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跃红
(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教改工作3
黄跃红
(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近现代史纲领》的教研教改工作,应该继续解放思想,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时代要求来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段科学论述,明确地指出可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关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研究。而且,明确指出可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现在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工作。由此,我们有些教师在科研教学中究如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产生困惑,甚至不能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以来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的教学与研究。
为此,很有必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科学内涵进行重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观。发展就是前进,不符合实际的发展,即不科学的“发展”就叫不发展,只能阻碍事物的进步。严格地说,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被称为发展哲学,它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互动的发展关系及其规律,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改革社会,改进思维等一切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是一个大国,无论是人口、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基本国情,都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因此,在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革命内容和发展主题。民主革命时期,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如果不是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基本国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革命,从而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在二十八年的革命实践中取得革命成功。也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科学发展之肯定与不发展之否定,也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以来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科学发展观的做法的公正评价。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向来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反对将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时时创新。因此,要求我们既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外一切优秀成果和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较长时间里,共产党人借鉴并沿袭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暴动的传统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全党深刻认识到教条主义的危害。1942年在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理论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然而从1957年下半年始,长达21年的时间中国笼罩在“左”的阴影之中,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中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及其自身理论体系的提出、形成的时代背景,实际上都在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为此,他反对搞“两个凡是”,领导和发动了“真理标准”的讨论,进行了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江泽民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5.31”讲话中又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进一步指出,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站在科学发展的视域和高度,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创新,继往开来,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中,探索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道路,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靠谁科学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发展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切历史都是人的活动,一切历史都是人民写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说,以人为本,把人摆在第一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
过去我们常常强调并实践中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的人性化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而不是积极主动在教学教研中客观如实地领会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一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机遇和历史挑战、历史局限和历史贡献,永远是学生最关心最陶醉最热议的内容,是任何新、奇、古、怪论所无法取代的。其实这本身就体现了人本的思想。那么如何谋求和发展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听课效果的最大边际利益,才是真正地突出和反映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而其中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才能发挥学习的积极能动性。
追溯人类历史的长河,翻开西方殖民的历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机遇,往往体现在面对艰难时如何抉择,尤其是国家的年轻一代将如何抉择,包括如何对待先进的侵略者,如何对待自己的文明,如何改造社会,如何重建民族自信心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视为一门思想教育课,或是一门历史教育课,而应站在科学对待历史,发展地面对时势高度上,使一代代青年在了解和通览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时,能够坦然和豁然地承受中国和中华民族在每个历史的机遇和历史的挑战来临之际所作出的抉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锤炼锻造的优秀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和学生所感受的社会历史变迁才会更加亲近和真实,更具有说服力和充满希望,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
具体来讲,2008年将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应成为学生一生中经历的重大历史时刻,老师引导得好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200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大喜年。然而,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是在血泪和欢笑声中过来的,充满了爱、真诚、感动和不平凡。从年初的南方五十年不遇的冰灾到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从北京奥运圣火在西方传递受阻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到神舟七号升天,中国人顺利实现太空漫步,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党在救灾和危机管理方面所体现的超凡领导能力和显著成效,中国人民所表现的勇敢无畏和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生动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令举世赞赏。对此,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就曾指出:“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2008年一系列重大事件无形或有形地围绕和聚焦中国,外界甚至将2008年命名为中国年。仅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金融大海啸中中西比较为例,一度引起了全球思考一个严肃的话题,到底是资本主义优越还是社会主义优越?2008年是冷战以来数年的缩影,西方国家一直在对一个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趋势进行心理调适:中国崛起和中国影响力将带给世界什么。所以当西方对中国的重要性表示一致肯定的同时,又不断地呼吁中国承担更大更多的“国际责任”。从长期来看,西方对华政策在遏制与接触,排斥与接受,肯定与阻挠、竞争与合作之间跳探戈,中国政府和民间将经受更大的考验。同时,应该看到,在短短的三十年里,中国实现了史上惊人的经济增长、综合国力的大大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的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资源、能源、环境瓶颈,人口老龄化问题,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拜金主义、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等,这些始终与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相联系的发展中的问题,不可能旦夕解决,也绝非一蹴而就。
那么,在当前国内外环境相对稳定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本着什么样的大战略和发展思路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下一步发展战略的同时又能促进这些最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解决?当代大学生又应该在国家和民族走向和平崛起的进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为此,老师应该继续解放思想,讲解好,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也只有顺应国家和民族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才能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肩负应有的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1]邓小平文选(笫三卷)[M].
[2]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Z].2008-10-08.
book=1,ebook=1
3
2010-01-14
黄跃红(1971-),女,湖南祁阳人,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