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和 (浙江平阳县中医院 325401)
留置套管针最大流速可达97ml/min,能满足危重病人抢救需快速补液的要求[1]。一般选上肢的肘部静脉、腕静脉和下肢的大隐静脉,但是四肢伤残、失血性休克和心脏骤停者肢体静脉穿刺有一定难度。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此类病人200例,分别采用颈外静脉与四肢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对二者应用效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所选200例均为我院急诊科危重病人。按穿刺部位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20~78岁;其中低血容量休克55例(55.0%),心脏骤停18例(18.0%),多发伤27例(27.0%)。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23~74岁;其中低血容量休克51例(51.0%),心脏骤停20例(20.0%),多发伤29例(29.0%)。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美国BD公司提供的第三代Y型留置针,型号22、24G,另备3M透明敷贴,操作均由同一批技术熟练的护士完成。观察组:术者立于床头,使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选择其右侧或左侧较充盈的颈外静脉,取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之上1/3处,颈外静脉外缘为穿刺点。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消毒皮肤直径8cm×8cm,准备穿刺。颈外静脉充盈不佳时可由助手用食指轻轻挤压颈静脉三角区,使静脉充盈。术者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上方皮肤,右手持针呈15~30°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沿血管前行少许,右手固定针翼,左手将软管全部送入静脉内,拔出针芯,确定在静脉内后用3M透明敷贴妥善固定,悬挂输液瓶,填写置管日期,调节好滴速,使病人头部恢复自然体位。对照组:按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要求,选择四肢较粗直的静脉(前臂内侧或小腿内侧浅静脉)穿刺留置输液。两组病人输液暂停期间均用含25U/ml肝素的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3~5ml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液体通畅情况、收缩压升至80mmHg所需时间、置管保留时间,以及导管脱出、液体渗漏、静脉炎发生情况。
2.1 两组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比较(表1) 观察组留置针效果优于对照组,各效果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其他指标比较 ①静脉穿刺后患者收缩压上升至80mmHg所需时间:观察组(12.01±1.64)min,对照组为(28.45±1.99)min;观察组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3.75,P<0.01)。②留置针保留时间:观察组(7.92±1.26)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83±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0.91,P<0.01)。
本文结果显示,颈外静脉较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具有诸多优势,具体如下:①穿刺所需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留置针保留时间长。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粗,充盈时最大管径可达0.8~1.0cm,体表投影较明显,易充盈,可在直视下进行穿刺。笔者体会,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在充盈良好的情况下,均能在2min内建立静脉通路。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往往由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搏骤停、多发伤等周围循环衰竭和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静脉塌陷,穿刺不易成功。而颈外静脉在上述情况下一般也能显示,且行径表浅,走向直,位置较恒定,相对四肢浅静脉而言,容易穿刺。另外,由于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减少了反复穿刺所致的血管内膜损伤,因此保留时间长。
表1 两组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比较 [例(%)]
②液体通畅良好、流速快,收缩压上升快。颈外静脉尤其是右侧离心脏最近,管径粗直,弹性好,循环干线短,液体流速快。经此路输液、用药,对提高抢救效率无疑有重要价值。③导管脱出、渗漏及静脉炎发生率低。由于危重病人经常出现肢体不随意性运动,而且幅度与强度较大,故进行四肢静脉留置针穿刺后易发生导管脱出及渗漏情况。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后置管部位易固定,病人相对活动度较小,输液瓶离注射部位距离较近,有足够的活动余地,故导管不易脱出,渗漏发生率低。临床上影响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静脉炎,而机械性刺激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2]。颈外静脉管腔粗大,血流量大,留置针在其内随血流漂浮于血管中,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较快稀释药液,减少药物的刺激,从而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1] 张小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20.
[2] 耿少英,赵改婷,高荣花,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