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平,龚秋玲,陈邦军,魏四成,唐宝清,曹汉湖
(1.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 430205;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正处于“十一五”建设重要阶段和整个社会转型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高校作为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体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高校体育作为大学校园最活跃和最时尚的元素,给人和校园带来生机活力、友谊和谐,从而推动学校不断进步、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为核心的新奥运理念,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性与价值的积极认识,在融合与弘扬中西文化人文精神的同时凸显中国人对于奥林匹克及其精神的全新理解,极大地推动人类体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形成了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开启了我国体育新的发展方向。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提出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高校弘扬人文奥运精神,全面加强高校体育文明建设,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意义深远。
“社会和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建构本质上就是要实现人的可持续的和谐全面发展。[1]”高校以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和引领文化为重任,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着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高校校园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应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率先垂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社会责任,积极创建和谐校园,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和谐校园建设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和谐校园是以高校可持续发展为根本,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校园环境的和谐以及个体与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群体与群体间关系的和谐等”[2]。其中,校园内个体内部、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校园内部、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所在。高校校园存在的这种和谐关系主要反映在主体人格和谐、人际和谐和环境和谐三个方面。由于个体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任何时候都是“个体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的复合体。因此,作为校园主体内部的和谐——即高校师生人格和谐是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主要因素,处于最高层面,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人际和谐、环境和谐属于外部因素,主要指向个体与外在关系,处于基础层面,是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也是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因素。
构建和谐校园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条件,不仅是高校教书育人环境的重要保障,而且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培养具有建设和谐社会素质的人,是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职责和任务[3]。构建和谐校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校园主体师生员工以及校园其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体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不仅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要在这一进程中承当应有的责任,并发挥重要作用。高校体育和谐是实现高校局部和谐带动整体和谐发展、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氛围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与前提。体育文明是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与充分体现,校园体育文明能够营造一个和谐、文明与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其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和谐发展。体育文明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础,有助于推进高校和谐、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高等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对高校教师、尤其是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深入剖析当前高校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主体价值观偏离,对物质追求与欲望的无限膨胀导致人的精神追求低俗化,体现为高校“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匮乏。因此,作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当前高校校园文明建设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体育文明以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形式存在,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体育文明的价值:实现自我和彰显个性,体育运动促进着人的自主意识、独立人格的形成,催化着个性的增强、人性的发展。通过体育交往,冲破了狭隘的生活条件对个人的束缚,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丰富,人的能力得到发挥,人的价值得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它在整体上为人的自我肯定和成功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4]”高校体育文明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静态行为结果,以价值形式存在。校园体育文明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激励、诱导和规范作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校园体育文明对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低俗的文化和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对师生员工的体育行为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的作用,从而能抵制高校体育中的不良现象。因此,高校体育文明建设能够有效地抑制高校体育的异化,为高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与重要方面,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明环境。
体育文明是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代表了先进的体育文化发展方向,体育文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由体育意识文明、体育行为文明和体育制度文明等三个维度构成。“体育文明就是随着世界文化(尤指体育文化)的广泛交流而突显出来的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其本质就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合理性程度,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程度。[5]”高校体育文明是对高校体育发展规律和高校体育目标的积极、正确认识与把握,所体现出的高校体育发展的合理性程度是高校体育得以存在与不断发展的基础,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有力支撑作用。高校体育文明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以体育文化的价值形式存在,具体包涵了体育知识、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规范、体育传统与风气和体育行为等方面的内容。高校体育文明属于校园精神文明的范畴,对人的观念、意识与行为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表现为全校师生员工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体育精神风尚,集中体现出其优良的体育精神和高尚的体育道德,是高校师生员工一种从人性出发,以促进自身与学校和谐发展的进步、发展的人文价值观,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体育人文精神。
师生人格和谐的根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以师生生存、发展的需求为基础和出发点,表达了一种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追求目标的价值诉求。“人文精神是人为什么活着,对人生存状态的价值的思考,表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普适性真理。以人为本,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与价值理想就是人文精神”[6]。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致力于人格的完善。因此,人文精神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是实现人格和谐的必由之路,塑造校园人文精神是实现高校校园和谐的根本途径,建设和谐校园必须积极培育校园人文精神。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高校体育文明建设更加丰富的内涵,使得其目标更加明确,其实质是要开展以培养人才这个中心为宗旨,以丰富师生员工文化生活和提高精神文明素质为目的,把校园体育文明建设提高到学校总体建设和发展的新高度。因此,“新时期高校体育文明建设是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遵循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员工自身与学校协调、和谐发展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传播‘人文奥运’精神,倡导、实施和谐理念,塑造高校体育人文精神,并形成达到师生员工对‘真、善、美’追求需要的标准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促进学校良性运行的实践活动。[7]”高校体育文明建设以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员工与学校协调、和谐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把弘扬人文奥运精神、塑造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促成师生人格和谐作为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营造高校良好人文氛围,协调各方面利益,构建平安校园秩序,提高师生员工的文明素质,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达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目标。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21世纪,体育已随社会的进步全面渗透到各个领域。新时期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高校加强校园体育文明建设极为重要,对建立师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启迪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和谐人格,意义更为深远。
