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分析流动人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2010-03-22 19:37师丽梅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图书馆广东深圳518021
图书馆建设 2010年9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流动人群

师丽梅(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021)

王 彪(广东省珠海市图书馆 广东 珠海 519002)

洪光宗(广东省深圳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036)

朱淑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052)

苏锦姬 吴志敏(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021)

1 引 言

国家统计局分别于2001年和2006年发布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公报数据显示,2000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29 5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 594万人,流动人口14 439万人[1];至2005年底,我国总人口增长至130 628万人,城镇人口56 157万人,流动人口14 735万人,流动人口已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城市化率达到了42.99%[2]。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3],即城市人口从目前的5.6亿增加到8-8.7亿。这意味着从2000到2020年间有3.4-4.1亿人口被城市化,略少于2000年前城镇人口的总和。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我国已经进入到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因此有专家推断,我国正跨入移民时代[4]。

深圳、珠海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达,备受流动人口的青睐。根据2008年深圳、珠海发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常住人口总数为867.63万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74%[5];珠海常住人口总数为148.11万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32.8%[6]。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中不容忽视的庞大人口群体,如何为流动人群提供好各项服务保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涉及到国民素质等问题。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为流动人群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 一叶知秋 :流动人群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

2.1 流动人群范围的界定与构成

流动人口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是现行户籍制度的产物。时空界定范围不同,流动人口所包括的范围也就不同。目前对流动人口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仅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的定义就达30多种。为了研究需要,本文将流动人口规定为因就业、生活离开其户籍地或法律意义的住所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外出学习、旅游、就医者及国有流动作业单位的正式职工或因公从事其他活动者除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每年都呈大幅增长态势。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增加到1.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1%,而且每年以600-8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有资料表明,目前急剧增加的流动人口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类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增加的城市功能型流动人口,他们在城市滞留的时间一般较短,其流向由城市功能、城市辐射范围所决定,时间和空间分布相对平衡;另一类是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的劳动力,这部分人是流动人群的主力军[7]。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是年轻、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因此,虽然与弱势群体之间会有部分交叉,但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不可混淆。

2.2 文献调研

为了摸清当前国内公众和学术界对图书馆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关注程度,本课题组分别对互联网上的数据(以Google为例)和CNKI数据库进行了调研。在Google搜索引擎中,以“图书馆”和“流动人口”为关键词进行逻辑“与”组配检索,共检索到151 000条数据,而以“图书馆”和“弱势群体”为关键词进行逻辑“与”组配检索,共检索到254 000条结果;在CNKI中,以“图书馆”和“流动人口”为关键词进行逻辑“与”组配检索,只得出两条数据,而以“图书馆”和“弱势群体”为关键词进行逻辑“与”组配检索,共得到了205条数据。数据表明,目前不管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公众,对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流动人群。因此,加强图书馆对流动人群的服务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3 问卷调查

在现实生活中,流动人群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又如何呢?他们对于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课题组于2009年分别在罗湖区图书馆、南山区图书馆、珠海市图书馆对流动人群利用图书馆的情况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2 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670份,以上各馆依次为797份、473份和400份,回收率为69.58%。调查对象包括务工人员、学习研究者、探访者及公务、商务经济活动人士等流动人群,其中以务工人员为主,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2.7%。他们大多是年龄在19-45岁(占88.2%),月收入介于1000-3000元(占62.4%),高中以上、本科以下学历(占85.9%)的企业员工或自由职业者(共占57.2%)。

调查共设计了28个主题对流动人群利用图书馆情况进行考查,内容涉及到图书馆利用情况、提供服务情况、服务受限情况及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等方方面面。

