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

2010-03-21 01:49陈美华
关键词:诗学杜甫诗人

陈美华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

陈美华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方拱乾是清初流人之一。他主张诗歌要写真性情,寄托要静而专,但诗歌亦要发挥其娱乐的作用。同时认为“诗当用人,勿为人用”,诗歌要有个性。方拱乾论诗推崇杜甫,对杜诗甚为喜爱。在此诗学观的指导下,方拱乾的诗歌为清初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方拱乾;诗学思想;杜甫

方拱乾(1596–1666),字肃之,号坦庵,安徽桐城人。“弱冠负文誉,经史一览不忘,为文捉笔立就,诸生时辄以天下为己任”[1]258。与同乡诗人姚孙森、胡效宪、蒋臣、叶祖、刘雁先一起,被誉为“六骏”[1]602。他是明崇祯戊辰(1628年)的进士,入清后荐补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晋升为詹事府少詹事,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为江南科场案被贬至宁古塔。诗人“生平酷好为诗,每制一篇,必经百虑,手浣花一编,探其壶奥”[1]258。周亮工也说:“君家甦庵老人,涉境多艰,文情弥健。”[2]646目前学术界对方拱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顺治十四年江南科场案对他个人及子孙的影响;二是南山案对其家族的影响,如《〈南山集〉案与桐城方氏文化世族的衰落》[3]。但涉及诗学研究的甚少,仅有马大勇《流放诗人方拱乾论》[4]及李兴盛《清初诗人方拱乾及其诗作》[5]。另外,还有一篇从文字学角度研究的论文①参见: 曾绍皇.论“绪”的诗学生成及其现代意义: 以方拱乾手批《杜诗论文》为例[J].中国文字研究, 2009, (4):92-96.。方拱乾没有专门的诗学理论著作,我们只能通过其诗集或他人的文集等来把握其诗学思想。

一、抒写真性情、寄托静而专

方拱乾主张诗歌寄托要静而专,诗歌应抒写真性情,必须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生搬乱造。方拱乾在《与陈伯玑》中说[6]:

古人交之深浅,学问之增损,率于诗中见之,盖其寄托者静而专耳。《辞墓》诸作,真恺宛厚,已踞上乘。向曾以痛之一字,告兄如此,则痛矣。应酬作亦堪压倒时流,但未免名之一字,横据胸中耳。性情之极,应酬应归性情,如“惠子白驴瘦,鼎湖瞻望远”,所谓左之右之,无不宜之也。吾辈究心此道,当时体会一传字,清除一名字。传之必可名也,名则未必能传……诗必阅其全,令其人经历兴会,了了纸上则佳,所谓寄托者静专者此也。

这一段文字,概括了方拱乾诗歌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方拱乾认为古人无论交往的深浅抑或学问之高低,都可以从诗中见出。因为诗歌表现人的真性情,是心灵的写照,呈现的是本真状态,可以折射出一个人思想的各个方面。“诗,人心也。帝王将相儒史之所以成,亦人心也”①参见: 方孝标.方孝标文集[M].石钟扬, 郭春萍, 点校.合肥: 黄山书社, 2007.下文论及该作品者均出自同一版本, 不再一一作注.。许多诗人往往认为应酬之作价值不大,甚至不喜为之。方拱乾却认为性情之极而作的应酬诗也算得上佳作,因为诗中流露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诗人还以杜甫《闻惠子过东溪》、《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两首诗为例,进一步说明其观点。同时,方拱乾认为,要想深入了解一个诗人,就应该阅读他的所有诗歌,并且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的地步,这样才可以做到通其诗而知其人也。

