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优势战略属性研究——来自沪深两市 731家上市公司经验证据

2010-03-06 10:37
华东经济管理 2010年4期
关键词:相关者竞争优势

周 晨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一、引 言

在中国,2006年 1月 1日施行的新 《公司法》第 5条就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 “承担社会责任”,但是矿难、污染、假药、虚假广告、贿赂、虐工等字眼的频频出现,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这个企业社会责任的大事件,已经引发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深思和重构。企业日益意识到只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于是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性行为。与此对应的是中国企业竞争力①不强的现实,那么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优势到底有什么关系?企业社会责任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因此本文利用 2007年沪深两市 731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以及南大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特点体现在:(1)本文取了国内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大样本的研究能够更全面地反映问题的本质;(2)由于大样本的缘故,本文可以将全国的总样本分成 12种情况分别进行回归,对比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结果;(3)本文将高度集成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和竞争优势指标分别分解成三个分指标,进一步分析黑箱内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Waddock和 Graves[1]提出了公司的显性成本 (如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和隐性成本 (如产品质量成本、环境成本)的概念。公司因为不从事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活动造成隐性成本提高,会产生更多的显性成本,从而丧失竞争优势。Porter和 Kramer[2,3]认为只有企业把社会责任方面整合进核心战略才会带来竞争优势。他们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反应型和战略型。履行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通常很难持久。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是一个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的过程,寻找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从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s)角度,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它与获取竞争优势的其他手段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途径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建立高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获取竞争优势。根据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理论,组织拥有的资源包括特殊资源和战略资产,动态能力与核心能力,组织层次的集体知识,它们可以为组织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利益相关者恰恰是这些资源的提供者或闸门[4]。Wheeler等[5]认为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可以通过减少风险、促进创新、提高声誉、扩大市场和增加机遇等途径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要建立高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最根本的途径是尽可能满足它们的利益要求,即承担社会责任。Collins和 Porras[6]比较了美国的卓越企业和优秀企业,研究发现最具竞争优势的企业的公司使命和企业文化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导向。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分析,绝大多数是从企业财务绩效 (Financial Performance)角度考虑的。从最早的 Moskowit[7]和 Vance[8]开始,Margolis和 Walsh[9]回顾了 1972年到 2002年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127项实证研究报告的 131项研究结果,结果发现 70年代的有 19项,80年代 31项,90年代 71项,2000— 2002年 10项。这些研究方法不同,内容有别,结论各异,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对此,Ruf等[10]从理论和方法上总结了五个原因:(1)缺乏理论基础;(2)缺乏一个全面和系统的公司社会责任指标;(3)缺乏严密的方法;(4)样本规模和构成受到限制;(5)社会表现和财务业绩变量不匹配。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可能不是一种笼统的关系,它们的内部维度关系可能比较复杂并且不一致,从总体上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掩盖有价值的变量关系。

国内关于 CSR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文献不多,规范的实证性分析更少。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上海)国际论坛上提出了责任竞争力 (Responsib le Competitiveness)=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专业化优势。侯历华[1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性行为。周章城[12]构建了企业责任竞争力的实现模型,企业通过树立责任价值观和建立责任目标,建立社会责任战略,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以及披漏、反馈责任信息这四个循环相接的步骤来实现企业责任竞争力。朱爱武[13]指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企业竞争力间的矛盾,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企业赢得竞争力的源泉之一。朱瑞雪等[14]从差异化、企业声誉和客户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的关系。楚金桥[15]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提升社会形象的重要渠道、和谐劳动关系与吸引一流人才的途径,并且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刘藏岩[16]也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跨越国际壁垒。王志乐[17]认为,要把强化公司责任与企业竞争力联系起来,先进的公司责任理念成为企业制胜的不可或缺的软竞争力。这些国内研究虽然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但只是简单地谈到社会责任对企业某些方面的影响,且各不一样,缺少系统的、逻辑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实证分析