从图书馆利用的基本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去过图书馆(占96%),而只有4%的人表示他们从未去过图书馆;他们去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免费(占32.9%),其次是因为资料全(占27.2%);去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阅览、外借书刊和查资料,分别占51.3%、35.9%和35.4%(此处为多选,因此总和大于100%);他们对文学艺术、文化教育、金融方面感兴趣,而对工程技术、历史地理和哲学方面的需求不大。这些数据表明,图书馆在流动人群中的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并且流动人群有着非常强烈的文化教育的需求,在自身经济条件比较窘迫的情况下,他们希望图书馆能提供免费的服务,让他们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

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方面,只有18.8%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程序,58.2%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了解,23%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他们来图书馆主要是利用图书、报刊和网络资源,分别占38.2%、28.5%和22.3%,极少数人是来利用电子图书、数据库(占7.7%)和音、视频资料(占3.3%) ;进入电子阅览室的主要目的是查找信息(占37.7%)和浏览新闻(占25.5%),其次是查阅电子文献(占14%)和娱乐聊天(占11.6%),只有极少数人是收发电子邮件(占5.7%)和浏览音视频资料(占5.5%);他们最希望图书馆在提供常规借阅服务的基础上能提供通借通还服务、自助服务和流动图书馆服务,而对定题服务、决策咨询和文献传递需求不多。这些数据表明,流动人群对图书馆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他们进图书馆主要是借阅图书和上网,对深层次的文献服务不太了解或者是需求不高,他们希望能就近、便捷、自主地使用图书馆。

从图书馆服务受限情况来看,83.6%的受访者表示本地图书馆对他们的服务没有限制;16.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利用图书馆时受到了限制,而限制主要体现在外借图书、电子阅览和办借书证上,分别占35.8%、34.1%和30.1%。这些数据表明,公共图书馆在面向全民提供服务的潮流下,对流动人群的基本服务限制已经大部分消除,但由于各种原因,仍有部分服务受到限制,同时,图书馆为流动人群提供的服务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从他们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来看,只有17.5%的受访者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60.5%和20.1%的人对图书馆服务感觉满意或一般,还有1.9%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不满意;关于对馆藏文献、馆员素质及图书馆开放时间方面的满意度,分别只有11.2%、13.4%和13.2%的人表示非常满意,85.6%、84.4%和83.5%的人感觉满意或一般,3.2%、2.2%和3.3%的人表示不满意;他们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图书馆新书太少而借不到自己所需求的图书(占73.8%)和图书馆缺乏配套的服务(占18%)。这些数据表明,图书馆没有专门研究过流动人群的文献信息需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馆员、需要什么样的文献、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图书馆尚不了解,因此,服务的满意度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2.4 结 论

(1)流动人群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但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度远不及弱势群体;(2)流动人群需要图书馆服务,但他们对图书馆目前提供的服务不是非常满意;(3)图书馆忽略了流动人群的信息需求,没有因人而异地提供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服务保障。

3 追根溯源:图书馆服务忽略流动人群原因分析

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能满足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的文化需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从3个视角加以剖析。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纵览近几十年来我国政府针对流动人群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政府对流动人群的认识是从“控制”到“管理”再到“服务”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认知的深浅程度反映到具体的实践层面上就是出台的公共政策随着认知的变化不断地变化与调整[7]。正是由于过去各种政策的约束与限制,各地公共图书馆行政主管部门想当然地认为图书馆是为市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它只为户籍人口提供服务,而不是为流动人群提供服务,从而剥夺了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具体表现在:限制“三无”人员进馆、户籍人口才能办理借阅证、某些阅览室普通读者不得入内等[8]。虽然近些年来公共图书馆倡导向全民提供均等服务,但仍存在着某些障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仍有16.4%的流动人口在利用图书馆时受到限制。正是由于这种来自于社会制度方面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使得流动人群长期徘徊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范畴之外。