方拱乾在诗歌自序中表示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诗歌该表现诗人的思想,记载诗人的心路历程。“他日知我者,不知我者,当亦曰:此白头老子,尚能于万死中自写胸臆,庶几与少陵‘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之意,仿佛其百一乎!”②参见: 方拱乾.方拱乾诗集[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2.下文论及该作品者均出自同一版本, 不再一一作注.他在诗歌《与汉槎及儿辈论诗》中也提到:“一字半句微扬扢,寸心千古真文章”。可见,在诗人眼中,只有表现真心的诗歌才能称为“真文章”。从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年过花甲的老人被贬谪到宁古塔时的复杂感情。他偶尔大发牢骚,“累人原血肉,误我是文章”;亦常抒发冤屈,“信谗一不用,千古遂称冤”;时而自嘲,“敢言才未尽,吟啸当嗟嘘”;又时而自我安慰,“作息浑无度,心安即是乡”。我们既看到一位愁绪满怀、悲愤难耐的诗人,又看到一位乐观豁达的性情中人。他在诗中展现悲喜忧伤,也抒发对家乡的亲朋好友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如“客散金钱尽,书来泪点悬。名场六十人,肝胆一人传”,“乡里老叟不知家园乐,久客归时乐始知”,“寻常烽火里,不易是家书”等。他在《广陵晤周栎园》中写道:

还乡对友朋,都疑再世面。我自百罹来,我友固平善。只兹周侍郎,同心复同变。……广陵雪夜船,披衣急相见。满腔痛哭声,到欢泪翻眩。塞魂招转摇,繁绪理无线。但有新刻诗,问字商最殿。

此诗即方拱乾自宁古塔归来居广陵时所作,周亮工说:“壬寅(1662年)秋,晤老人于邗上,老人作诗见贻,娓娓数百言,真意肫挚,一字一血”[2]647。周栎园即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河南祥符人,与诗人有“数十年之交”。面对许久未见之好友,诗人悲喜交加,不禁感慨万千。“披衣急相见”,写诗人欲见好友迫不及待的心情,然见面时,两人无言,只有“满腔痛哭声”。周亮工说:“此时此情,岂苏李河梁之句所能尽其激楚,元白酬应之篇所可埓其声调者哉!”[2]647

二、诗文自娱,重视学问

方拱乾主张写诗以自娱,诗歌应该给人带来欢乐和愉悦。诗歌不仅仅表现欢乐、高兴时的心情,还常常表现忧愁、郁闷时的感受。诗人通过抒写那些哀伤和愁苦,使心灵得到宣泄,心情变得轻松、愉悦。因此,方拱乾认为应该让诗歌成为一种娱乐的工具。

人生有许多难以预测的灾难和挫折,方拱乾一家就遭遇一场始料未及的流放。顺治十四年(1657年),南闱科场案发生,其五子章钺因被怀疑与主考官方猷“联宗有素,乘机滋弊,冒滥贤书”①参见: 世祖实录·卷113[C] // 清实录: 第3册.影印本.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885.,全家要流徙宁古塔。他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闰三月初三日携家眷动身至贬谪地。方拱乾在《何陋居集》自序中感慨道:“纵观史册,从未有六十六岁之老人,率全家数十口,颠连于万里无人之境。”之前方拱乾任詹事,长子孝标任内弘文院侍读学士,仲子亨咸任监察御史,可谓仕途风顺、声名显赫。前后地位的急剧变化,使他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在诗歌中呈现出一种感伤、低沉的基调。如方拱乾《出塞送春归》:“出塞送春归,心伤故国非。”顺治十八年(1661年)方拱乾全家以认修前门城楼工自赎而被赦归,可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又要偿还修城欠下的巨债,无奈之余,方孝标只好南下求贷。方拱乾担心儿子,以诗安慰:

先大夫之诗有曰:“海峰峙笔青,武夷泼墨黑。新诗当日增,应共装囊实。”盖恐余之多忧,而命以诗文娱乐也。又曰:“即此跋涉劳,是汝晨昏职。”嗟乎,跋涉岂子职哉?盖体先大夫之志,将谓余果能下人而有纾手足急,慰门闾心,虽不孝不获与启其手足,而亦所常笑于九原。呜呼,痛哉!此岂诗与文所能道之情哉!然又何敢不体先大夫之志而不以诗文自娱哉!