1.模型变量

(1)企业竞争优势指标。竞争优势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企业资源观理论 (RBV)代表 Barney[18]认为,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该企业就拥有竞争优势;产业组织学说(IO)代表Porter[19]认为,竞争优势意味着企业在特定产业中具有超过平均水平的业绩表现,它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在已有的研究中,企业绩效主观测量指标主要有三类:一是财务指标;二是市场指标;三是组织系统绩效指标(Huselid[20],Khandwalla[21]),而企业竞争优势指标并没有被涉及。张景峰[22]以企业竞争优势为基础来解释企业价值。在分析竞争优势形成源泉的基础上来评估企业的竞争力,使其能够评估企业价值。这说明企业价值是可被竞争优势评估的和反映的。即企业价值可以作为竞争优势的一个代理变量;根据Porter的定义,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可用价值成本之比来衡量,即价值/成本[23];Tobin[24]提出托宾 Q值,反映的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的投资价值,是投资者对企业成长性的市场评价,该比率高意味着投资者看好公司,并愿意投资该公司。反映 “市场价值/资产重置”的托宾Q值符合Porter对竞争优势的定义。

李正[25]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的影响。相对应的是夏立军、方轶强[26]认为,财务业绩等会计指标难以反映公司的长期业绩,而且容易受到人为操纵。在有效的市场中,只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新信息才能引起市场指标的变化,而这样的 “事件研究法”不是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研究企业 “不负责任”与绩效之间的关系[27],所以市场指标也是存在缺陷的。所以本文使用托宾Q值作为竞争优势的代理变量。

(2)企业社会责任指标。据 Carroll[28]的总结,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演变有重要贡献的学者提出的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有 30多种。影响较大的是Carroll[29]四责任概念框架,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 (后来改为 “慈善责任”)。

和形式多样的定义相类似,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也很多,包括SA 8000、道琼斯环球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FTSE4 Good World Social Index。根据 Reed等[30]的不完全统计,至少出现了 14种以上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结合中国的实际,本文采取了李心丹[31]提出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数CSRINJU。它主要由三个具有相互逻辑关系的模块,具体构成见图 1。

图 1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数评价体系

(3)控制变量。通常大公司会更多地关注其相关利益者,也有能力更好地履行公司社会责任;行业特性则是公司社会责任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不同的行业面对的压力不同,由此会形成各个行业特有的社会责任;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不同地区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法律环境和执法力度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最终控制人的国有和非国有的性质也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由此对竞争优势造成的影响。

上年的公司财务绩效也影响着今年的竞争优势,所以引入以上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名称及含义如下:Asset代表公司规模,使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来表示,用来控制规模因素对公司价值的影响;Industry为行业类型的虚拟变量,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将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类;Region为公司所在地的虚拟变量,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分为东部和非东部 (中部、西部)两类;Owner代表最终控制人类型的虚拟变量,分为国有和非国有 (民营、外资控股、集体控股、社会团体控股、职工持股控股及不能识别)两类;ROA代表上年公司财务绩效,使用资产收益率来表示。

2.样本与数据

(1)样本来源。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以及三项分指标来自南京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关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专题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 (共 821家上市公司)。其他财务数据来自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的 CCER数据库。但该数据库中部分上市公司 2006和 2007年的财务数据缺失,所以在分析时予以剔除。并根据信息齐全以及不含异常数据两项样本筛选的基本原则,最终确定有效样本为731家。

(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 1所列。

表 1 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结果描述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行业属性,地区差异,最终控制人、上年公司绩效和公司规模也都是影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因素。这就产生了内生变量的问题,不能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而应当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③,但是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就不能清晰地看出每种不同情况下的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所以本文将表 1中的 4个虚拟变量划分成 12种情况分别进行回归 (其中第一产业中的另外三种情况观测值都只有 4个,故未在表 2中列出)。基于前面的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正面影响。

为检验以上假设,本文建立方程 (1)如下:

