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近思录》官书局本比较研究

2010-03-23 13:31程水龙姜新建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7期
关键词:江永书局同治

●程水龙,姜新建

(1.温州大学 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2.浦东图书馆 上海 201204)

历史上每经战火,文献书籍受损严重,清咸同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也不例外。因此,战后便有朝臣奏请同治皇帝在全国刊刻经、史、理学类书籍。[1]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同治皇帝谕内阁:“现在地方已就肃清,亟应振兴文教。士子有志读书而载籍难于购觅,其何以资讲贯而惠艺林。著各直省督抚转饬所属,将旧存学中书籍广为补购,并将列圣御纂钦定经史各书,先行敬谨重刊,颁发各学。并准书肆刷印,以广流传,俾各省士子得所研求,同敦实学,用副朝廷教育人才至意。”[2]于是,各地总督、巡抚等遵旨纷纷设立官书局刻书,同光年间蔚然成风,在当时刻书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各地官书局普遍刊刻的书籍大都是传统的国学著作,《近思录》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今以《近思录》整理本为考察对象,探究各书局本体例、版式的异同,重刊用意,刊本影响力等,探求其共性与个性特征,希望有补于清末官书局刻书研究的深入。恭请方家指教!

1 金陵书局与《近思录》刻本

早在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过程中,一些重臣已经着手兴办官书局。曾国藩是清末官书局的创始人,为了肃清太平天国文化的影响,“中兴”封建文化,维护封建礼义,反对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克金陵,他置书局于铁作坊,即金陵书局。[3]

现存金陵书局刊本江永集注《近思录》十四卷,并附《世家》一卷。每半页九行二十一字,注文双行小字同;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扉页牌记为“光绪己丑年于金陵书局重刊”。卷首有乾隆七年(1742年)江永《近思录集注序》《近思录书目原序》《近思录集注凡例》《考订朱子世家》一卷。每卷首页除书名卷次、语录条数外,署名“婺源后学江永集注”。该本安徽省图书馆有藏。

2 正谊书局与张伯行注解、续编的《近思录》刻本

左宗棠在总督闽浙3年后,于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间谕属下在福州设正谊书局,同治六年(1867年) 改为正谊书院。该书局刻印理学名臣张伯行的著述较多,如《正谊堂全书》。现存此书局刊刻的《近思录》整理本,为张伯行集解《近思录》十四卷。每半页十行二十二字,注文双行小字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卷首刻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张伯行 《原序》,乾隆元年 (1736年) 尹会一《尹序》,朱熹《前引》,吕祖谦《后引》,叶采《原序》,《近思录群书姓氏》,《近思录目录》。扉页牌记为“福州正谊书院藏版”。每卷首页除书名卷次、语录条数外,题名“子朱子原编,仪封张伯行孝先集解,后学尹会一参订”,刻有篇名、本卷内容提要;每卷末又刻牌记(有的牌记阙损):“同治五年夏月福州正谊书局重梓开雕”,下有四竖行宋体字:“侯官杨浚雪沧总校/侯官张亨嘉燮钧覆校/闽县郭云珂玉潭分校/侯官陈为新咸臣分校”(覆校、分校者各卷异)。版心刻有“正谊堂”。“玄”“弘”字避讳。依此,该本是同治五年(1866年) 福州正谊书局重刻乾隆元年尹会一参订本。上海图书馆有藏。《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著录。

同治五年(1866年)该书局还重刊康熙年间苏州正谊堂刻本张伯行《广近思录》十四卷。是本半页十行二十二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刻有“正谊堂”。卷首牌记为“福州正谊书院藏版”。并刻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张伯行《广近思录序》《广近思录群书姓氏》。每卷首页除书名卷次外,署名“仪封张伯行孝先辑,受业寿宁柳椿、罗源陈绍濂仝校”,并刻篇名;每卷末又刻牌记:“同治五年夏月福州正谊书局重梓开雕”,其下又镌刻四竖行宋体字,记录总、覆、分校者名,如卷一末为:“侯官杨浚雪沧总校/侯官陈则诚鰲覆校/闽县林应霖润卿分校/闽县陈涵子容分校”。各卷总校者同,覆校、分校者异。此重刻本存世多部,中国科学院、上海等图书馆有藏。

