨盘山水库为典型的河道型水库,干流回水长约13 km.地形总趋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呈不对称的“U”字型,地面坡降约为3.8%.磨盘山水库坝高45 m,正常蓄水位318 m,相应的水库总库容355.92×106m3,调节库容为292.95×106m3.汛期限制水位为 317.00 m,重复利用库容为27.27×106m3.设计洪水位为318.77 m,相应的设计总库容为375.98×106m3.校核洪水位为320.89 m,相应的校核总库容为443.02×106m3.
库区地形资料是进行水库模拟计算的基础,首先根据水库地形高程图,按照模型要求划分计算网格.计算中时间步长为10 s,运行周期为1 d,即86 400 s,模型运行时间设定为30个周期.控制方程的数值解法为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差分法的结合,对于模拟对象,沿流动方向采用正交曲线网格离散,而在垂直方向上则采用分层方法进行离散,进而引入了层厚的概念.根据磨盘山水库的地理特点,将其水平方向上划分1 052个矩形网格,每个单元格大小为85 m×65 m.考虑温度分层效应,垂直方向上分为8层,占水深比例分别为12.5%,12.5%,20%,20%,20%,5%,5%,5%.水库概化及计算区域单元格见图1.
图1 水库概化及计算区域单元格
拉林河流域内现有沈家营、五常等13处水文站,根据磨盘山水库工程地点和资料情况,选用的主要分析测站是拉林河的沈家营测站.测站观测项目有降水、蒸发、气温、气压、日照、温度和风速等以及磨盘山库区的日气温变化.初始水位水深根据地形图得到,初始水温根据水库管理区测量资料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DJ214-83)(试行)条例中给出.地面坡降为3.8%,初始计算流速设为零.
根据库区管理站测量的2007年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作为上、下游边界条件,入库流量过程线见图2,出库流量过程线见图3.
图2 入流流量过程线
图3 出流流量过程线
通过对磨盘山水库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的模拟,得到了水库出流温度变化曲线,并与实际出流温度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如图4~6所示.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计算模型及方法的可信性.
图4 2007年4月坝前水温实测与模拟值对比
图5 2007年6月坝前水温实测与模拟值对比
图6 2007年9月坝前水温实测与模拟值对比
图7 坝前断面的温度分层
本文分别模拟了2007年枯水期(四月)、平水期(六月)、丰水期(九月)磨盘山水库的水温变化规律.坝前水温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温度场计算结果分别见图7.水温在4月份为升温期,入流水温和表面热通量逐渐增加,上层水体水温增长迅速;在4月末,表层水温已达到10℃,但是靠近底部的水温几乎没有变化,仍保持低于6℃的低温,在水面附近出现了较大的温度梯度,形成了较明显的水温分层.6月份为高温期,入流水温和气温都达到最高.在表面很薄的水体中,由于水气热交换形成了表层温跃层[6-7],表层水温保持在15℃作用,底部的水温缓慢上升了2~3℃,但仍然保持低于8℃的温度,在整个垂向断面上的温差达到了接近10℃的水平,在这一时期,水体上部分保持稳定的温度分层现象.9月份为降温期,气温和入流水温逐渐下降,水体向大气散失热量,冷水下沉使表层温跃层消失,水库在整体垂直方向形成水温分层,并开始出现层与层之间的垂向掺混,即秋季翻滚现象[8-10].
水库的这种分层结构对水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磨盘山水库而言,由于其温度分层作用,不同深度的水质状况将有所不同.在枯水期,水库水温混合基本均匀,导致水中的营养物质沿垂向均匀混合.又加之冬季水中生化反应缓慢,消耗较少的营养物质,至春季时沉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藻类快速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平水期处于夏季,水库上部分水体水温分层较为明显.此时温跃层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屏障”作用[11-13],水中的营养物质在垂直方向上的交换量被大大的削减.在丰水期,汛期来临,洪水挟带着冲起的河底淤沙,涌进水库,使大量的亚磷酸盐进入水流.水库水温的稳定分层被破坏后,“屏障”消失,水库底层的沉淀物和有害物质会翻滚到表层,对水体造成污染.
