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雄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教改环境下美学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
——以中南大学为例
陈国雄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注重学习自主权的教学改革对于本科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引导学生追求完美人格的美学课程而言,是一种新的机遇;并取决于美学课程应对教学改革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体现于情感兴发和对学习动机的形象刺激、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建构的基础上。
教学改革;美学;创新;情感;美育
中南大学自2008年开始实施“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为主旨的教学改革,建立起“兴趣+专长”的专业选择机制、“自主+质量”的选课学习机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和个性化培养,拓宽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在此基础上,中南大学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出“精英教育”的口号,而“精英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个性化。培养精英人才重要的是提供个性成长的环境、条件,个性化培养就要一定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教学改革必然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注重学习自主权的教学改革会给本科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引导学生追求人生自由的美学课程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
新的机遇建基于美学课程应对教学改革的有效性,而这种有效性体现情感兴发对于学习动机的形象刺激、批判意识对于创新精神的有效建构和美育陶养对于完美人格的精心培植。
美育是以培养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为主要目的,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德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美育的这种本质特征就决定了在美学原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必须以情感为动力和中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时,用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构建一个美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在获得精神上快慰和满足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朗读、讲解、音像等手段,展现出生动的场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它要求教师首先创设出一种愉悦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教师自己首先进入该情境中,然后通过情绪的感染、移情作用,使学生也仿佛置身于该情境中,让他们暂时“变成”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接受情境,学生思考问题就必然与该情境中的节奏相吻合,思维也会更积极、主动、独立,才会产生创新的火花。
情境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在学生参与发现探讨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迫使学生的心理经常伴随困惑、紧张、猜想、惊讶、愉快、幸福等审美状态,迫使学生不断去寻找理由和证明,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优化。总之,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主动、独立地思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而教学情境来源于形象的刺激,人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对象和具体的形象所引起的,没有美的形象,就不可能产生美感。而一切美的形象对于审美主体来说,都必然具有赏心悦目、陶情冶性的功能。同时,这种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审美情感活动的过程,而审美情感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都具有健康、高尚、积极、向上的走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教育。比如,在讲授优美、崇高、悲剧等教学内容时,可以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体现不同美感的审美对象,从而通过形象的感染来激发出不同的审美情感,正确地理解优美、崇高、悲剧美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
因此,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将理性知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形感人,以形促人,以形激人。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形态的美,都是以其生动的形象来唤起人的美感的。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就认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可见,在美的领域中,形象占据者非常重要的地位,任何一种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都必然要依赖于一定的感性形象,形象犹如美的躯体,离开了它,就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美的生命也就无所寄托了。所以,美本身的这种形象性的特征就决定了美学原理的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偏重于美学概念、命题、原理的逻辑阐述,而必须借助于一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美的具体个别中来把握美的一般,做到理性知识与感性形象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感性形象与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动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大家欣赏艺术作品的浓厚兴趣,自觉地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
批判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创新精神的有效建构,从而把美学课程的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审美创新意识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在思想与理论批判的过程中为学生审美人格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因此,就美学课程教学而言,这种创新意识集中表现在批判意识与批判能力的养成上,在要求学生把握美学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思想批判的能力。
这种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在美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就是要导引学生对于美学理论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原有理论的批判与质疑。比如,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古今中外不少伟大的思想家都曾给过定义。有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的本质的,如柏拉图的“美是理念”;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等。有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的本质的,如休谟的“美即快感”;康德的“美是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克罗齐的“美即直觉”;移情派的“美在移情”;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等等。有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的本质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等等。事实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至今仍在探讨之中,这是一个无限开放的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有关美的本质的理论,只有引导学生勇敢地在理论的海洋中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才能在开放的思维中获得对于美的本质的真理性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批判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于当代美学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美学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在当代,美学在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批评、学科分支以及当代艺术景观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而美学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吸收原有教材的“合理内核”的同时,特别注重前沿意识的培养。例如,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具有前沿性的课题纳入到教学中来,并将其同当代消费与体验文化的兴起结合起来讲授。教师可以列举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种种理解与解释,给予学生进行现象与理论批判的知识背景,并进一步导引学生对于此命题进行多维立体的批判,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当代美学发展新图景的理解与体会。
批判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于现实美的关注,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与完善,也更有助于美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因为当今美学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已经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同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融合,在前沿意识的培养中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去融通相近学科并进而获致某种学术交融性已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这种交融性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建基于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美学课程应与人文素质课相呼应,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美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应侧重于美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2]因此,作为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程应成为对审美主体进行培养的主干课程。
美学课,既是专业课,更是素质课。作为专业课,美学课具有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通过美学课的学习,可以为中文系的学生提供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学习对象的深层理论分析能力,让他们在更深的哲学理论层次上了解文学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的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去从事对作家、作品及文学史的批评研究。而作为素质课,美学课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人生观的教育,让他们不仅了解当代美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能够直接把美学课所主张的人生观照态度当作他们的立人处世之本,把审美的眼光作为他们观察生活的出发点,在生活中实践美学的要求。
以往的美学课和美学体系,只注重于对审美对象的分析,以冷峻的眼光、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对象。如果说,这样一种客观的研究方法非常适宜于哲学的沉思,那么,它绝不适宜于美学的思考。在我看来,美学课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让学生记住了多少个美学名词和美学概念,而在于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美学原则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实践审美的要求。这也就是说,要把美学课变成审美教育的主课堂,让学生通过美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在理论上把握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而且逐渐培养出强烈的审美兴趣,形成一定的审美需要,进而完成审美人生观的培养。换言之,美学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审美对象,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审美的主体。
美学课程虽然比较思辨,偏重于纯理论思维的培养,但它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美学课程的教学也可以充满着有血有肉的审美。它在某种层面上也是体验层面的,是形而下的,它把美放在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与自然等各方面的联系之中,由走向科学的美学转向了走向人生的美学。
在教学改革的环境下,美学课程教学应通过广泛的审美活动,包括对各门类艺术的欣赏和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技术美的欣赏,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真、善、美的向往。美学教学决不是单纯培养理论人才,或培养某种艺术技能,而是培养艺术爱好者和欣赏者,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心理结构,使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协调发展,知识与情感和谐统一。美学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它对于各育(德育与智育),起综合、协调的独特作用;,而且,它重在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情感,甚至深人到无意识的层面,影响着人的胸襟、气质和性格,并最终着眼于健全个体人格的培植与发展。
美学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最终归结于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在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应当紧紧围绕“以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教师不仅要用科学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来引导学生;而且应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及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中,深刻理解和领悟人格美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建构起自身完善的人格。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A].许良英,等译.大学活页文库(第1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010-01-27
陈国雄(1977-),男,湖南新化人,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