同治九年(1870年)福州正谊书院又续刊张伯行《续近思录》十四卷。是本每半页十行二十二字,注文双行小字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刻有“正谊堂”。卷首牌记为“福州正谊书院藏版”。并刻有康熙四十九年张伯行《续近思录序》,《续近思录目次》。每卷首页除书名卷次外,署名“张伯行集解”,刻有篇名、本卷内容提要;每卷末又刻牌记“同治九年三月福州正谊书院采访续刊”,其下刻有三竖行宋体字,如卷一末页牌记下有:“侯官杨浚雪沧总校/闽县吴荣庚曜西覆校/闽县林祚曾省轩覆校”。各卷刻记的总校者同,覆校者异。此本上海、华东师大图书馆有藏。

福州正谊书局为什么会刊行这些书籍?首先,因为闽地乃“理学之邦,思有以延其绪”之意。张伯行曾为福建巡抚,创建鳌峰书院,名其堂“正谊”。左宗棠来此后,得到张氏所刻书籍残篇,为大兴闽学,使士子能入宋儒之堂奥,“于省会文昌宫设立正谊书局,饬司道筹款,就所存本先付手民开雕。”[4]“福建省为先贤讲学之乡,夙称海滨邹鲁。二百馀年涵濡朝廷教化,人文之盛,蔚然可观。”不久,时任闽浙总督的吴棠①吴棠,字仲宣,江苏盱眙人。同治二年(1863年) 擢漕运总督,调江苏巡抚。同治四年(1865年) 官两广总督。调浙闽总督,六年(1867年) 任四川总督。曾主持刊梓江永《集注》,即望三益斋刻本。继续刊行先哲理学之书。其次,张伯行编辑集解的三种理学读本为世人所重。早在乾隆元年(1736年)尹会一云:“仪封张先生《集解》,致为晓畅,惜版已漫灭,乃与太史商重锓之。盖太史故尝讲学于先生之门,而余亦获交嗣君西铭宪副,窃闻庭训,得藉手兹编,广先生教泽,余二人实厚幸焉。”[5]理学名臣张伯行著述在清中后期影响确实很大,因而正谊书局选择尹会一参订本张氏《集解》重刻,合情合理。再次,由于张伯行编辑的《广近思录》体例仍仿《近思录》原本,所“汇集七家言”,填补了《近思录》《续近思录》所收语录的不足。其自序云:“自有宋迄元明,中间发挥圣蕴继濂洛关闽之后者,实惟是数大儒遗书,其言平实,其指深远,可诵可法,特患后之人弗思耳。”“余于《近思录》所为,既诠释之而又续之,既续之而又广之,冀有以章明义蕴,引进后人,而且以辅翼儒书于不堕也。是编自南轩、东莱、勉斋,迄许、薛、胡、罗,汇集七家言,皆粒然无疵,近裏著己,朱子所谓关于大体切于日用者。学者诚由《近思录》而并及夫《续》与《广》二录,寻绎玩味,沈潜反复,万殊一理,悠然会心夫。然后六经、四子之书,不为日耳当必有身体而心验之者,入圣之阶梯无踰斯矣。是则余所以纂集此书之意,非务多也,盖明师良友不于数大儒乎取资,而吾将安倣也夫。”[6]并且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张伯行《续近思录序》犹可知,“圣学之阶梯,日用躬行之科级,非四子《近思录》无从入,非朱子《续近思录》不尤为学者一大憾事哉!第余往岁,辑濂洛关闽书集解,其于朱子《文集》、《语类》诸书,略勤摭拾,不无散见于诸先正各集中者,兹录雅不爱其重出,故于诸先正集中或删或补,未能强同,要其关于身心、切于行习、备乎全体大用,条分类别,精实而详明,当亦无殊旨也。爰不揣固陋,谬为诠释,冀有发明于前人未尽之意,且期无负乎朱子诲诱后进之深心。夫然后正学光昌,圣人之门庭昭然在目,而登堂入室,庶不患其难几及焉。吾深愿天下学者自周、程、张四子而外,亟与恬吟密咏乎斯编。”故而正谊书院续刊之。

