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构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2010-03-23 00:58潘泽生
成才 2010年8期
关键词:特长校本课程体系

■潘泽生

更好地构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潘泽生

校本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称“学校课程”)是基于学校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学校教育活动体系。早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些年,我国便有少数中小学就在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创造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数量极少,也很不规范。2001年秋季,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才作为国家教育课程体系的构件,合法地走进了广大中小学校。近十年来,中小学校也开发并实施了一批校本课程,但数量太少,领域太窄,形态不规范,实施效果不理想。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仅仅是作为点缀品显现。去年,我省全面进入了高中课程改革,国家的改革方案,把校本课程作为硬性的规定指标(每位高中生在三年内,校本课程学习必须获得6学分),但多数学校准备不足,校本课程还尚未全面实施。因此,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进程中一项十分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大意义

校本课程之所以难以很快为广大中小学校主动地接受(甚至视为一种包袱),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功能意义缺乏认识,视为“应试”的障碍物,或者认识不深刻,重视不够到位。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大意义。

1.是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教育课程体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国家教育部的这一精神,是基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先进教育理念的,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因此学校不仅要有效地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且要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这是国家赋予学校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只有形成了具有多样性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健全与完善。

2.是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

基于国家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校本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及其所在地区的课程资源,且适应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需求而开发的,因此最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实践证明:不少中小学所开发的校本课程,适应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深受学生的喜爱,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长的“小人才”。

3.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是未来教师的职业性责任,其专业化的发展,不仅要不断提升实施国家课程的专业化水平与能力,而且还应不断培养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与能力。毋庸置疑,教师如果亲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那么他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上,必然会有前所未有的提升。

4.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

特色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持续发展的必然。特长生的培养,必须依赖于特色课程。校本课程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应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有效的开发与实施,能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升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不少学校素质教育的特色,正是通过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校本课程来凸显的。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因此校长是该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什么,开发多少,如何管理全由学校自主决定;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什么,学多少,也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

2.多样性原则。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广泛性的,因此,校本课程必体现多样性。即于领域上很宽泛,于内容上很丰富,于形式上很灵活,于数量上可以是短课程,也可以是长课程。

3.适应性原则。校本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是适应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因此有效的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学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4.整合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与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时空上按国家规定也可以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打通使用。

(二)课程结构与基本内容

鉴于校本课程多样性、灵活性的特征,整个课程体系可借鉴于高中课程结构的模式:领域+模块。领域的设置,便于课程资源的整合,模块的设置能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举例如下:

?

(三)校本课程的资源

1.人力资源:主要是教师,教师的个性特长是最主要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借用校外(包括社区、专家、家长等)的人力资源。

2.学校环境资源,包括学校的设施、设备、场地等。

3.社区环境资源,包括社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

(四)校本课程的形态

校本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纲要”。之所以称之为“纲要”(而不称标准)是因为校本课程虽然相对稳定,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应是动态性的。从目标上,可以不断地调整,以增强其针对性;从内容上,可以不断地深度开发、补充、完善,以增强其适应性。从教学方式上,可以不断地改善,以增强其实效性。“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纲要”应包括下列要素:

1.课程名称。课程名称应避免国家课程学科名称,同时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程类型,适应对象。

3.培养目标。要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教学的内容与时间,恰当地确定目标达成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而不能空泛,要可检测而不能虚化。

4.课程内容(提要)。该部分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开发的重点。

5.课程实施。该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①课时数及周安排;②教学原则;③教学建议。

6.评价建议。包括评价内容与方式,评价结果呈现方式,评价工具、评价结果的运用等。

(五)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宜遵循以下操作程序:

1.研制学校3~5年校本课程总体方案。该方案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①开发背景分析;②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发展需求而制定的总体培养目标。含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及学校特色发展目标;③课程开发。含原则、内容(结构与模块设置)、程序等;④课程实施。含课时安排、教学原则、建议等;⑤管理与评价。

2.课程资源与学生兴趣爱好调研。此调研活动宜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学校层面,调研结果作为制定方案的依据;二是教师层面的自主调研,作为某一门课程开发的依据。

3.研制“教学纲要”的编写建议,提供给开发者,指导他们撰写规范的课程纲要。

4.申报立项。开发者向学校报告所开发课程的主要构想,学校汇总后,进行集体审批,批准后下达同意开发的意见书。这样,可避免开发中的盲目性,避免浪费资源、人力、财力。

5.开发者编写“课程教学纲要”。

6.学校审批。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统筹安排课时

当学校提供了能面向全体学生,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时,学校便可统筹安排校本课程的授课时间。小学可按年级或年段统一安排,规模小的学校也可尝试全校统一时间统一安排。初中一般按年级统一安排,规模小的学校可尝试全校在统一时间安排。高中宜按年级统一安排。

(二)制定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纳入全校课程管理范围。一是要明确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与要求,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合理安排课程,建立或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基于培养目标的有效教学。二是要合理安排课程,加强计划管理,每学年要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需要,制定实施方案,包括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总表等。三是要建立必要的教学规范,积极推进有效教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应该像实施国家课程一样,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并关注教学的效率、经验与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三)提供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

一是提供组织保障,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运作机制。二是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三是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规范教育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四)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应研制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案,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包括课程评价(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效果)、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三方面的评价内容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结果的运用等。学校管理者应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业绩纳入学校的绩效管理。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尚未完善、规范的今天,更应适当加大该评价结果的权重,以鼓励广大教师自主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活动,为构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作出贡献。

(作者系武昌区教育局顾问、武昌区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特长校本课程体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老板的特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