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立,常淑枫,李玲玲,王秀莲,丁慧芬,肖照岑
试论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张炳立,常淑枫,李玲玲,王秀莲,丁慧芬,肖照岑
PBL教学;理论;基础
有国外学者将教师分为3种:只熟悉学科专业而不懂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懂专业知识又熟悉教学方法,但不懂学生心理,不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既懂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还积极研究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学习方法应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决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本文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习人的认知规律和相关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探讨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问题式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也称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方法(PBT),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后[2],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教学中首次应用,20世纪80年代始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3]。
《心理学大词典》对“问题式教学”释为“是在一般不改变教材内容,不打乱教材体系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来,并使其接受后成为自己的问题,其目的不仅在于引起学生注意与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
所谓PBL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教学过程。现代意义上的PBL教学应是一种综合借鉴教学模式或理论,运用新的教学技术,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为分析、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强调学生主动性学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特点,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积累创造性活动的经验,从而形成创造性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基于对认知活动本质的认识,科学分析了学习活动的本质,揭示了学习的真正含义与有效方法。
2.1 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认为:认知是主体对客观实际的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知识的程序,所建立的新的认知结构既有原认知结构的延续,也是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5]。
建构学习观强调:学习是一个情景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将包装好的、现成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学习是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学习是社会性的共同建构活动,即是在个体间交往互动作用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活动,建构过程中个体的身份任何人(包括教师)都替代不了,社会性在个体的知识建构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建构学习观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突出认知主体,强调主动思维,关注内部生成,重视“社会性”建构,提倡“情境化”学习。
建构主义揭示了认识活动的本质,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活动中需要确立其主体地位,具备适合其认知发展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相对立,否定认知是主体对客观实际的简单、被动的(镜面式)反映,反对“刺激——反应联结”理论,否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被动的从属地位。
从建构学习理论分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过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习潜能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我建构,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学生创造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教学不应被解释成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将知识单向地授与学生,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视为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2.2 PBL教学遵循了建构教育理论 PBL教学突出学生自主参与和重视激发学生思考,符合建构教育理论所强调的学生作为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基本观点。“主动”和“建构”是两个着眼处,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没有主体意识的发挥,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PBL教学最大特点是通过学生心理认知结构的变化,使学生获得理论学习和能力提高。首先,PBL教学能否取得成效是以学生是否参与和参与多少所决定。PBL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以问题激发兴趣,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学,促使学生要主动参与,调动学习热情,这为学生独立思考、建构知识奠定初步基础。其次是学生能否真正达到知识建构,重要的是看其是否积极思考。PBL教学以问题贯穿始终,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围绕着问题,教与学双方互动,使学生克服惰性,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开启广阔的思维空间,独立思考,发展创造性人格,实现意义建构知识,达到高效学习。PBL教学突出学生自主参与,重视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理论功底雄厚,处理复杂问题能力较强。
对学生而言,当他要融入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就有了对某种素质的内在要求,有了学习的要求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学习动力来源于自主学习欲望。但有远大理想也必须脚踏实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使自己乐学、逐步培养并达到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实现有效学习,是每个学习者面临的考验,它需要自身不断的产生学习欲望,不断激发出学习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可以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热情,学习中要培养并能经常保持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就要注重发现有兴趣的问题,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才能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是一个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思考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过程。正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才能发挥内在认知潜能,发现问题才有思维的起点,才有思维方向和动力;解决问题才能体会乐趣和获得满足感,并产生新的动力和欲望。因此,兴趣可以发现问题,问题又可以激发兴趣,兴趣和问题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心理学角度提倡采用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BL)模式。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学生的学习特征是创建PBL教学的基础,PBL教学正是要帮助学生开展并形成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方法。PBL教学要求学生做到:要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要敢于提出问题通过提问答疑过程,培养反思和质疑的学习态度动手解决问题,锻炼分析思考能力,达到能解决实际问题;要主动参与讨论,锻炼逻辑推理、口头表达能力。因此,PBL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创造性思维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落实文件精神,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围绕着如何培养人才而展开。
4.1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主体对客观实际的意义建构是一个创新过程,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需要开拓创新。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更为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要求开展创新性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一旦拥有了学习能力就等于拥有开启知识库的钥匙。而从知识论角度来看,学习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学习能力是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并提高。因此,问题是学习知识的催化剂,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解决问题是主动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
4.2 PBL教学体现创新性教育 在PBL教学中,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中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个性思维的表现特点;解决问题时,个体首先要认识问题的基本因素及其内部关系,然后对有关信息调节、重组,直至领悟关键,再是发挥求异思维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又在执著探究、相互启发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可见,开展PBL教学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前苏联教育家列尔涅尔认为:PBL教学法的本质是“学生经常由教师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过程,由此他们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6]可以说创新性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被真正鼓励展开并发表想法、发展富于创造力才能的机会。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过程的强烈愿望是创新性教学的前提,因此,PBL教学是一种发展性和创新性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PBL教学法的优越性越来越显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人把PBL教学片面理解为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单向和单调的问与答。这样就失去了教学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未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思维容量狭小和效率不高。如何更有效的运用PBL教学法,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1] Jane Arnold.A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M].Actas Ceta:Ceta O.Cordoba,2001:175-176.
[2]高晓雁.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1):43-44.
[3]Neufeld VR,Barrows HS.The“Mc Master Philosophy”:an ap 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J].Med Educ,1974,49:1040-1040.
[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17-717.
[5]张建伟,陈 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1(4):14-16.
[6]杜殿坤.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5-76.
G642.41
A
1673-9043(2010)03-0156-03
2010-02-11)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G091);天津中医药大学“十一五”教改项目。
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
张炳立(1963-),男,硕士,教授,从事中医《温病学》教学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