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角度来看,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公共图书馆对流动人群的态度与政策基本上是同步的,其服务行为深深地打上了政策的烙印。比如,曾提出过公共图书馆“为领导服务”、“提供区别服务、保障重点读者”等概念,不同身份的读者享受不同的服务,同时将读者按是否是户籍人口进行分类服务等。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界的主流趋势已转为向包括流动人群在内的全体民众提供普遍均等的信息服务。课题组所调查的3个图书馆全部采用无证阅览,对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提供均等服务。但我们仍须清楚地认识到,均等服务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源作为保障。过去的几十年来,基层图书馆建设及文献资源建设都存在着重户籍人口而轻流动人口的现象。流动人群往往离图书馆太远,进入图书馆后又往往找不到所需文献,因此,均等服务对他们来说如同镜花水月。问卷调查的结果正好印证了上述判断,有88.8%的流动人口对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不是很满意,他们只好通过网络(占38.4%)或书店(占18.2%)来获取适合自身的文献信息。

从流动人群自身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他们年龄大多介于19-45岁之间(占83.7%),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有一定的经济来源,经济实力(占77.9%的人月收入为1 000-4 000元)高于弱势群体但低于户籍人口,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属于夹心阶层,政治诉求很难向上传达;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他们有图书馆为其提供服务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由于不如提高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等其它需求迫切,因而经常被社会各界及图书馆所忽略。

4 解决之道:图书馆服务惠及到流动人群

4.1 制度上予以保障

当下政府对流动人群政策正由堵转疏,这在新修订的一些公共图书馆标准中(如《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等)已现端倪。这些标准要求政府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纳入服务人口计算范围、根据服务人口确定建设规模等,体现图书馆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理念,从制度上保障流动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近期有专家呼吁加快《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进程[9],这将为流动人群依法享有图书馆服务的权利提供一把法律意义上的保护伞,使图书馆在为流动人群提供服务上建立一种长效的制度与机制。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10],是政府用来缩小信息贫富差距,实现知识和信息社会性公平获取、公平享有的重要渠道。因此,在绝大多数流动人群没有经济实力去实现他们的文化需求的时候,图书馆应该成为保障他们信息公平的服务平台和信息权利的前沿阵地。

4.2 基层馆建设上予以保障

市区图书馆由于数量和服务半径限制,很难将服务延伸到流动人群内部,无法真正实现100%的图书馆服务覆盖率和普遍均等的服务理念。以深圳为例,截至2008年底,区级以下的基层图书馆共594座[11],它们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内,而在经济发达区域则相对较少,这种现象在国内其它城市普遍存在。如果按照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 “每5万人应有1所公共图书馆” 的标准估算,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应达到2.6万所,而实际情况是2008年仅为2 825所[12]。在省、市、区级图书馆网络基本成型的情况下,未来公共图书馆建设将主要体现为基层馆建设。通过将基层馆建到流动人群的家门口,一方面能更贴近并细分流动人群的文献需求,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与流动;另一方面将市、区级图书馆繁重的基本文献借阅服务下沉到基层馆,以实现服务均衡。

4.3 文献资源配置上予以保障

近几十年来,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配置上重户籍人口而轻流动人口,文献资源配置失衡现象非常严重。同样以深圳为例,2008年底市、区级图书馆共有纸本文献577万册,其中特区内504万册(占87.35%),特区外73万册(占12.65%),而特区外流动人口相对比较密集,其人口总数占到全市总人口的62.75%[5],这意味着62.75%的人口只享有12.65%的文献资源,时空限制了他们去利用其余87.35%的文献资源。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市、区级图书馆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文献资源堆压无处藏身而基层馆文献老旧、地位尴尬,使文献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应加强文献资源在基层馆的配置,促进资源在基层馆间的合理流动,实现最佳配置,使流动人群在家门口就能借阅到所需文献,真正保障其文化权益。

4.4 服务上予以保障

图书馆在解决好场馆建设与资源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在服务上给予保障。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流动人群已不满足于基本的文献借阅服务,他们还需要包括纸本和数字文献在内的复合型信息服务,要求获得预约预借、通借通还、短信提醒、网上咨询、电子阅览、文献传递、科技查新等创新型或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有82.5%的流动人口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是很满意,因此公共图书馆有必要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深化服务层次、完善服务体系、延伸服务内容,最大程度地保障服务质量。

