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刊》“光明网博客文化言论略览”栏目开设至今,起到搭建学术平台、共筑学术桥梁的重要作用。本栏作为透视光明网博客的微型窗口,虽不能包罗万象,囊括所有,但却竭尽全力集精华之所在,对最新、最热、最有深度、广度和引起广泛共鸣的博文通过摘录、述评推介给本刊的广大读者,同时,也欢迎“博友”们将适宜的文章直接投寄本刊。
庚寅虎年伴随着众位博友的激烈讨论悄然来到,虎年春晚更是各位博友争相热议的话题。这顿“饕餮盛宴”,用博主刘文进的观点来形容,就是“‘菜肴’还算丰富,‘佐料’也还齐全”。随着叫好称赞的声音一浪胜过一浪,质疑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对于春晚语言类节目中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诸如“回家偷菜”、“雷人”、“《潜伏》说”、“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 helloketty”等,刘文进在其博文中指出,“春晚总导演制定的走时尚、青春路线的方针也许没有错,但请切记,在追逐流行时尚的同时,千万别忘了中老年人这个电视收看的主要群体,因为他们曾是你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忠实拥趸啊”!(见其博文《2010春晚让谁“消化不良”?》)刘力针对某些节目中植入广告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广大电视观众需要的是高质量、原生态的,能反映民生的艺术作品,而不是需要参杂带有铜臭味的‘另类创意’。利用央视春晚的平台和高收视率宣传产品,完全不理会观众感受,是一厢情愿的短视行为,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一旦引起更多观众的反感,恐怕终将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见其博文《春晚和赵本山咋成了“利益共同体”?》)谭新寨子针对春晚一成不变的固守模式化发展路线给出了相关建议,他提出,“为何不引进竞争机制,要各地方台选送优秀节目呢?也可走下去到民间拍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挖掘一番民间的‘绝活’,寻找一些‘原生态’”。(见其博文《野菜 窝头赵本山及火锅》)杨学祥也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诠释了春晚的艺术创作,他认为,“古老低俗的艺术可能一时兴盛,但挡不住高科技发展的世界潮流。如果春晚不想变成古董成为收藏品,那就增加点科技含量,满足现代人的科技需求,激发现代人学习和发展现代科技的愿望。如果春晚永远停留在小品和小魔术阶段,中国的科技现代化就不会得到公众的支持”。(见其博文《“春晚”检验中国人的智力水平:缺乏科学发展观》)
光明网——光明观察栏目聚集了众多有学术见地的专家学者,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语言犀利,内涵深远。陈柳钦的《知识城市发展研究》就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凝聚创新意识的文章,他指出,“知识城市的宗旨是‘有目的地培育知识’,加速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KBD)。它强调城市知识化、网络化、虚拟化、人文多样性和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力。但知识城市的这些特性需要通过特定的环境、手段和平台才能得以实现,如商业、教育和艺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市民分享知识的网络、倡导市民终身学习的政策机制、环境机制、城市内的‘知识区(Knowledge Zone)’,等等”。梁煜璋在《“薄熙来热”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一文中指出,“薄熙来热”实质上是“毛泽东热”的一个延续。而从本源上讲,“毛泽东热”也不是一个终极的理想,透过“毛泽东热”的背后,人们真正找寻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以及他所背负的以社会公平与正义为核心的人类终极关怀。而现实地考量“薄熙来热”,不难发现,人们确实是试图在薄熙来身上找寻毛泽东的影子,找寻毛泽东时代共产党人的影子,作为满足现实诉求的一种精神寄托。
光明网是知识分子的家园,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是思想交锋的阵地。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有识之士积极踊跃地加入到这个团体中来,聚焦社会热点,感悟人生百态,共创和谐文化,将更多、更新的力作和精彩评论与广大的博友和读者共享。本刊仍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光明网博客论坛,鼓励学术争鸣与创新,扶持新学,力推新作,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