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知识与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建设探讨

2010-03-23 12:56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610031
图书馆建设 2010年3期
关键词:数据库数字图书馆

万 彤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 四川 成都 610031)

西方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科学层面,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模式的模仿在不断加剧,并且这种模仿正渗透于民族精神之中。而作为国家和民族名片的本土知识却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忽略,并走向衰亡的边缘。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本土知识对国家独立自治的发展模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本土知识的收集、保护和传播已经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认同。图书馆作为保护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资料库,理应在本土知识的收集、保护和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

1 本土知识的概念和特点

《Working with Indigenous Knowledge:A Guide for Researchers》的作者Grenier L把本土知识定义为当地知识,是指特定文化和社会独有的知识,是与产生于大学、研究机构、私人公司的国际性知识相对应的知识,并在农业、医疗、食品、教育、自然资源管理及农村地区大部分活动中作为本地层面的决策基础[1]。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人类学家Warren D M认为,本土知识是一种独特的、传统的当地知识,它存在于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并由特定范围内的人群创造和发展;它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或者当地知识植根于特定人群之中的,在特定的文化、地区、社会中独一无二的,在正式教育系统之外发展起来的各种知识和技巧[2]。

从对本土知识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本土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是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衍生出来的,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提高、完善,包括了各种见解、技术、实践经验等在内,与当地人群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代际间传递并不断完善的传统知识。它具有几大特点:第一,本土知识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存在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传统之中,是生活在这一社会环境下的人们形成的一系列的经验;第二,本土知识是一种默认的知识,通过口述、模仿或示范传播;第三,本土知识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而不是理论性的知识,在当地人群中通过经验的积累、测试、完善而不断得到加强;第四,本土知识是通过不断重复而形成的,当新的知识产生时,它通过不断的重复而得以保存和加强;第五,本土知识是具有可变性的知识,被不断地产生和再生、发现和丢失。

在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西方知识对世界的强大影响,本土知识常常被看成是现代科技知识的对立物。西方许多科学家和发展机构否认本土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认为由于多年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代际间传递的失败,本土知识已经被侵蚀而不断消亡[3],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现代科学的基础性原则,如客观性、还原性和理性思维。本土知识由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生态和对文化多元化的忽略而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西方科学观和发展观强调人对自然的主宰力,而漠视了原住居民传统知识体系和他们千百年积累的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本土知识与现代科学的紧密关系。对于本土知识而言,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它是人类在很多世纪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在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平衡中得以保存下来。它以技术形式、文化价值或社会生活习俗等方式存在,内容涉及到医学、食品安全、动物饲养、水源的管理、土地保护、害虫防治等各个方面,对于加深人类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稀缺资源的利用以及自然环境管理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由于本土知识在教育学、环境保护学、医学、建筑学、植物学等方面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1998年世界银行发布了对本土知识保护的行动框架;2001年6月,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主持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大会强调了当代科学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原住民本土知识的平等性地位[4]。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张扬本土知识与重建自我价值的内源化发展之路是寻求独立发展道路的基础。

2 数字图书馆在本土知识保护中的作用

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其在本土知识保护中的职责。特别是在网络转变知识与信息利用形式的今天,数字图书馆对以多种媒介形式存在的本土知识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2.1 数字图书馆对本土知识保护的前提

在现实条件下,数字图书馆对本土知识的保护基于以下前提:第一,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基于发展的要求,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无论从数量到范围还是从广度到深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第二,绝大多数数据库来自于发达国家,其目的在于满足发达国家用户的需求,但这不一定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用户的信息需求;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力求在吸收西方先进知识的同时能寻求一条符合其民族发展的独立自主的道路。正是这些前提及数字图书馆自身存在的优势,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将在收集和保存民族本土知识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数字图书馆对本土知识保护的优势