方拱乾于此段话中提出了“诗文自娱”的观点。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坎坷,他认为诗歌应将人的满怀愁绪抒发出来,通过感情的宣泄、释放,达到心灵的平静,使心情变得愉悦。

同时,方拱乾也主张多读书,增加见识,积累知识,这样创作出来的诗歌才有内涵。“读尔新诗好,别来知读书”是他对长子孝标新作诗歌的评价,他认为多读书对诗歌的创作大有益处。方拱乾在《育盛买得读书几请诗》中写道:“读汝途中诗,知未荒经史”,说明方拱乾十分关心子孙的读书情况。方拱乾认为被流放的祸患与读书并无关联,《玄成以读书几请,作歌书其面》有“勿言祸患枢,咎不关读书。勿恨遭逢苦,读书娱今古”句,劝慰儿子不要因为环境艰难就放弃读书,因为读书可以通今古,能够为生活带来乐趣。又如:“人生读书不能及古人有两故,功名妻子更端纷出萦挠以相误……端居饱食穷荒之地,倘不读书更何为?开卷即精深,一义深一心,万卷万义归一义。但一澄怀静探,早已入其窔而穷期扃。”方拱乾认为开卷有益,还分析了今人不及古人的原因:功名、妻子。另外,他认为只有静心读书,不断探究,才能掌握精微深奥的道理,达到深邃、高远的境界,为诗歌创作打下基础。

三、诗当用人,勿为人用

方拱乾不仅主张诗歌要有寄托,表现真性情,同时认为“诗当用人,勿为人用”,即诗歌表现个性,要不断创新,不能人云亦云。方拱乾教诲长子孝标道:

诗当用人,勿为人用。今之言诗者有二端焉,曰五子,曰七子,曰锺、谭。又为翕訾,至不相容,而不自知其皆为五子、七子、锺、谭用也。盖五子、七子之初,人心为宋儒训诂所锢,虽欲矫焉无由。五子、七子起而用之,天下翕然以为诗在是,而在是者非诗也。隆、万以后,人心已厌五子、七子,而不知五子、七子之何以非。锺、谭又起而用之,天下又翕然以为诗在是,而在是者亦非诗也。人固有五子、七子、锺、谭所不能用之心,是即能用五子、七子、锺、谭之心矣。

他提出“诗当用人,勿为人用”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批评前后七子,而且对当时那些追随者也提出质疑。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7],天下翕然响应,海内同风。正如吴乔所言:“弘、嘉诗派浓红重绿、陈言剿句,万篇一篇,万人一人,了不知作者为何等人,谓之诗家异物,非过也。”[8]前后七子强调效法古人,刻意要求创作法则具体、细密,以致后期的诗歌创作内容狭窄,毫无韵味。接着,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以“幽深孤峭”相号召,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此时,方拱乾能不苟同,提出这样的观点,可谓珍贵。他认为诗歌创作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求新求变,不应追随大流,迷失自我。方拱乾在《偶读〈崆峒集〉开而有作》中表现了他对明代诗坛的看法。

大明诗学莫适主,登坛树帜人不数。平心细论谁第一,洪武初年高季迪。中间作者亦纷纷,时辈咸推李献吉。献吉祖祢杜少陵,季迪追随王摩诘。虎头阿堵影依稀,优孟衣冠差不失。先后七子何纵横,竟陵崛起变新声。救偏转令门庭隘,掩瑜增瑕无定衡。寸心何与堪千古,自皆文人衷独苦。流传毕竟性情真,格律声华互主辅。

方拱乾对整个明代诗坛概况作了梳理,他比较推崇明初期的高启,时辈却喜好李梦阳诗。高启是明初期诗坛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其诗雄健有力,对扭转元末以来的缛丽之风起到了重要作用,然方拱乾不满其诗歌中的模拟痕迹。李梦阳推崇杜甫,认为宋代无好诗,“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9]。方拱乾认为宋人只学到了杜甫、王维诗歌外表、形式的东西,而没有体会、感悟到盛唐诗歌的内在精神和神韵,正如清赵翼所说:“后来学唐者,李、何辈袭其面,仿其声调,而神理索然,则优孟衣冠矣。”[10]明中叶,前后七子以“复古”统领整个诗坛,其弊端也愈加明显。明后期,公安派打出“性灵”的口号纠正不良诗风,但又陷入了空疏、浅白的泥沼。接着,竟陵派异军突起,想扭转其俚俗、浅露、轻率的诗风,可是,反而使诗歌创作之路越走越窄,诗歌语言生涩拗折,诗歌内容晦涩难懂。方拱乾认为,只有那些表现诗人真性情的诗才会流传久远。同时,诗歌创作也要注意声律,追求诗歌的语言美。

