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自主创新:韩国的经验和启示

2010-03-22 10:04马蓉蓉
探求 2010年5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创新能力韩国

马蓉蓉

(广州行政学院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广州 510070)

后危机时代的自主创新:韩国的经验和启示

马蓉蓉

(广州行政学院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广州 510070)

韩国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调整。自主创新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我国在后危机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

后危机时代;自主创新;韩国经验;启示

随着中国经济的回升向好和美国经济在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迎来的久违增长,经济总量占全球近四成的中美两国经济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增长,尽管未来还可能出现反复,但全球经济正在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在后危机时代,学习韩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对我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一、韩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

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韩国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汉江奇迹”,除了归功于韩国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开发和符合实际的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外,政府不断推动自主创新也是最重要的“原动力”之一。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迅速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摆脱出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这与韩国对形势的把握和政策的调整密不可分,其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调整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自主创新模式的变化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自主创新模式出现的重大变化是由政府推动型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类型。政府推动自主创新建设一直是韩国自主创新的重要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更加注重对企业创新的投入。2004年韩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国家研发总投入的比重达到75%,大量的高新技术和产业技术均由企业完成,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绝对主力军,国家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国家战略储备的开发,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第二,通过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企业的研究所。到1999年年底,韩国的企业研究所发展到4810个,研究人员达到9.1万人。金融危机后,企业研究所的人数又有了很大提高,超过英国、法国的水平,成为韩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有效推动了韩国的自主创新。第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金融危机后,韩国对风险投资进行改造,更加注重发挥其稳定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作用,有效解决了企业创新的融资问题,推动了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二)自主创新重心的变化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自主创新重心出现的重大变化在于:由原来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的创新改为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韩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为韩国经济的腾飞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由于长期进行多元化生产,不断增加政府优惠贷款等原因使大企业集团负债累累,迫使韩国政府除对大企业集团进行调整外,采取多项措施开始大力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第一,政府出台多项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到目前为止,韩国实行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有100多项,从扶持类型来看,资金扶持的有47项、租税优惠的22项、技术人才扶持的有16项、提供技术信息的有13项、扶持销量和其他的有24项。第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系统。针对大学和私人机构之间缺乏交流,没有形成技术扩散到中小企业的良性机制问题,韩国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系统。现在韩国创新支持机构的最重要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国家发起设计的机构;另一类是地区和区域发起设计的机构。两类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创新机制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韩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中小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研发支出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大企业。

(三)政府在自主创新中职能的变化

虽然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非常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政府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是其作用逐渐转变为宏观上的扶持和调控。第一,逐渐完善科技法令体系。到目前为止,韩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基本法、科技振兴法、科技创新特别法、科技基本法到各个方面具体的较为完善的科技法令。第二,不断配套相关科技政策。金融危机后韩国注意科技政策的及时性和适应性,使科技政策更好地为自主创新服务。第三,制定科学的科技发展规划。金融危机之后,韩国重新思考和定位产业发展,努力建设以科技为中心的社会。韩国制定了新的科技发展计划,选择信息产业、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重点领域作为韩国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第四,对科技行政部门进行调整,形成了权威的科技行政体系。1998年政府进行重组,科学技术处被升格为科技部,在经济部门中仅次于财政经济部位居第二。科技部不仅地位提高,管理权限也相应扩大,科技发展政策和计划的制订实施,各部门研究机构的管理、协调,人才、信息扩散和成果转化等业务,统一划归科技部。

(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地位的变化

韩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但却成功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本国的科技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典范。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长,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韩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第一,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法律制定,为取得、保护和使用知识产权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二,积极加入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争取国际空间和发言权。第三,模仿日本,建立以小敌大的灵活的外围专利战略。第四,运用核心技术专利引进战略,促进产业和经济的双重发展。

二、自主创新: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对策是保增长,根本对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是产业结构优化,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金融危机中自主创新企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自主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是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大量高质量的无形资产,最终形成强劲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是无形资产的源泉,无形资产是自主创新的结果也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作用日趋重要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统工业经济中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是无形资产起决定作用。据统计,微软公司无形资产超过其总资产的70%。OECD成员国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无形资产是企业参与激烈竞争的根本优势,对企业来说,并非所从事的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其价值实际上来自某个或某些特定的环节。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环节,就是企业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长期保持的优势,实质上是某些特定战略环节的优势。而现代企业能否具有这种优势,取决于企业在相应环节是否拥有独特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企业超额利润的重要源泉,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品牌等无形资产,赚取了世界80%以上的利润。

(二)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需急剧萎缩使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从经济增长结构看,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外贸出口的大幅下降,成为拖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因;投资增长速度持续明显超过消费增长速度,表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也不协调。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降幅最深的是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直接原因。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在外需收缩的冲击下,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在建产能逆势扩张势头强劲,同时近期一些新兴行业盲目扩张的趋势已然显现。从当前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从长远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后危机时代,“调结构”将取代“保增长”成为重心。

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创新直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个产业能在现有的相对稳定的产品结构系统中异军突起迅速成长,关键在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直接推动和影响了产业的升级。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而这种新的生产函数从五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一,新产品导致的创新从需求方面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第二,新技术引发的创新从供给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第三,新市场的开拓从市场需求方面拉动产业成长。第四,新生产要素导致的创新从供给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第五,新生产组织引发的创新从产业内部推动产业发展。可见,创新不仅直接推动和影响产业升级,而且从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生产要素、新生产组织等方面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发展也是需求拉动、科技带动、制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

