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中西音乐特色形成的原因探析
王海霞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中西音乐从形成到发展,分别有着自己国家的风情与底蕴。通过对中西音乐文化、音乐结构、审美原则等方面比较分析,进一步阐明音乐特色形成的不同原因,进而论述了中西音乐发展的不同历程。
音乐文化;音乐起源;音乐的审美;宗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阶级社会的音乐文化逐渐形成,它在同外族交流的同时,与本国的上层建筑紧密结合在一起得到较快发展,从而形成了统治阶级的宫廷、宗教、民间、文人等截然不同的音乐文化。自此,东西方便有了不同特色的音乐文化的向前发展。
关于音乐的起源,早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古今中外的音乐家、学者们就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研究,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神话、武术、模仿、性爱、鸟鸣等。我国汉朝刘向的《乐记》中就有“王者功成作乐”之说,他把音乐的起源归属于个人,特别是统治阶级的个人意志。关于音乐的劳动说在我国的另一部历史文献《吕氏春秋·淫辞》中也记载了关于音乐起源的诗句“今夫举大木者,前呼舆雲,后亦应之”。德国经济学家华谢尔也将音乐归结为人类集体劳动。可以肯定,是劳动的节奏与呼声孕育出了劳动号子,这也许就是音乐最初的音调,是全世界人类共同拥有的一种文明,漫长的劳动实践发展了音乐与舞蹈中的音乐节奏、音调,不断丰富着音乐自身的功能体系。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民族音乐学的向前发展,中外学者们根据古时的研究对音乐的起源又做了详尽的说法,比较有影响的关于音乐的起源是达尔文的“异性求爱说”。虽然音乐的起源说法众说纷纭,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不管何种发展原因,正是这些音乐艺术的源头给后人提供了创造发展音乐各种特色的机会。
从中西音乐文化发展的进程上来看,音乐的诞生和人类的成长是并驾齐驱的,但无论是西方音乐文化还是中国的音乐文化在民族、地域方面的发展却不尽相同。所以,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可以说,在整体音乐文化结构中语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用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感知方式来分析中西音乐特色的形成。
凯奇偶然音乐的出现,结束了西方音乐“形式逻辑”语法结构一统天下的历史状况,单音音乐、复调音乐都已经过去,新的音乐形式在演奏家们的手中不断展现出来,凯奇说“音乐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无声”主要是约定俗成的可以接受的行为,正如中国的京剧舞台表演中,没船演员可以划船,没门演员可以开门,没马可以骑马,都是通过表演让观众接受感知的主体行为。
所以西方音乐的文化结构中,严肃音乐、世俗音乐都是出自基督教文化感受方式。音乐艺术本身带有精神动力,为上帝服务,是维系各种音乐活动的中心因素,并且教堂给音乐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土壤。
这些音乐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文化的进步、上层建筑的巩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为不同的社会背景服务,同样,不同的社会环境也反作用于音乐。在中国由于国家发展历史背景的不同,在某种条件下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说音乐具有社会性功能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渐渐又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从而音乐又具有大众性功能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的进步、社会的需要,中西方音乐家们在消化、吸收前人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将继承创新,与时代所呼应。
在中西音乐结构中,中国的戏曲音乐与西洋歌剧音乐同样处于首要地位,在演唱结构上各自都具有相似的的角色化的演唱分类特征,而戏曲演唱和西洋唱法,在声音要求、语言、音乐风格上和声音的整体结构上往往又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声音变量特征。如:西洋唱法要求声音浑厚,乐音之间讲究清晰明亮,共鸣腔的位置较固定,讲究三腔共鸣,泛音音色较丰富,语言演唱时靠后,且以元音为重音。而中国戏曲唱法讲究行腔、一字一音,行腔中语音音色变化丰富。在总体结构上讲,戏剧的核心唱腔是由不同版式组成,而西洋歌剧核心唱腔则体现呈示、展开、再现的最典型原则。
在调式、曲式结构上西方音乐的结构具有逻辑性,它建立在一种对立与张性统一的关系之中,所以说西方音乐它富有鲜明哲理性特色;而中国音乐它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是更多的考虑一种自然的融入。所以它展现的形式,在形态上来看,主要是体现在多段连缀原则,讲究词牌、曲牌的变化,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西方音乐是以“调性”变化,七声音阶发展为基础的。中西音乐在“调式”和“调性”上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中国音乐建立在调式变化五声音阶的基础上,比如中国是“五声调式”,“宫调式”。
在戏剧功能上中西音乐仍旧各具特色,中国戏曲中的打击乐代表了中国戏曲及传统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而西洋音乐的主调音乐与和声运用是诞生在由管弦乐队伴奏的歌剧院,所以,弦乐与歌剧又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二者在音响方式、节奏效果、表现人物、戏剧情境等方面分别有着各自的特色。所以打击乐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东方音乐现象,而管弦乐是最具特色的西方音乐代表。
20世纪“学堂乐歌”的产生对今天的音乐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的音乐家如沈心工、曾志斋、李叔同等人在音乐教育活动、理论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此时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不再占主流,西方音乐明显形成要求丰富音乐语言和要求革新音乐语言两种倾向,出现了关于音乐创作不同的美学见解,也出现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现象,还出现了表现主义音乐十二音音乐技法。
在音乐审美上,中西方语言在中西方的音乐结构上及反映民族音乐思维手段上含义深刻,如西方语言具有一种逻辑性的语言特点,注重“形”的创造;而中国的语言讲究会意、深沉,注重“意”的发挥。所以,中国戏曲的审美方式强调感觉的整合,其流派讲究与“唱、念、做、打”的和谐统一,讲究动作、表情、服饰的审美意蕴,它不仅为单纯的听觉艺术,还体现在中国音乐的“诗、舞、乐”的融合特点,而西方音乐,如歌剧音乐中加入道白、舞蹈但未成为主体表现形式,它更注重听觉感觉为主的审美体验。
从形态比较上看中国音乐在审美上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中国音乐体现出一种“重情”、“重心”和虚实相间的艺术意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的音乐审美结构形态,音乐既体现出儒家的美和善的统一,即礼乐思想,又体现出道家的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一种审美追求,所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审美思想是:“文变然呼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古代文人追求音乐意境的清幽、淡远、空灵、雅致,讲究“中和”为美,而现代中国人民由于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活环境急剧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音乐形式齐唱、合唱、军乐等获得较快发展,音乐的特色转为以刚劲、勇武、响亮、雄壮为美。西方音乐注重张性发展,和声和曲式都很规范,管乐弦乐讲究和声肢体语言的把握,音乐大多宏伟气派,体裁形式多样。欧洲在中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宗教意识统治一切,音乐特色透出了庄严、肃穆、和谐的崇高美,到文艺复兴后音乐又转为世俗生活的优美、幽默、戏剧化的音乐美。
总之,由于中西音乐文化艺术与文化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差异,所以在审美意识形态上必定会各具风格特色。由于中西方音乐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发展不同,在自身艺术的形成过程中,必定会各有风韵,中国具有典型的东方音乐文化类型特色,所以也就构成了与西方不同的音乐风格类型和音乐演变形态。
[1]高志民.外国音乐简史[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
[2]刘丽芳,王琴纳.中国世界音乐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3]丰子恺.丰子恺谈音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梁茂春,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6]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7]秦序.中国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8]沈旋,谷文娴,等.西方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责任编辑:林凡)
J602
A
1008—7974(2010)07—0079—02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B099
2010—04—20
王海霞(1974-),女,吉林长春人,现为长春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