方拱乾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他初到宁古塔不久便创作了《宁古塔杂诗》100首,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李圣华在《冷斋诗话》中说此组诗“堪为一代流人信史并心史也”[11]。如:《宁古塔杂诗》其一百:

殊方第一节,天似眷羁人。月圆正中地,危途初憩身。饥厨催杵急,残帙试灯频。

客睡常愁早,今宵坐达晨。

这是诗人在宁古塔过的第一个节日——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的怀乡之情可想而知。上天似乎眷顾这些流离在外的人,明月高高地悬挂于正空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本是团圆之日,如今诗人却远离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彻夜难眠,只好借着明月怀念家乡的亲友。诗歌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记载,这首诗正表现了一个远在东北偏寒之地的流人的思乡之情。再如《十月十八日得诏还信》:“驿站传何语?生还竟是真。犹疑平日梦,难信醒时身。掐臂却知痛,欢颜转讶人。喜狂心倍苦,不觉泪沾巾。”写出了诗人在得知被赦还时惊喜、怀疑等复杂情感。

四、推崇杜甫,注重写实

方拱乾论诗推崇杜甫。《方孝标文集》:“先君子论古人诗甚严,晚唯称少陵氏,曰:‘少陵氏之于诗,犹山之有五岳,水之有四渎也。’”沈德潜亦云:“宫詹寝食少陵,评点杜诗,分授学者,谓诗必从杜入,方有真性情,修饰辞华,不能登大雅之堂也。今读其诗,一如论诗之实旨。”[12]方拱乾认为学诗应当从杜诗入手,要善于把握杜诗中真情实感的抒发,而那些只重视辞藻、修饰的诗歌很难登大雅之堂。其诗《马西樵为我书文文山集杜句胡笳拍跋之》曰:“丞相纲常贞今古,少陵诗句词场祖……天下文章归圣贤,夔州柴市同情性。”可见方拱乾对杜诗的喜爱。另外,方拱乾“还批注《杜诗论文》五十六卷,其子方育盛过录并撰写跋语”[13]。

方拱乾“生平寝食夔州句”,认为“惟有少陵诗,细论口长张”且“学杜经年久,同心立格言”,尤其“佩服杜少陵,晚节神骨坚”。方拱乾不作和韵诗,更厌恶古人作和韵诗。但是,他却破例和了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和诗不仅对仗工整、用典恰当,而且意蕴深厚,颇有杜风。如其六:

古堞云昏山头尽,每因往事倍伤秋。不知宫阙何王造?只对丘墟异代愁。

榛穴马过时起兔,莲陂船小冻惊鸥。腐儒忍泪要荒久,此地曾经属九州。

杜甫的《秋兴》八首是在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诗人借助凄凉、阴森的景色,表现漂泊不定的晚年生活和对故国的思念。方拱乾和杜甫的《秋兴》八首均作于 1661年,即流放宁古塔的第三年。首联呈现出一片凄凉景象,破旧古老而又有点沧桑的矮墙,光线黯淡,此种情形勾起了诗人的伤心事。古人有伤秋之说,宋玉的那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14]已是伤秋的象征,而此处一“倍”字,更见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尾联“腐儒”借用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15]诗句,展现诗人因山河破碎而痛心疾首、泪流不止的情形。

杜甫一生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歌较多反映下层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困苦。方拱乾受杜甫影响,诗歌中也有不少写实之作。如《荒田行》:

旅食不饱,退而力田。田荒十斛收三斛,县吏骑马大声叩门索租钱……五月粜谷从来苦,今年新谷贱如土……乱曰:种荒田,不要粟,卖荒田,不得金。搔首长饥,不识天心。我饥犹可,民饥胜我。荒政十二兮首蠲租,大臣不问兮吏如仇。

这首诗开头就揭露了县吏为所欲为的嚣张气焰,而农民所收的新谷却“贱如土”。农民没有办法交租钱,只好被迫卖荒田。而那句“种荒田,不要粟,卖荒田,不得金”真实地揭示了农民的困境,诗人赦还之后的生活本就艰难,可下层百姓的生活比他更凄惨,这首诗还批评了清朝统治者的租税政策,直指上层官员对百姓生活不闻不问,下层的官吏更是胡作非为。再如他的《逻卒行》,讽刺了官兵的腐败无能,官兵平时对百姓大呼小叫,可是遇到贼便仓皇逃窜,等贼去后才“缚得娼家两博徒”借以掩盖自己的丑恶行径。