回归结果见表 2。大部分R2都较小,这是因为回归数据是横截面数据,并不影响分析。模型的 DW值都在 1.8左右,非常接近 2。这说明相邻样本值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排除了自相关的嫌疑。除了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中的非国有上市公司和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国有上市公司,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优势有显著相关性之外,其他的地区、产业和最后控制人类型的各种不同组合,它们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率值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只有在两种特定的情况下假设H1得到了支持。

表 2中研究假设被证伪,这是否可能基于全部样本的结果掩盖了某些具体情境下的结论。考虑到表 2中社会责任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的两个回归方程的地区、产业和最后控制人的归属,我们另外选择东部地区年末总资产大于 20亿元的国有上市公司做回归分析 (第一产业公司太少,所以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并把社会责任指数拆分成 3个分指标,进一步分析其黑箱内的关系。

Ray等[32]在分析公司特有资源对企业整体绩效影响的时候,发现如果将整体的公司绩效拆成若干个商业程序比单单研究公司整体业绩更加有效地反映出问题的本质。在国内文献中,郑海东[4]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也将企业社会责任分解。本文的模型分析也将使用上面文献的分解思想。

821家上市公司中有 722家上市公司没有社会责任报告也没有在年报中附有社会责任信息专栏,62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附有社会责任信息专栏,只有 3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 2007年度公司社会责任报告[33]。

这三个分变量各有各的特征,单独一个高度整合的CSRI并不能全面地去检测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所以本文也要分析分解后的三个分指标,把他们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的各个维度。因此,本文提出第二组假设:

H2.1:企业的每股社会贡献值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正面影响;

H2.2: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程度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正面影响;

H2.3: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定量考核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正面影响。

为检验第二组假设和 H1在特定情境下是否成立,本文建立方程组 (2)如下:

表 2 分地区、产业和最后控制人的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和企业社会责任回归结果

其中,CA代表企业竞争优势;CSRI可以替换为 SCPS,DSR和 ESRR三个分指标。回归结果见表 3。表 3中 R2都较小的原因在于回归数据是横截面数据。模型的DW值都接近2,排除自相关嫌疑。在东部地区年末总资产大于 20亿元的国有上市公司,无论是属于第三产业的 99家公司还是第二产业的 155家公司,他们的社会责任指数系数用过了 0.1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 (在第三产业中,虽然它的概率值为0.1142略大于 0.1)。社会责任报告定量考核的系数也显著。假设 H1和假设 H2.3得到了支持。

核心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1)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位势;(2)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3)维持长期竞争优势[34],因此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核心能力上展开竞争,其中包括企业生存能力,企业安全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发展能力这4个能力[35]。所以本文也对这些能力进行分析。

企业生存能力是指维持现状持续生存的能力,在财务上表现为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用资本充足率来表示;企业安全能力是指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分配企业收益的能力,但是数据较难取得,所以暂时不做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用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来表示;企业发展能力是指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水平,用净资产增长率来表示。

分别用 Capability1,Capability2和 Capability3表示企业生存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所以本文建立第三组假设:

H3.1: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生存能力有显著正面影响;

H3.2: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盈利能力有显著正面影响;

H3.3: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发展能力有显著正面影响。

为检验以上 3个假设,建立方程组 (3)如下:

其中,i=1,2,3。回归结果见表 4。表 4中R2都较小,仍然是因为回归数据是横截面数据。模型的DW值都接近 2,也排除了自相关的嫌疑。在东部地区年末总资产大于 20亿元的国有上市公司,除了第三产业上市公司发展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数不显著,无论是属于第三产业的 99家公司还是第二产业的 155家公司,他们的企业社会系数显著性都较高。所以假设 H3.1,H3.2和 H3.3都得到了支持 (除在第三产业情况下的 H3.3)。

