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2010-03-22 19:37魏育辉
图书馆建设 2010年9期
关键词:馆藏图书期刊

魏育辉 刘 健

(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124)

馆藏评价是衡量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服务能力的方法,对于图书馆了解馆藏结构、明晰馆藏优劣、及时调整馆藏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界一直以来十分注重馆藏评价,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创建了丰富的馆藏评价理论和方法。现代社会信息环境更是为馆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开拓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目前,关于馆藏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图书馆资源的服务绩效领域,特别是电子资源的服务绩效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资源服务绩效评价内容包括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质量及图书馆的服务技术与水平。其中,资源建设的质量关乎于图书馆馆藏评价的根本。笔者认为,在进行资源服务绩效评估之前,应首先进行资源建设质量评估,即评估图书馆现有资源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等的需要。因此,寻求科学、有效的馆藏评价方法并满足现代混合馆藏的评价需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文献调研的方式对国内外关于馆藏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1 馆藏评价的视角

不同的评价视角必然导致评价方法存在差异。馆藏评价通常有两种视角:(1)以馆藏为中心的评价(collectioncentered evaluation)。这类评价方法通常是指从业界专家的角度评价馆藏,通过各类有关馆藏建设的指导性标准、专家评价或是核心书目比对等方式,对整体馆藏或学科文献进行评价。(2)以用户为中心的评价(user-centered evaluation)。这类评价方法是指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审视和评价馆藏,通过读者调查以及收集读者借阅数据、论文引文数据和馆际互借数据等方式,了解用户真实的信息需求,发现馆藏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实现对馆藏的评价。

2 馆藏评价的基本方法——目录核对法

尽管国内外有多种馆藏评价方法,但基本思想大都沿袭了目录核对法(list-checking)。所谓目录核对法,是指将馆藏与一个或多个推荐性或指导性文献收藏目录进行比对,以评估全部或部分馆藏的方法。被比对的目录一般是代表基础收藏或核心收藏的标准目录(即标准目录或核心目录),也可是其他馆的馆藏目录。比对的结果用于衡量馆藏的质量,目录上的文献与馆藏的吻合度越高,代表馆藏的质量越高。

以标准目录或核心目录作为比对目录进行馆藏评价较为简单易行。刘建国曾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作为比对目录,对馆藏期刊中其所在学校各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的核心期刊占有率、专业期刊占有率这两个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1]。

与其他图书馆的馆藏目录进行比对的馆藏评价方法较为通行。与以标准目录或核心目录作为比对目录进行馆藏评价的方法相比,虽然与其他图书馆馆藏目录进行比对的操作复杂,但更具有科学性。例如,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WorldCat上提供的馆藏分析工具WorldCat Collection Analysis自2005年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以WorldCat所包含的丰富的馆藏数据为依据,为同类图书馆之间的馆藏对比分析提供了便利的工具。Culbertson M等人利用该系统工具,以10余所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比对目标,对图书馆为学校12个重点学科领域提供文献支持的能力进行了评价[2]。

3 目录核对法的演化发展

目录核对法不仅适用于纸本馆藏,也适用于电子馆藏或是虚拟馆藏,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使用,并在实践中被不断完善与发展。

3.1 馆藏分级

目录核对法不仅考虑了馆藏被标准目录收录的情况,而且按文献在馆藏中的不同作用对馆藏进行了分级处理,以达到对馆藏进行定性评价的目的。

White H在1995年提出了简要测试法(brief test),Beals J B等人将该方法应用于对动物学馆藏的评价[3]。简要测试法的核心思想是:比对目录中的图书可按收藏馆的数量划分为4级(level 1-level 4),收藏馆的数量越多,图书的级次越低,表明此类图书更接近于基础级藏书[3]。收藏馆的数量与图书级次的对应关系是由人为确定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的馆藏用来满足读者基本需求(basic information needs),第三级馆藏用来为本地读者提供有力支持(strong local support),第四级馆藏是对整个地区甚至国家具有重要意义(a regional or national significance)的图书[3]。如果馆藏包含比对目录中某一级次的图书达50%以上,则被认为通过了该级;同样,图书馆的馆藏级次根据该馆馆藏所通过的级次中的最高级来认定[3]。

Dennison R F在2000年提出了层级式目录核对法(tiered checklist),其特点是在比对前先将几个比对目录进行预处理,即根据图书在几个目录上出现的次数划分层次,达到预定次数的图书被认定为“必要的”(required),次数大于1但低于预定次数的图书被认定为“推荐的”(recommended),仅出现在一个目录上的图书则被认定为“被选的”(listed)[4]。层级式目录核对法中层级数量没有固定标准,可以依据具体需要确定,如二级、三级或更多级[4]。对于馆藏并不丰富的图书馆来说,利用该方法可以获得一个更为客观的馆藏质量评价[4]。Moss E提出的目录核对归纳法(inductive check-list method)与层级式目录核对法异曲同工,所不同的是将抽样获取的馆藏样本直接与3个推荐目录进行比对,并分别统计“没有被任何目录收录”、“仅被1个目录收录”、“被2个或3个目录收录”的样本数量,从而分析推断究竟有多大比重的馆藏是“值得拥有的”(desirable)、有多大比重的馆藏未被视为“值得拥有的”[5]。

3.2 使用统计分析

这类评价方法强调从用户实际需求角度评价馆藏。在这一主导思想影响下,比对目录的选择不再仅限于标准目录或专家推荐目录,而是扩展到真实记录有用户文献使用行为的用户论文引文数据、馆际互借记录及馆藏流通数据等。