(三)忽视自主创新可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后,我国政府提出了刺激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由于就业的压力,仅实现了扩大内需的目标而结构调整的目标几乎没有实现。当时,依靠大量发行国债和大规模公共投资刺激内需,实现了经济总量增长的目标,保证了1998年GDP 7.8%的增长,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目标基本落空。1997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71%、53.23%、30.02%;2002年分别为12.96%、54.96%、31.93%。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不明显。出口经济有增无减,经济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从1998年的34.27%上升到2004年的69.8%。同时,产生了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2010年推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毫无疑问,4万亿元投资有助于化“危”为“机”,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存在政府巨额投资固化现有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风险。在各地“保增长”的计划中,救现有企业和现有产能的计划多,淘汰落后企业和削减产能少,保护传统产业的措施实而培育新产业的措施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后,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打政策的擦边球,千方百计降低产业准入门槛,放落后产业出笼,给不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重生的机会,使陷于困境的生产“三高一低”产品的企业起死回生,重新回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固化现有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三、韩国自主创新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不断强化创新主体

我国必须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是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关键。二是加快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要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入市场机制,改善资本结构,实行产权多元化,从制度上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三是使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应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在企业以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四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要转变投资方向,逐渐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融资机制与体系,还要在促使企业逐年加大技术开发投资、关键设备更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资。五是完善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价要以市场为标准,不能局限于对论文的评定方式,而要着重看研究成果是否能顺利转化,是否能实现产业化、商品化,是否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六是使我国中小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更需要得到外部的支持和帮助,构建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系统,并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风险投资者、投融资机构与中小企业合作创造条件。

(二)实现创新形式转变

正确处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种创新形式的关系,实现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转变。韩国的经验证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技术落后国家和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一条重要捷径。一是强化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意识。跨国公司为了确保竞争优势,可能会向东道国转移相对先进的技术,但绝不可能转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只能通过自主创新获得。二是改善管理体制,提供政策鼓励和引导。要增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在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方面,韩国是1:8,我国只有1:0.08。我国总是先引进生产线、培训工人、生产产品,待生产线落后时再引进更先进的,永远是“输血”,没有“造血”功能。三是成立企业技术消化吸收中心。要成立配套的引进技术的研发中心,并制定相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法规和制度来加以保证。与此同时加强对行业中引进技术的企业的思想指导工作,站在行业共同发展的高度,改变行业落后状况,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四是提高企业技术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内生性的特点。实践证明,引进技术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进方的学习程度。学习能力越强,吸收外部技术的能力就越强,从而也就能够获得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加快原始创新的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只能是一个中间战略,不能作为一个国家的长久战略,最终目标还是要向原始创新转变。

(三)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韩国通过改革公共研究机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强化大学的研究功能,优化国家的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完善我国的创新体制机制,第一,在创新源泉建设上,要聚焦“科技原创力”。通过建设和完善技术平台与组织,实施具有长期竞争力项目的联合攻关,加强前沿性、基础性、公共性项目的国际国内合作,提高平台建设的起点与水准,力争建成一批能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科研中心;加强优势学科的集成,围绕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强对攻关项目的组织和协调,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快速、持续地增强科技原创力。第二,在创新主体建设上,要突出“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战略联盟,形成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在创新人才建设上,要注重“持续创新力”。完善人才机制,倡导“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竞争、容忍失败”的氛围,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形成长久持续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第四,在创新环境建设上,要发挥“引导推动力”。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导向性政策,努力形成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框架。按照政府导向与市场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管理行为的同时,培养市场,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和健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

(四)合理配置创新人才

培养产业科技人才,科技工作紧密结合产业发展是韩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经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产业科技人才。当前,我国要加快以科技人才和创业人才为重点人才开发平台建设。第一,创造有益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宽松环境。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立体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并通过倡导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而营造全面创新的社会氛围,培养真正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第二,建立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人本激励”、“资本激励”和“知本激励”三位一体的激励体系。利用政策杠杆率先形成重点向知识、技术及管理倾斜的分配制度,以引导和鼓励通过创新、创业致富,利用技术入股、管理能力折股、期权和期股奖励等手段,以鼓励科技人才、管理精英努力创新。第三,实施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形成内外开放的人才大市场。在人才的吸引上,突出发展开放的人才大市场,在“不求所留,但求所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吸引国内外创新人才,采取“候鸟式”、“两栖式”等多种方式流动,促进技术与管理人才从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第四,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组建职业教育联盟。技术工人缺乏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要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调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增加投入,扩大技工学校的招生规模。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实施我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主要抓住以下关键环节。第一,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和成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综合运用公众宣传、专题培训、基础教育等形式,宣传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第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明确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行的三大战略之一。第三,健全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实施按技术分配,建立健全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竞业限制,规范人才合理流动。针对人才流动中侵犯原单位知识产权的事件愈演愈烈的现实,实施竞业限制,既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又保护原单位的知识产权。第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抓好以下工作:建立知识产权组织,配备专门的人才,落实必要的经费;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包括教育培训制度、交易制度、日常管理制度、财务审计制度等;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第五,要学习韩国专利战略的经验,跳出没有专利的企业不需要实施专利战略的误区,应对站在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认识专利战略的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杨姝琴

F123

A

1003—8744(2010)05—0053—05

2010—7—22

马蓉蓉(1961—),女,广州行政学院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宪法与法理、行政法等。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创新能力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在韩国走马观花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