3 江永《近思录集注》在各书局的刊梓

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奏请设立书局刻书,云:“浙省自遭兵燹,从前尊经阁、文澜阁所存书籍均多毁失。士大夫家藏旧本,连年转徙,亦成乌有……士子虽欲讲求,无书可读。而坊肆寥寥,断简残编,难资考究,无以嘉惠儒林。自应在省设局重刊,以兴文教。当经臣批饬迅速举办,即于四月二十六日开局。一面遴派笃实绅士,分司校勘……随时访取善本,陆续发刊……再,从前钦定诸经,卷帙阔大,刷印工价浩繁,寒士艰于购取。臣此次刊刻,略将板式缩小,行数增多。以期流传较易,庶几家有其书,有裨诵习。”[7]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浙江官书局重刻江永《朱子原订近思录》十四卷,半页七行十八字,注文双行小字同;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牌记为“光绪己亥余月重锓于浙江官书局”。卷首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近思录集注》“提要”,嘉庆十九年(1814年) 王鼎《朱子原订近思录序》,江永序、《凡例》,《近思录书目》。每卷首页除书名卷次、语录条数外,署名“婺源江永集注,关中王鼎校次”。其版式、卷端所题书名、注校者名,以及内容、体例均与同治年间望三益斋刻本《朱子原订近思录》相同,此本源自王鼎校次本。上海、南京等图书馆有藏。

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后,湖北巡抚胡林翼“动议”设立湖北官书局。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李瀚章“实业其事”,书局于同治六年(1867年) 在武昌候补街正觉寺正式成立。湖北书局又名楚北崇文书局,同治七年(1868年) 重刻江永《朱子原订近思录》十四卷,即“盱眙吴公得王文恪公江右雕本重刻于袁浦,楚北崇文书局踵而刻之”。[8]刻本半页七行十八字,注文双行小字同;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牌记为“同治七年楚北崇文书局开雕”。每卷首页署名“婺源江永集注,关中王鼎校次”。其序跋、内容、字体、版式、框栏高宽、卷端题识与吴氏望三益斋刻本相同,该本也源自王鼎校次本。上海、南京等图书馆有藏。

同治七年(1868年),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奏请朝廷设局刻书,“小学为童蒙养正之基,经史为艺苑大成之具。谨当陆续刻成,广为流布,以仰副圣天子造士作人之至意。”[9]江苏书局在苏州创立,同治八年(1869年) 刻江永集注《近思录》十四卷,并附《考订朱子世家》一卷,王炳录《校勘记》一卷。是本半页九行十九字,注文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牌记为“同治八年夏江苏书局刊”。卷十四末有应宝时跋。每卷首页署名“婺源后学江永集注”。另一卷名“考定朱子世家”,牌记为“同治八年五月合刊”,接之刻张日晸序,江永《考订朱子世家引言》、《世家》一卷,王炳《校勘记》一卷。从刻本的牌记、正文内容、体例,以及应氏跋文看,江苏书局刊本是应宝时①应宝时,字敏斋,浙江永康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任苏松太道。同治九年(1870年) 任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使。结合婺源洪氏本、吴棠望三益斋刻本校刊,是江永《集注》传本在后期的主要代表之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抚刘坤一遵旨设局于南昌,江西书局光绪十一年(1885年) 重刻江永《朱子原订近思录》十四卷。刻本半页九行二十字,注文双行小字同;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扉页牌记为“光绪乙酉孟春江西书局开雕”。每卷首页署名“婺源江永集注,关中王鼎校次”。其版式、框栏高宽、卷端所题书名、注校者、注释内容与王鼎刊本相同,为重刻王鼎校次本,并可能受到当时流传的江苏书局刊本影响,增入了王炳《校勘记》一卷、江永《世家》一卷,以及应宝时跋文。南京图书馆有藏。