方拱乾不仅在诗歌内容方面沿袭了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一面,也吸收了杜甫质朴、平实的诗风。方拱乾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将自己对生活的体悟融入诗中。如《晚食》:“鹅鸭归时暮炊熟,下床聊展双趺缩。锡鼎犹烹昨日蔬,呼儿且歇窗前读。柴门扪腹倚斜阳,远望当归晚食肉。皑皑雪积隔篱山,自诵新诗代黄竹。”这首诗歌处处可见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邓汉仪说:“质朴处绝似老杜。”[16]方拱乾有较多诗歌都表现了宁古塔生活的古朴之风,生活气息浓郁。如《宁古塔杂诗》其九:“同来二三子,错落住山樊。风俗随鸡黍,荣华足瓦盆。乌栖柴栅巷,驴背夕阳门。”再如《牛自归》“落日柴门静,村墟牛自归”等。

五、结 语

方孝标评他的父亲是:“至诗之直追风雅,颉颃少陵,海内皆知之,后世必传至。”方拱乾在诗歌创作上颇有成就,在诗学思想上也有建树,他的诗学观主要散行在其诗歌中。我们对体现他诗学思想的吉光片羽进行钩稽、梳理与整理,可寻绎其诗学观。方拱乾主张诗歌须有真性情,诗歌要寄托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诗歌要传达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等。同时,他推崇杜诗,重视学问,认为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个性,而且不要被时俗所左右。明代诗风对清初诗坛仍有较大影响,而方拱乾的诗学观为清初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1] 潘江.龙眠风雅[C] // 《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 第98册.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5.

[2] 周亮工.寿青溪三老序[C] // 周亮工.赖古堂集: 第4册.影印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 张兵, 张毓洲.《南山集》案与桐城方氏文化世族的衰落[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46(4): 52-61.

[4] 马大勇.流放诗人方拱乾论[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3, (2): 63-66.

[5] 李兴盛.清初诗人方拱乾及其诗作[C] // 李兴盛.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论集.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32-239.

[6] 方拱乾.与陈伯玑[C] // 周亮工.尺牍新钞.米田, 点校.长沙: 岳麓书社, 1986: 410.

[7] 张廷玉.文苑传: 二[C] // 张廷玉.明史: 第24册.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7335-7360.

[8] 吴乔.围炉诗话[C] //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 上册.富寿荪, 校点.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467-688.

[9] 李梦阳.空同集[C] //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 第1262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613.

[10] 赵翼.瓯北诗话[C] //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 下册.富寿荪, 校点.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1135-1350.

[11] 李圣华.冷斋诗话[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52.

[12]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上册[M].影印本.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11.

[13] 曾绍皇.稀见清代名家手批杜诗提要三种[J].杜甫研究学刊, 2009, (1): 72-81.

[14] 宋玉.九辩[C] // 吴广平.宋玉集.长沙: 岳麓书社, 2001: 1-21.

[15] 杜甫.江汉[C] // 杜甫.杜甫全集.高仁, 标点.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233.

[16] 邓汉仪.诗观初集[C] // 《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 第2册.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5: 189-660.

Discussion on Poetics Thought of Fang Gongqian

CHEN Meihua
(School of Litera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China 215123)

Poet Fang Gongqian was an exil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He held that while poetry should express the poet’s sincerity and the expression of poet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poetry should also undertake its entertainment function.Fang thought that poem should reflect poet’s features and not be disturbed by other poets’ opinions.That is to say Fang thought that poems should have their own features.Fang admired Du Fu and thought highly of Du Fu’s poems.Based on this poetics thought, Fang’s poems led a fresh trend in the creation of poem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s poets’ circle.

Fang Gongqian; Poetics Thought; Du Fu

I207.22

A

1674-3555(2010)06-0038-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0.06.004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10-04-29

陈美华(1985- ),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诗文

猜你喜欢
诗学杜甫诗人
背诗学写话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杜甫与五柳鱼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杜甫的维稳观
诗人与花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