数字图书馆由于其保存和传递形式的特殊性,在本土知识的保护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本土知识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除了书籍、古籍、善本、手稿、碑帖、字画外,还包括通过口述和文献传递的民间传说、民族服饰和饰品、工艺、音乐、舞蹈、宗教仪式等),数字图书馆能使本土知识以本民族的语言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记录本土知识的最初面貌;其次,数字图书馆能对在各种关系数据库或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上的本土知识进行组织、管理、查询,并通过因特网发布,这为本土知识的共享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平台;再次,本土文化的延续在于其在代际间的传递,数字图书馆能对本土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长时间保存,这有助于本土知识的延续和发扬。

2.3 数字图书馆对本土知识管理的目标

本土知识的保护不是单纯的收集和保存,而应以学科或部门为基础,整理和组织分散的知识形式,从而形成有效的信息体系,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层面的支持,强化人们对当地知识和文化的理解,并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决策提供有关于本地知识的信息。因此,数字图书馆对本土知识管理应立足于实现三大目标:第一,收集、整理、归纳和组织本土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便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策略提供信息支持;第二,定期对不断积累的本土知识进行更新和维护,以保证知识的有效性;第三,通过对图书馆本土知识的获取和保存,鼓励社会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总之, 数字图书馆的文献收藏、传递和共享优势为长期存在被遗失危险的本土知识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具体实践方面,印度等国的数字图书馆对本土知识的保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

3 印度等国对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开发现状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本土知识,其范围涉及到生物技术、农业、药学及医疗等各个方面,本土知识的保护对印度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建本土知识数据库、建立数字图书馆成为印度保护本土知识的重要措施。

3.1 印度主要本土知识数据库

为满足本国用户对本土知识的需求,印度先后建立了本土农场管理知识数据库、食品技术研究数据库、本土药物数据库、健康和家庭福利数据库等。由印度科学和技术国家信息系统(N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NISSAT)创建的印度科学和技术检索服务数据库可以看作是本土知识数据库的仓库。该数据库包括398个项目,提供202项信息检索和摘要服务、83个目录及113个本土数据库,其内容包括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名称、种类、内容和涉及的方面等[3]。而且这些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创建,力求结合现代技术,并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了用户友好型处理,以确保品质,提高其利用率。

3.2 印度本土知识医学数字图书馆

1999年,在一场与美国进行的利用沉金(一种植物)治疗伤口的昂贵专利官司取得胜诉之后,2002年为保护本土知识,防止“剽窃”,印度政府专门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从事印度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并创立了自己的本土知识医学数字图书馆。该数字图书馆收录了36000种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印度传统药物,4500种医药植物和草药治疗法及1500种瑜珈姿势,并允许用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及日语进行查询,这为本土医学知识的保护、收集和共享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5]。一方面,该数字图书馆对本土传统医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为本国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结合提供了文献资料,特别是对尚未被现代医疗体系所覆盖的主要依靠传统医疗的1.4亿印度居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该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保护了本土知识的专利权,有利于国际专利组织对不当的侵权行为的纠正和阻止。

3.3 其他国家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印度数字图书馆对于本土知识进行保护的成功案例也引起了其他地区的兴趣。非洲的很多国家纷纷开始建立本国的本土知识数字图书馆、创建本土知识数据库,旨在保护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深刻影响的本土知识。比如,“以网络为基础的本土知识数字档案”(Internet-Based Digital Archive for Indigenous Knowledge)项目就是针对非洲本土知识和文化的保护项目[6-7]。该项目的宗旨是创建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收集已有的关于本土知识的数据库,完成以特定地区为基础的本土知识的记录,范围包括当地语言、故事、仪式、工艺制造等,以保存和传播非洲的本土知识。同时,该项目还针对如何运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还原一些已经消失的本土知识来研究本土知识数字化的可行性,本土知识的保存、共享和代际间的传递方式以及数字图书馆在保存和共享本土知识时扮演的角色等问题。

2005年,南亚地区合作组织(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简称SAARC)在印度举行的相关会议中宣布,南亚国家将发展地区性的本土知识数字图书馆,并于2006年初开始着手创建[8]。该数字图书馆涉及传统医学、食品、建筑和文化等领域,通过对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建立,促进对本土知识相关项目的研究,同时加强各地区间药物知识资源的共享。

