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芝
(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杭州310014)
1.1 研究对象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共计15所高校的体育社团。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设计学生问卷,请专家进行效度检验,问卷信度采用再测法,间隔4周再测,分析后信度达到0.85,效度和信度符合本研究要求。发放学生问卷1 000份,回收964份,有效回收率为96.4%。
1.2.2 访谈法
访谈浙江高校部分体育老师及校团委教师,以及部分学生体育社团负责人,主要是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1.2.3 文献资料法
综合国内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1.2.4 数据统计法
统计调查数据,并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2.1 学生体育社团规模与成员构成
统计表明,截止到2008年12月,在学校团委正式登记的浙江省大学生体育社团共有288个。在体育社团的人数规模方面,200人以上的社团仅有17个,100~200人的社团79个,50~100人的有41个,50人以下的社团最多,有111个,占社团总数的15.4%。在社团成员的构成上,问卷调查的964名大学生中,一年级学生占学生调查人数的51.8%,二年级学生占37.6%,三、四年级学生占11.6%。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我们也得到了与问卷调查相似的结果:大一、大二的学生是高校体育学生社团成员的主体,到了大三,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人数开始剧减,大四的学生更是零零星星,而研究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更是寥寥无几。
2.2 参与动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9%的学生是因为兴趣爱好加入体育社团的;有20.5%的同学人是因为要强身健体;占18%的同学是因为想体验体育娱乐;另有8.5%的同学是想结交朋友;还有4%的学生是因为追求时尚 (随大流)而加入体育社团。
2.3 管理现状
绝大部分学校团委都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条例),规定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起与成立必须通过校团委的审批,由院团委委托社团联合会或社团联盟对社团进行管理和指导。各体育社团部门的设置必须经社联或社团联盟批准后方可正式运作,社团不可自行设置或更改部门机构,需要新增和更改者,须报社联管理部批准。调查的每个体育社团基本都制定了社团章程,规定了社团干部的选举、任命和罢免程序,对会员的入会方法及管理也有明确规定,特别是对于较为敏感的财务方面也制定了较详尽的财务管理办法。
2.4 经费来源与支出
浙江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有4个:第一,收取的会员会费;第二,挂靠单位的支持;第三,院团委拨款;第四,社会赞助。其中体育社团最主要经费来源是收取的会员会费 (图1);各体育社团会员每年的会费在5~10元之间,有161所社团收取的会员会费由各体育社团自行管理,体育社团要将会费公开交由校团委进行统一审核,所交会费都在社团内部做活动开支经费。校团委的拨款一般只给社团联合会作为办公经费,从来没有拨款给体育社团作为活动经费;社会赞助方面,与社团性质具有很大关系,像篮球、羽毛球、跆拳道等少部分社团有时候能拉到赞助,绝大部分体育社团无社会赞助,具体原因可能受项目、地域、经济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社会上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经费赞助力度都不强。
2.5 指导教师情况
调查资料表明,有749位成员所在体育社团的指导老师是体育教师,占学生调查人数的77.8%;有214位成员所属社团的指导老师是非体育教师,占22.2%。在这些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中,有80位成员所属社团的指导教师从未指导过社团组织的活动,占学生调查人数的10%;有766位成员所在社团的指导教师偶尔参与并指导过社团组织的活动,占79.5%;仅有142位成员认为他们的指导教师经常参与并指导过所在社团组织的活动。
2.6 活动开展情况
调查资料显示,647名社团成员所在体育社团一年只举行一次全校性质的大型体育活动,占学生总调查人数的67.2%;292位成员所在的体育社团一年组织了两次全校性质的大型体育活动,占30.3%;仅有20名成员所在的体育社团一年组织了3次大型体育活动;没有一个体育社团一年举办过4次及以上大型体育活动。社团举行活动绝大多数每周1~2次,在社团成员参与活动方面,大多为每周参加一次活动为主。影响体育社团参与因素主要有缺少技术指导、活动内容单调等 (图3)。
图3 影响社会团会员参与因素
2.7 社团负责人换届期限
社团基本都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但绝大多数没有必要的管理章程和行政组织措施,管理水平低缺乏固定的经费和财务管理。协会负责人,一学年换届的67.3%,更有甚者每学期换,两年以上的换届很少。
2.8 体育社团活动场馆器材情况
体育场馆器械的数量质量是保证一个体育社团日常业余训练、组织比赛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着体育社团活动开展。调查得知 (见表 1),占46.33%的调查对象认为场地不能满足活动需求,浙江省各高校场馆条件差异显著,如浙江工业大学体育社团发展就不受场馆限制 (见表2,3),能满足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需要。
表1 场地器材满足度
表2 室内体育场馆(23 300 m2)一览
表3 室外体育运动场地(56 700 m2)一览
3.1 大部分高校均制定了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管理制度,但有的制度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成为一种形式,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贯彻和执行。体育社团的自主性、民主性以及自由度表现的较突出。
3.2 浙江省大学体育社团总体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传统的球类运动社团在高校占有较大比例,新兴户外类体育社团得到学生喜爱与支持。
3.3 浙江省大学体育社团的人数规模以120人以下的中、小型社团为主,120人以上的社团仅占小部分;成员构成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