“体育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8]”加强高校体育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以和谐求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实现学校和师生员工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应该积极宣传人文奥运精神,塑造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从切实提高师生体育文明素质着手。以进取、超越、公平、团结为核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同和谐校园的目标追求和精神旨趣是完全一致的,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宝贵精神资源。弘扬人文奥运精神能够树立追求个体全面发展的理念,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氛围,促进高校师生、以及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要切合实际积极广泛开展体育精神教育。“所谓精神教育,即是旨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引导和谐道德生活、培育崇高精神信念的教育活动的总称。[9]”当下,在高校体育中倡导并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弘扬人文奥运精神的具体实践,重塑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既可弥补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精神失落的缺失,又可拯救部分大学生扭曲的心灵,使人朝向高层次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体育人文精神以其极强的渗透性,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发挥着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10],从而实现培养师生进步、优秀的体育道德和优良体育精神,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遵守体育规范,提升体育行为文明,建立互尊互助、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等等。用这种大学精神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提高师生体育文明素质,才能使校园成为全体师生员工舒畅的精神家园和愉快的工作场所,达到师生员工及与学校和谐和睦、共同发展的目的,保证大学永葆生机和活力。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在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员工为主导,在学校有形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的学校体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大学特色的健康生活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文精神,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塑造学校的良好校园形象,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品牌的树立,如各种校园体育节、体育传统竞赛和高水平运动队比赛等活动的经常开展能够在高校形成比较有影响的知名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可以演化为高校无形的资产和成功办学标志。它不仅在校园内产生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而且有助于高校在本地区乃至国内外树立知名度,显示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辐射力。校园体育文化品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育人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高校应该适当增加投入,改善校园体育场地设施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竞赛,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共同营造高尚、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高校体育文明发展水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乃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师生关系是高等学校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构建高校体育行为文明的主要因素和具体实践,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1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主体人际和谐的充分体现与标志,是加强校园体育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符合时代教育需要、适应和谐校园建设要求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开放式、互动互促为主要模式缔结的和谐互进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基础,营造浓厚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民主学习氛围和学生愉悦轻松的心理环境,给予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等心理方面的支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启发个性,发挥人的潜能,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具体如何,体育行为文明的状态如何,将直接受校园体育制度文明发展程度的影响。“体育制度即是为体育事业发展所规定了指定的、允许的和禁止的社会关系行为的范畴。它作为一种规范形态、具有承载体育意识、规范体育行为的重要作用,它是体育文明的核心。[12]”高校校园体育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学校体育制度建设,建立较系统完备的校园体育制度规范、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以及奉行和谐管理理念、转变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实施正确的行政决策与领导机制,完善高校体育管理体系,为校园体育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体育制度文明就是指体育制度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因此,高校体育制度的制订应切合本校实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遵循公平、平等、合法的原则,具体体现在法规文件利益合理、高效率低成本、严密性、明确性、可执行性、相对稳定性、教育规范、人的自由性等方面,同时,还要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和规范性。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教书与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还要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
体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学始终停留在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增强体质的层面上,却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意识、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关注青少年现代道德意识、人格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遵循“价值引导和自主选择”的结合原则,通过开放性的协商对话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和谐道德人格为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运动场景优势,利用体育运动的游戏规则,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正义感。同时,高校体育教学要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活动或教学比赛,让学生在学习或比赛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作风正派、行为高尚的道德品格,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21世纪,体育已随社会的进步全面渗透到各个领域。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标志着学校体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谐校园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积极探索校园体育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科学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在建设校园体育文明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多种途径,采取不同形式,加大建设力度,师生齐心合力,共同营造一个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良好育人环境,使校园体育文明沿着正确的轨道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详.和谐社会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229-237.
[2]柯昌英,单伟伟.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综合评价研究[J].理论月刊,2007(7):32-34.
[3]操菊华.和谐校园视阈中的大学生就业[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0):31-34.
[4]潘凌云,陈海波.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8(2):97-99.
[5]王若光,孙庆祝.从“体育文化”到“体育文明”——新时期我国体育文明观的树立[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32-34.
[6]姜艺,王丽娟.体育的人文精神[J].体育文史,2001(3):21-22.
[7]刘飞平,龚秋玲.论新时期高校体育文明建设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19-120.
[8]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71-873.
[9]王坤庆.精神教育内涵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1-6.
[10]刘国瑜.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大学精神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21-23.
[11]何仕.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与师生关系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419-422.
[12]林辉,吴桂韩,论高校和谐校园的目标体系及其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