四、原因分析

(1)总体上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优势没有显著影响的原因。Tim和Shawn[36]认为只有当利益相关者采取奖励或者惩罚等行动的时候,企业行为的社会结果才可能对其绩效产生影响。但是利益相关者何时或在何种条件下采取行动则取决于企业的特征、问题的条件、行业的特点、利益相关者所处的环境以及制度背景等内容。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利益相关者采取行动的比例还很低(例如总体上中国消费者维权的意识就较弱),所以总体上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优势没有显著影响。

表 3 东部地区年末总资产大于 20亿元的国有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结果

表 4 东部地区年末总资产大于 20亿元的国有上市公司三种企业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结果

Barney和Hansen[37]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由于价值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契合,而不是因为受到了经济激励,但在客观上却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了深度信任。这种信任关系会带来大量的合作机会,并大大降低合作风险。也就是说,服务于社会的价值观给企业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不具备这种属性的企业一般不会有这种收获。

工具性观点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了更有利可图,可以通过尽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建立起高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并凭借这种关系减少风险、促进创新、提高声誉、扩大市场、增加机遇,进而建立竞争优势。但建立竞争优势为什么非要走承担社会责任这条路?因为这条路对很多企业来说既非充分,也非必要。即便要走这条路,要找到一条适合本企业的具体路径也非常难[4]。

企业在决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之前会进行权衡,但衡量标准通常不是绝对经济实力,而是会不会对企业绩效造成影响。他们更多地把承担社会责任视为一种外部压力,而不是机遇或条件。如果完全出于营利或建立竞争优势考虑,企业往往不会采用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而会选择其他路径[4]。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在企业决策时就已经被过滤掉了。这就是 12个回归中只有 2个回归支持假设H1的原因了。

(2)东部地区年末总资产大于 20亿元的国有上市公司特殊的原因。东部地区不仅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高于全国水平,而且在法律环境和执法力度等方面更加趋于市场化,制度更加完善。这对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竞争优势是一个有利的大环境。

良好的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有可能通过企业声誉、形象、品牌等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但这种转化并不是自动完成的,必须通过专门的策划、设计和管理等企业的具体运作才能实现。大企业更具备这种转化的能力和经验,更容易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管理积累出卓越的企业绩效。相比之下,中小企业或者尚未进入成熟期的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短,企业生存更为关键。企业发展通常依赖于某一个或几个关键利益相关者,对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体验不够全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和能力都不强,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相对较差。因此,企业根本不会考虑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促进企业绩效。另外,这类企业品牌知名度低或者根本没有品牌,企业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个别产品、局部市场、单项技术等临时性优势上,没有凝结在无形资产上。企业家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声誉、形象、品牌等对企业的意义,更不会指望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价值。因此,与中小企业相比,在大企业中更有可能出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提升企业绩效的情况[4]。

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也是明显不同的。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是政府控制经济或政治的手段,所以国有企业要履行政府的部分职能,即承担一些政府该做的事情。2008年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选指出,国有企业对中国的税收和就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环境保护方面,上榜国有企业表现要明显优于民营企业,均通过了ISO14000或ISO 14001国际管理体系认证[38]。当然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显得主动、积极,不会过多地计较得失,所以最终控制人是国家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将社会责任转化为竞争优势。

(3)社会责任对三种企业能力显著的原因。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企业生态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程度对企业生存能力有直接的影响。例如一些企业的高级经理层率众出走,技术人员集体离职,即使原企业还在生存,但是生存能力也大大减弱了。这些事情的产生原因与企业缺乏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关。

从企业社会责任来探讨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企业行为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他们就可以通过直接方式进行反抗,例如员工罢工,消费者抵制企业的产品,从而增加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此外企业与社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合作关系大大有利于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对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会增加顾客的忠诚度,向银行贷款更加容易,别的企业有好的项目更愿意挑选该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企业社会责任所导致的企业自律行为,是企业的环保行为从“要我做”变为 “我要做”。既可以大大降低政府干预中有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监测的成本,对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②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广泛渗透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往往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渗透到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中。每个成员都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主动配合企业的环保措施,从而减少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③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持久激励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具有可重复性,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企业成员。为企业改进技术和管理,控制污染提供持续的激励,称为企业长期行为的基本准则。