5 实践探索:基于流动人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随着近些年来公共图书馆运动在国内业界的复兴,各地图书馆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到流动人群这一庞大群体,对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了有益的尝试,包括专门为流动人群创设分馆或社区馆,将自助图书馆建到流动人群聚集区等。

5.1 创设分馆

创设分馆是公共图书馆为流动人群提供服务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2005年杭州图书馆免费为民工子女学校、民工工地和民工居住区等地的人们定期送书上门,并开办各类知识讲座及联合举办文化娱乐活动[13];首都图书馆在北京电视中心工地上开设了北京建工集团分馆[14],它是北京市第一家专门为来京务工人员服务的图书馆;2006年合肥市少儿图书馆创建了民工子弟分馆,免费为农民工子弟服务,使他们在馆内可以看书、上网、听讲座或者是参加技能培训,开馆1个月就接待读者达2 000人次[15];深圳图书馆也在特区内外流动人群密集点创设了多个分馆,并以其200多万册馆藏作为保障,为他们配置专门的文献资源。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读者反响热烈,效果显著。

5.2 自助图书馆

自助图书馆是新兴科技与传统图书馆理论融合的产物,被专家称为“第三代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在自助图书馆布点时充分考虑到流动人群的文献需求,将自助图书馆铺设到流动人群聚集区,并根据区内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文献配置,为他们提供就近、便利、自助的人性化服务。只要有身份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助图书馆办证、借阅图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公平分配、服务人人均等,受到流动人群的高度赞誉。有一位读者说:“书送到家门口,不看书都不行了!”另一位原本觉得生活压力大、打算离开深圳回老家的打工妹,在自助图书馆借到她想要的书时非常感动地说:“我要留下来,深圳很好,这里有其他城市没有的东西!”

6 结 语

在我国流动人群数量逐年增长的趋势下,政府及时转变角色与观念,从如何管理流动人群转向如何服务流动人群。在这种环境下,图书馆应该主动为流动人群营造一个知识的绿洲、精神的家园、幸福生活的天堂。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16]。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图书馆将实现真正的为公服务,为社会全体民众提供普遍均等服务,体现出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1]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 . [2010-03-27]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20331_15434.htm.

[2]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2010-03-27]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 10923.htm.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的通知[EB/OL] .[2010-03-27] .http://www.cpirc.org.cn/zcfg/zcfg_detail.asp?id=8263.

[4] 叶裕民, 黄壬侠.中国流动人口特征与城市化政策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2): 75-81.

[5] 深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0-03-27] .http://www.sztj.com/main/xxgk/tjsj/tjgb/gmjjhshfzgb/200903243520.shtml.

[6] 珠海市统计局[EB/OL] .[2010-03-27] .http://www.stats-zh.gov.cn/o_tjgb/tjgb/2008.htm.

[7] 于学军.中国流动人口的特征、需求和公共政策思考[J] .开放导报, 2005(6): 20-23.

[9]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 加快公共图书馆立法[EB/OL] .[2010-03-27] .http://www.chnlib.com/Tsgdt/10611.html.

[10] 范并思.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百年[J] .图书馆, 2004(2): 1-3.

[11] 检视一下离世界知识城市的距离[EB/OL] .[2010-03-27] .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1110/1446233.shtml.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0-03-27] .http://www.stats.go 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13] 张国风. 杭州少儿图书馆和市图书馆:为民工子弟办图书馆[N] .钱江晚报, 2005-03-18.

[14] 李 洋.来京务工人员有了自己的图书馆 [N] .北京日报, 2005-01-13.

[15] 民工子弟少儿图书馆里开心度暑假[EB/OL] .[2010-03-27] .http://www.hffd.gov.cn/n1105/n32756/n175376/n176440/1360428.html.

[16] 张 靖. 天堂, 图书馆的模样——读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6): 79-83.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流动人群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流动的光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