3.2.1 引文分析法

以用户的学术论文引文数据作为比对目录的评价方法又叫引文分析法。其中,引文信息可来源于用户发表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或学期论文(term paper)。例如,Sylvia M J通过对学校心理学学生论文的引文分析对期刊馆藏进行了评价[6];杨鲁捷借助于ACCESS和EXCEL软件对该校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引文期刊数据进行了快速、直观的数据统计分析[7]。

3.2.2 馆际互借分析法

馆际互借分析法是通过对读者提交的馆际互借请求进行分析,了解馆藏是否已经满足了读者需要的方法。该方法通常作为其他馆藏评价方法的补充。

3.2.3 课程分析法

课程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学科文献评价方法。Pancheshnikov Y针对每门课程分别进行了馆藏图书与期刊的评价[8]。在图书评价中,Pancheshnikov Y根据课程隶属的LC(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将与课程相关的馆藏图书和国家专业图书馆的馆藏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期刊评价中,Pancheshnikov Y将与课程相关的馆藏期刊和最权威的专业文摘数据库的收录情况进行了对比[8]。倪宁兵等人也采用类似方法从学科的专业课程入手,对馆藏中文图书的学科结构分布与相关度进行了调查分析[9]。

3.2.4 基于流通数据的馆藏评价方法

Adams B等人提出的基于流通数据的馆藏评价方法,即将按类统计的图书流通率与整个馆藏的平均流通率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核心馆藏,以指导馆藏发展政策的调整[10]。Lotlikar S D描述的实施案例则采用了目录核对与流通统计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通过目录核对法获知馆藏在标准目录中的比例,然后再对核心馆藏的流通情况进行统计,从而较全面地获知馆藏质量[11]。

3.2.5 综合方法

当然,也可以将上述几种方法相互结合进行馆藏分析。Culbertson M等人在进行馆藏期刊评价中所采用的比对目录就是由学科馆员从各种获取途径综合而来的,目录内容包括:教师推荐核心期刊、最低学科馆藏量标准、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用报告)高影响因子期刊、文献传递统计、本校师生论文发表期刊和引用情况等[2]。Oberlander C和Streeter D介绍了一种基于Visual Basic软件开发的LibStatCAT原型软件系统,该系统可将导入数据转换为可视图表,通过馆藏、流通和馆际互借等数据统计分析,实现独立馆藏评价或多个图书馆间的馆藏对比分析[12]。

4 加权分析法

卞福荃等人应用加权理论提出了一种评价学科文献保障体系的方法[13-14]。该方法提出了3级馆藏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即学校的文献收藏总指标;二级指标即学科指标和文献种类指标;余下的为基本指标,被划分为最好、较好、一般和较差4个等级,并且每个等级被赋予具体的分值(如5、4、3、1等)。评价者按照评分标准给予每个基本指标相应的等级分值,并根据基本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其权重,然后分别计算出各项基本指标的加权评分和上位指标的评分[13-14]。

Borin J等人在对影响馆藏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现代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的馆藏评价模型。该模型综合了基于馆藏的评价和基于用户的评价两种馆藏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不同载体、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及不同使用目的对文献收藏比例的影响,建立了一套灵活、多维的馆藏评价指标体系,适于不同类型的图书馆[15]。

无论以馆藏为中心还是以用户为中心,各类馆藏评价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很难仅用一种方法就实现对馆藏的全面评价。因此,在实践中还需以具体的馆藏评价目标为基点,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汲取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选择、设计出适宜的评价方法。

[1]刘建国. 面向学科方向的馆藏期刊建设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02(1): 42-44.

[2]Culbertson M, Wilde M. Collection Analysis to Enhance Funding for Research Materials[J]. Collection Building, 2009(1): 9-17.

[3]Beals J B, Gilmour R. Assessing Collections Using Brief Tests and WorldCat Collection Analysis[J]. Collection Building, 2007(4): 104-107.

[4]Dennison R F. Quality Assessment of Collection Development Trough Tiered Checklists: Can You Prove You Are a Good Collection Developer? [J]. Collection Building, 2000(1): 24-26.

[5]Moss E. An Inductive Evaluation of a Public Library GLBT Collection[J].Collection Building, 2008(4): 149-156.

[6]Sylvia M J. Citation Analysis as an Unobtrusive Method for Journal Collection Evaluation Using Psychology Student Research Bibliographies[J]. Collection Building, 1998(1): 20-28.

[7]杨鲁捷. 从研究生论文引用期刊文献的保障情况考察印本与数字期刊馆藏[D]. 郑州: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007.

[8]Pancheshnikov Y. Course-Centered Approach to Evaluating University Library Collections for Instructional Program Reviews[J].Collection Building, 2003(4):177-185.

[9]倪宁兵, 孙汝杰, 卫 菁. 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专业的馆藏文献调查与分析[J]. 现代情报, 2007(11): 122-124.

[10]Adams B, Noel B. Circulation Statistics in the Evaluation of Collection Development[J]. Collection Building, 2008(2): 71-73.

[11]Lotlikar S D. Collection Assessment at the Ganser Library: a Case Study[J]. Collection Building, 1997(1): 24-29.

[12]Oberlander C, Streeter D. LibStatCAT: a Library Statistical Collection Assessment Tool for Individual Libraries & Cooperative Collection Development[J]. Library 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 Technical Services, 2003(27): 493-506.

[13]卞福荃, 李安国, 沈志高, 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文献保障体系评价[J]. 图书馆建设, 2004 (4): 31-33.

[14]李冕斌, 赵德霖,卞福荃. 研究级学科文献收藏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 2002 (2): 163-168.

[15]Borin J, Yi Hua. Indicators for Collection Evaluation: a New Eimensional Framework[J]. Collection Building, 2008 (4): 136-143.

猜你喜欢
馆藏图书期刊
馆藏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图书推荐
期刊问答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