光绪五年(1879年)曾国荃在山西创设濬文书局,该局光绪十四年(1888年)刻有江永《近思录集注》十四卷。此刻本半页九行二十字,注文双行小字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扉页牌记为“光绪十四年戊子仲秋山西濬文书局重刊”。卷首有“提要”、王鼎序、江永序、《凡例》等。卷十四末有李承端跋。每卷首页署名“婺源后学江永集注”。此本很可能源自嘉庆年李承端重刻本江永《集注》。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设立广雅书局。该局原设于菊坡静舍,后广东巡抚吴大澄上任,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旧机器局故址重建,并檄饬两广盐运使司管理局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广雅书局刻有江永《朱子原订近思录》十四卷。是本半页七行十八字,注文双行小字同;四周单边,上白口,下黑口,单鱼尾。版心刻有“广雅书局重刊”。扉页刻书名“近思录十四卷”“坿考朱子世家”,牌记为“光绪十四年仲秋广雅书局刻”。每卷首页署名“婺源江永集注,关中王鼎校次”。此本载录的序跋与吴棠刻本同,卷端所题书名、注校者名与王鼎刊本同。因而,此刻本既有可能依王鼎校次本为底本,又参照了同治年间的吴氏刻本,且增入了《世家》一卷,所以把它看成光绪十四年(1888年) 广雅书局重刻王鼎校次刊本较妥。上海、南京等图书馆有藏。

4 云南书局与《五子近思录发明》刻本

同光年间官书局刊刻的并非都是江永《集注》,如光绪六年(1880年) 云南书局②梅宪华《晚晴官书局》说,云南官书局是“光绪二十四年”崧蕃创设。从此刻本牌记看,笔者以为云南书局在光绪六年(1880年) 已刻书,梅氏之说恐误。重刻施璜《五子近思录发明》十四卷。该本每半页九行二十字,注文双行小字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牌记为“光绪庚辰云南书局重刊”。卷首有施璜《五子近思录发明序》,《原编书序》,《发明例》,《校订姓氏》,《补编增入书目》,《目次》。每卷首页除书名卷次外,署名“新安施璜虹玉甫纂注,同里吴曰慎徽仲甫、汪鉴晦叔甫阅正”,刻有篇名、提要。该刻本册数、序文、行格、卷端题识、版心、正文内容与《发明》康熙年间原刻本同,字体笔画相近。它应是云南书局重刻《五子近思录发明》原刻本。上海、南京等图书馆有藏。

综上所述,各书局刊印的《近思录》整理本形式上虽各具特色,但内容上、版式特征上具有共性。中兴晚清的重臣为重振儒学,“正人心”“维世道”,建议开设书局刻书,书局所刻《近思录》又颇益于当时的士子、学童切实躬行、修己治人,可供统治者培植士林、振兴正学,以实现其刻书宗旨,因而在同光年间形成了官书局传刻《近思录》整理本的良好局面。其次,官书局主事者注重理学的道德内省,强调教化实践,认为经济之学在义理之中,重道德伦理建设和实用事功之学,上述书局所刊《近思录》整理本,是深入理解《近思录》以及历代理学家思想精髓的极其重要的辅助读物,它们对弥补清末理学思想缺失,教化后学务实、践履、致用均有意义。再者,官书局大量印制程朱理学类读本,确实可以消除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也为抗衡西学的不断渗透。而且书局刻书重底本,精校勘。此举很好地促进了《近思录》的推广普及,形成了《近思录》传播的小高潮。

[1]宋原放主编;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G].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06.

[2]清实录·穆宗皇帝实录第202卷[G].北京:中华书局,1985:604.

[3]吴家驹.清季各省官书局考略[J].文献,1989(1):186-187.

[4](清)左宗棠.创设正谊书局告示[G]//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09.

[5](清) 尹会一.重刻近思录集解序[M]//张伯行.近思录集解.乾隆元年(1736年)刻本.

[6](清)张伯行.广近思录序[M]//康熙五十年广近思录.姑苏正谊堂刻本.

[7](清)马新贻.建复书院设局刊书以兴实学折[G]//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13-414.

[8](清) 应宝时.近思录跋[M]//江永集注.近思录,清同治八年(1869年)江苏书局刻本.

[9](清) 丁日昌.苏省设局刊书疏[G]//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12.

猜你喜欢
江永书局同治
例外之外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四水同治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中国官窑瓷器的最后辉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华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守得云开望月圆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探析曾国藩对金陵书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