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角:思维火花的多棱镜

2010-03-21 06:10湖北黄石市有色一中435005赵清波
地理教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雨带事物运动

湖北黄石市有色一中(435005) 赵清波

地理视角:思维火花的多棱镜

湖北黄石市有色一中(435005) 赵清波

地理视角即地理学观察、认识事物的切入角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之一。如果把问题看作激发思维的火花,那么视角则是折射思维的多棱镜。运用地理视角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其辩证思维品质与科学人文素养,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倡导之所在。那么,怎样进行地理视角教学?笔者以为,从下述角度进行教学是实现培养目的的有效途径。

一、从宏观到微观

宏观即大范围或整体,微观即小范围或部分。宏观看问题犹如高屋建瓴,可以俯视全局,通观整体;微观看问题犹如秉烛入穴,可以洞察秋毫,细致入微。地理学宏可通视宇宙环球,微可透视大气岩石。如:地球的圈层结构使人从宏观空间上感知地球有内部三个圈层和外部三个圈层之分,大气圈的组成成分使人从微观分子状态上感知大气的三类成分。这是地理学最大的思维特色!教学时如能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宏观着眼,可使观察事物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获得思维的广度;从微观入手,可使分析问题的主次分明,关联紧密,以获得思维的深度。

二、从时间到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持续性与顺序性的表现,空间是物质运动在长宽高三个维度延展性的表现。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并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从而使事物的性质产生时空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体现了时间与空间存在的意义。教学中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来观察、分析地理事物,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使知识脉络清晰,知识结构完整。

如: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移动规律:

4月份,夏季风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7、8月,雨带推移至华北、东北地区;9月,受冬季风影响,雨带迅速南下。

中国东部雨带示意

三、从静态到动态

静态即相对静止状态,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两者均为事物存在的状态。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变化中的事物更能显示其多种属性、多个侧面。故此,动态角度研究问题更有价值。教学中如能做到动静结合、静动转化,方能以静洞微、以动观变。然而教学中常常发现,受静态的、常规的思维干扰,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往往从静止状态去认知地理事象,去解决地理问题。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总是把地球运动过程中处在某一特定时空位置的情形迁移到新问题中去。这样就割裂了地球运动的过程与组成过程的某一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造成以静待动或是以点代面的错误做法。因此分析动态问题时不能用静态思维,静态常易使人形成思维定势,产生片面的认知,甚至错误的认识。动态角度的教学是有思路可循的,即抓住事物运动内在逻辑联系——“为何运动(原因)?怎样运动(过程、方式)?结果如何(影响、作用等)?”。

如:海洋水的认知:

四、从平面到立体

由长宽两个维度构成的空间即平面,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的空间即立体。平面看问题可以形成广度思维,立体看问题可以形成深度(或高度)思维。所谓“高度决定视野,角度决定思路”。我们知道,地理用第二语言——点、线、面、体、色来表述地理事物或现象。这也是地理学科的一大优势。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如:在认识地球运动时,就要把地球看成一个“体”,而学生惯性思维常把地球看成一个“面”。地球运动知识难,就难在不能处理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找不到投影前的“面”与投影后的“线”、实实在在的“球”与常见的各种各样“圆”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困难就是不能把“线”复原到“面”,更不能将各种“面”复原到“体”中去,导致二维与三维之间的割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地球仪,用手绘图等方法,把“面”还原到“体”中。

五、从定性到定量

定性是确定事物及其状态的性质,定量是对事物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它们分别是从“质”和“量”的角度来揭示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定性说明“是什么”,定量说明“是多少”。 地理教学中,如能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去把握地理现象、原理和规律,就能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获得深刻的认识。如“能源”这一概念中,“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是该概念的本质属性,需要用定性的方法去把握,而其内涵所决定的能源范畴如煤、石油、天然气和水能等就需要用定量的方法去界定。又如:由于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也随之降温,从而形成了逆温现象。这里,近地面气温的降低是形成逆温现象的根本原因,揭示了逆温现象的机理,而“上热下冷”进一步强调了出现逆温现象时气温的垂直分布状态。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把复杂的地理原理进行层层剖析,掌握透彻。

六、从一般到个别

一般即通常性,大多数情形,个别即单个,极少数情形。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即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我们知道,地理事物属性既具普遍性,更具特殊性。这是因为组成自然综合体的地理要素,其组合因时空条件的改变使地理事物的特征表现为整体中的差异性。近几年高考试题显示,注重特殊性尤为重要。教学时既要把握普遍性,更要注意分析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一般来说多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因其地处热带,又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故终年高温多雨。而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不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但实际上其东部地区也是热带雨林气候,原因是:该处盛行东南信风,把沿岸暖流上空的暖湿气流带到马达加斯加岛的迎风坡,形成降水丰富的热带雨林气候。这就是个别特殊性的表现。

七、从关联到综合

关联即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综合即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土壤等许多要素共同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地理事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因此,教学时可以采用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综合的视角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其对具体地理事物综合分析能力。如:河南省台标所隐含及引申的自然人文意义很多,可按以下思路分析综合之。

1.上图是哪个省电视台的台标?(HN—河南两拼音首字母)。像何动物?——大象。

2.为何要设计成大象状?——河南简称“豫”。取豫字中大象之形。

3.有何来历?——从“豫”字的篆书可意会为:人牵大象行。

4.为何河南曾有大象繁存?——几千年前这里气候暖湿、水草茂盛,是大象群生之地,而先人曾以狩象为生。

5.为何现代河南不再有大象繁生?——气候变化的结果。

6.以你看来,河南电视台标有何含义?——暗喻河南文化渊源流长。

八、从自然到人文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土、山水即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基础,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活动。比如各地民居与环境,再如各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及风俗习惯等,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果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现实中各类有关地理问题,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可以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以中国四大菜系之首的川菜为例说明之。

1.吃过川菜吗?它最大的味道是什么?——“麻、辣、酸、烫”。

2.为什么具此特色?——这与四川盆地乃至西南地区的气候潮湿寒凉密切相关。

3.四川盆地为什么气候潮湿寒凉?——地势或低洼,或高峻,我国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聚合之地,易形成地形雨。湿度大,云雾多,人们容易患风湿、关节病。有“蜀犬吠日”、“巴山夜雨涨秋池”等文字为证。

4.什么多食辣椒、胡椒、花椒等调味?——这些食品多有驱寒祛湿作用。

由上观之,地理视角丰富多彩,充分彰显了地理学科的优势特点及独特价值,对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其辩证思维品质与科学人文素养作用显著。可以说,地理视角实在是思维最美妙的多棱镜!

猜你喜欢
雨带事物运动
雨水蒸发冷却对热带气旋螺旋雨带外雨带生成的影响
美好的事物
不正经运动范
奇妙事物用心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最大熵算法在气象雨量预测中的应用分析
超强台风韦帕(0713)螺旋雨带中尺度结构双多普勒雷达研究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