印度等国在本土知识保护中取得的巨大成绩,对同样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我国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本土知识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涉及医药、耕作、养殖、食品生产、资源管理利用等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本土知识。如何借鉴印度等国的先进经验开发本土知识数据库、保护我国博大的本土知识,成为我国图书馆人应该思索的问题。

4 发展我国本土知识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的对策

为保存和发扬本土知识、改变过分依赖国外的现状、提高国民的自主意识和首创精神、探寻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本土化社会经济战略,我国图书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自己的本土知识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

4.1 本土知识数据库需求的调研和分析

对于图书馆来说,任何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的推出都应该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开发也要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践相一致,以确保数据库拥有较高利用率。因此,对我国本土知识需求的调研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开发本土知识数据的第一步。调研的内容包括用户对特定知识的需求、对特定知识使用的形式、信息需求的性质等,调研可以以问卷调查或图书馆员的口头询问等方式进行。这种调研能保证数据库的开发与当前的用户需求相一致。其次是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不同性质的图书馆拥有不同的服务对象,专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针对的用户群体不同,决定了对其本土知识数据库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因此,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图书馆确定项目的开发方向,提高图书馆有限资金的利用率,并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再次是对数据库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这一部分包括对数据库开发的技术力量、用户需求模式、开发的成本效益等进行分析。

4.2 本土知识数据库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迅速,数据库建设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的压缩与解压缩、分布式内容处理、自动识别技术、多语言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尚不完善,制约了本土数据库发展,导致本土数据库普遍存在质量不高、共享性差、规模化程度不够、利用率低、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应不断加强技术投入,培养高技术人员,以解决当前数据库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

4.3 本土知识数据库的资金投入及规划管理

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面对当前图书馆普遍经费紧张的现状,应加强资金管理,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投入,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本土知识具有地区性特点,各地数字图书馆应根据本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多渠道利用政府和民间资金,建立和发展对本地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本土知识资源。广东省在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佛山市石湾图书馆创建的“陶瓷世界数据库”、湛江市图书馆创建的“亚热带海洋经济文献库”、汕头市图书馆创建的“潮汕美食数据库”、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承建的文化部项目“广东省戏剧剧本全文库”和“广东省戏剧、舞蹈、音乐研究资料全文库”等。另一方面,对于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本土知识,应学习印度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发展经验,由政府出资建设数字图书馆并统一负责建设开发,以保障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数据库的质量和利用率。

4.4 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市场化

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市场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实现本土知识数据库市场化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①使用标准化的格式建立数据库产品并进行日常维护;②实现本土数据库在国内或国际互联网的安装;③建立数据库服务机制,提供便利的检索口;④完善对本土知识数据库服务的培训和教育机制;⑤促进国家性的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发展。

总之,我国本土知识数据库的发展应不断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加强对本土知识的保护,促进具有我国地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

[1]Grenier L.Working with Indigenous Knowledge: A Guide for Researchers[M].Ottawa: IDRC, 1998.

[2]Warren D M.Indigenous Knowledg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G]//Local Initiatives and Institutional Roles, Nairob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Africa,1992.

[3]Kaula P N.Dissemin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Work of Foreign Scholars on Indian Thought and the Need for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Book Museum[J].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1998(17):18-26.

[4]张永民.千年生态系统评估[EB/OL].[2009-09-01].http://www.millenniumassessment.org/documents/MA_A%20Framework%20for%20Assessment_Chinese.pdf.

[5]Sathyanarayana N V.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Drug and Pharmaceutical Information System[J].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1988(7):148-154.

[6]Nakashima D, Prott L, Bridgewater P.Indigenous Knowledge:Tapping into the World's Wisdom [J].Sources,2000(7):11-12.

[7]Sinjela M, Ramcharan R.Protect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roug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ssues, Challenges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inority and Group Rights, 2005(12):1- 24.

[8]SAARC to Set up Traditional Knowledge Digital Library[N].The Financial Express ( New Delhi), 2005-01-04.

猜你喜欢
数据库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
答数字
数据库
数字看G20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