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CNNIC发起了一个小范围的封闭沙龙,主题是关于微博的发展和运营,除了邀请国内领先的几家微博网站参与之外,还邀请了多位致力于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媒介传播方面的专家。其中,在讨论微博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平台是否应该进行过滤和“把关”的问题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彭兰教授表示,网络把关行为的强化是“必须的”,我们需要一批能扫除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把关人。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参与沙龙的微博运营者们的一致认可。
安德鲁·基恩在《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这本书里,给热闹了几年的Web2.0模式泼了一瓢冷水。这本书的观点几乎是与去年热销的《未来是湿的》完全对立的。作者对UGC(用户创造内容)的模式进行了批评,他认为,大量“业余者”的进入使互联网的垃圾信息和不可信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最关键的是,虽然大家都有着相同的“说”的权利,但是说出来的内容,在整个信息体系中的权重有很大差别,换句话说,专家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意见肯定比草根更有价值。不过,这个观点略有一些模糊的地方,就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专家”和“业余者”的定义,或者说,这是两个理想化的概念:业余者是对某个话题并不了解,只是凑热闹和一知半解的人,专家则是对某个话题有充分发言权的人。
虽然作者没有给出“专家”和“业余者”的严格定义,观点也有些尖锐,但并非毫无道理。很多互联网用户都知道“科学松鼠会”,这是一个有着严格准入门槛的科学研究者群体,他们将原本艰深的科学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文字表述出来。例如前不久的小龙虾会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话题,科学松鼠会就写出了文章对其进行解释和澄清。
这时出现的问题在于,虽然专家的观点更权威、更正确,在话语体系中的权重也更高,业余者的观点可信度较低,在话语体系中的权重也比较低,但是在数量上,专家和业余者的差距不在一个数量级。在这样的情况下,专家的话语很容易就被淹没在业余者的嘈杂声中,完全引不起最终受众的关注。一方面需要压低业余者发出的部分噪音,另一方面也要负责将专家的声音变得更加响亮。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关人的存在就变得非常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