3.4 浙江省大学体育社团成员参加体育社团的动因明确:一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二是体验参加社团活动所带来的娱乐性,三是提高自身的运动技术水平,四是锻炼能力。
3.5 浙江省大学体育社团绝大多数没有必要的管理章程和行政组织措施,管理水平低,缺乏固定的经费和财务管理。
3.6 浙江大学体育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全体会员的会费,小部分体育社团在活动中能够争取到商业赞助,而大部分体育社团仅靠会员会费维持活动。
3.7 浙江大学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来源于本校专业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从总体看,社团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3.8 目前影响浙江大学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活动经费不足、场地器材限制,缺乏体军部、社团管理部门、学校领导的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力度。
4.1 健全制度,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社团管理制度,除了 《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制度》等之外,还必须出台 《优秀学生社团评比办法》。体育部门应协同团委对体育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予以指导,使学生体育社团的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在社团联合会中成立监督部门,促进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主体意识,加强社团经费管理。
4.2 加强社团组织建设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合理设置部门。应该开设社团干部培训班,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社团组织还可以开展诸如社团干部交流会、研讨会的一类活动。以便学校真实了解社团工作困难,及时清除社团工作中的障碍,为学生社团工作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良好环境。
4.3 针对不同的参与动机,组织各式的社团活动
针对各成员参与体育社团组织的不同心态,组织风格各异的社团活动,以满足不同类型成员的需求,并积极支持社团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扩展大学生社团的活动空间,建立大学生体育社团服务社会的机制。注重体育社团的广泛交流,体育社团积极与高校周边的企业、机关进行友谊赛、对抗赛同样是大学生体育社团交流的渠道。
4.4 加大重视力度,保证经费投入
团委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育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大对体育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体育社团寻求社会方面的赞助,宏观指导整合学生体育社团力量,成立专门的外联部,负责联系社会赞助,将吸取过来的社会赞助资金统一分配,保障活动经费。
4.5 加强体育社团骨干的培养
要将体育社团干部纳入到学生团委及学生会干部的培训计划之中,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要求社团干部了解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思想及工作方法等;体军部门也积极与团委沟通,通过培训班、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高专业能力,增强开展工作的信心,切实提高体育社团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校团委要把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党团组织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将体育社团干部当作学生积极分子中的一员,组织他们参加团校、党校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社团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6 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要求社团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审核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体育社团指导教师的经济利益,学校应将教师指导体育社团的工作纳入到年终考核范围内,并根据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或者计算一定的工作量,如此才能激励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中青联发 〔2005〕 3号.20O5年2月22日印发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2005,4
[3]邵金英,等.广东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6):21~23
[4]王向东,等.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及管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73~74
[5]赵文杰,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专项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设计[J].体育科研,2004,(6):69~ 71
[6]闻扬,等.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5(2)
[7]杨东东.北京市65所高校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现状的调查分析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增刊):16~21
[8]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70~73
[9]裴德超.高师体育隐蔽课程促成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养成之研究 [J].北京体育人学学报,2005,28(5):67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