图8是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在水库输水洞断面的模拟水温分布剖面图.磨盘山水库的输水洞位于右岸,进口位于右岸坝轴线上游约250 m处.水体自输水洞进入长直管线,向净水厂输送原水.由模拟结果可知,水库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沿深度方向上水温分布稳定,水温较低,可以直接选取水面以下10 m的水库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在丰水期,水温结构发生变化.随着气温降低,表层水温也下降,相应的水密度增大,导致表层水开始下沉,底层水上升,在整个深度范围内表层和底层发生了混合,这种秋季翻滚现象可能会引发水质问题[14-15].
图8 输水洞断面水温分布
1)通过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对比验证,应用EFDC建立的水库水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水库中水温的时空分布.因此基于该模型进行水体中流场、温度场、浓度场及生态过程的数值模拟是进行水库环境保护、管理及运行的有力工具.
2)磨盘山水库属于分层型水库,水温出现季节性分层现象,库表分层现象最为明显,至库底分层减弱,库底水温变化平缓.枯水期垂向分层现象不明显,平水期形成表层温跃层,对于垂向传质具有一定程度的屏障作用,丰水期出现秋季翻滚,对水质影响较大.
3)水库取水口深度应该随季节调整.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沿深度方向上水温分布稳定,大部分水体水温较低,水深10 m以下均可布置取水口;而在丰水期出现的秋季翻滚现象,形成水体垂向的自循环流动,可能引发水质问题.因此,丰水期至冬季时段,取水口位置应有所调整,并建议净水厂强化水处理工艺.
[1]HAMRICKJ M.A Three-dimensional 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mputer code: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spects[M].Gloucester,Massachusetts:Virgina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1992:1-63.
[2]李云生,刘伟江,吴悦颖,等.美国水质模型研究进展综述[J].水利水电技术,2006(2):68-73.
[3]MELLOR G L,BLUMBERG A F.Modeli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ffusivities with the sigma coordinate system[J].Mon Wea Rev,1985,20(5):851-875.
[4]MELLOR G L,YAMADA T.Development of turbulence closure model for geophysical fluid problems[J].Rev Geophysical Space Phys,1982,20(6):851-875.
[5]ARAKAWA A,LAMBV R.Computational design of the basic dynamical processes of the UCL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M]//CHANG J.Method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7:173-265.
[6]梁瑞峰,李嘉,李克峰,等.立面二维水库水温模型的并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9,41(1):30-33.
[7]张士杰,彭文启.二维水库水温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水利学报,2009,40(10):1254-1259.
[8]OUGOLNITSKY G A,USOV A B.Water quality control in watercourses[J].Water Resources,2003,30(2): 226-232.
[9]申满斌,陈永灿,刘昭伟,等.岸边排放污染物浓度场三维浑水水质模型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5,4(3):93-98.
[10]郭磊,高学平,张晨,等.北大港水库水质模拟及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1):11-16.
[11]WOOL T A,DAVIE S R,HUGO N R.Develop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and water quality models to support TMDL decision process for the Neuse River Estuary,North Carolina[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3,129(4):295-306.
[12]JIN K R,HAMRICK J H,TISDALE T.Applic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for lake okeechobee[J]. Journal of Hydranlic Engineering ASCE,2001,126:13-14.
[13]陈景秋,赵万星,季振刚.重庆两江汇流水动力模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5,12:829-835.
[14]JOHNSON B H,KIM K W,HEATH R E,et al.Valid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of chesapeake bay[J].J Hyd Engrg,2003,119:2-20.
[15]李锦绣,杜斌,孙以三.水动力条件对富营养化影响规律探讨[J].水利水电技术,2005(5):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