五、结论与研究局限

总体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还没有被我国上市公司真正接受,他们并不相信承担社会责任会促进企业绩效,也不指望考虑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建立竞争优势。很多企业把建立竞争优势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官员寻租、污染环境、违背信用、不公平竞争、短期行为等方面。这是市场经济不完善条件下的企业行为的典型特征。(中西部地区市场经济更加不完善,所以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他们的社会责任对竞争优势的影响都不显著)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通过这些非正常途径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压力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积极寻找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交汇点,设法把社会责任压力转变成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在面临社会责任约束的情况下,变被动为主动,把社会责任约束转变成竞争优势)。据国家环保宣教中心统计,截止 2008年 11月,中国已有121家企业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中石油、国家电网、宝钢、东风汽车、中国大众、壳牌中国等。

本文还存在如下的不足:(1)承担社会责任往往首先形成企业声誉或潜在的社会资本,然后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使社会责任正向作用延后。但是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只选取了 2007年的横截面数据,没有使用跨年度的面板数据来分析;(2)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企业生存能力、企业安全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发展能力这 4个能力,但是企业安全能力由于数据的限制,没有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使得分析不完整。

[注 释]

① 竞争优势和竞争力的关系如同物理中的 “势”和 “力”关系。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因,竞争优势的大小决定了竞争力的大小,竞争力是竞争优势的果,竞争优势的强弱最终要通过他的市场竞争力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是内在原因,竞争力是外在表现。

② 除了资产收益率是 2006年的数据,其他都是 2007年是数据。

③ 虽然行业属性,地区差异和最终控制人这几个变量用分类回归的方法解决了内生变量的问题,但是上年企业绩效和企业规模仍作为控制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这仍然有内生变量问题。虽然我们将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办法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但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完全可能被上一期上一年绩效和企业规模所覆盖。不控制上期企业绩效和企业规模就断言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很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本文仅处理了行业属性,地区差异和最终控制人这几个内生变量问题,而将上年企业绩效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放入了回归方程。

[1]Sandra W A,Graves S B.Finding the Link Between Stakeholder Relations and Quality of Management[J].Journal of Investing,1997,12:20-24.

[2]Porter ME,Kramer MR.Strategy and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Respond to Shane Turnbu l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85(4):133.

[3]Porter ME,Kramer MR.Strategy and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12):78-92.

[4]郑海东.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D].浙江大学,2007.

[5]Wheeler D,Colbert B,Freeman R E.Focusing on Value:Reconcil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ustainability and a Stakeholder Approach in a Network World[J].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2003,28(3):1-28.

[6]James C C,Porras J I.Built to Last:Successfu 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M].New York:HarperCollins,1997.

[7]Milton MR.Choosing Socially Responsible Stocks[J].Business Society Review,1972,1:71-75.

[8]Vance S C.Are Socially Responsible Corporations Good Investment Ris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5,64(8):18-24.

[9]Margolis JD,Walsh JP.Misery Loves Companies:Rethinking Social Initiatives by Business[J].Adm 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2):268-305.

[10]Ruf Bernadette.An Em 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Stakeholder Theo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1,32(2):143-156.

[11]侯历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 [J].企业研究,2006,10:58-59.

[12]周章城 .企业责任竞争力研究 [D].湘潭:湘潭大学,2007.

[13]朱爱武.论企业社会责任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关系 [J].企业经济,2006,(1):34-36.

[14]朱瑞雪,郭京福 .社会责任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18(6):17-19.

[15]楚金桥.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与对策[J].经济理论研究,2006,(2):12-13.

[16]刘藏岩.诌议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 [J].商业时代,2005,(23):29-30.

[17]王志乐.软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公司责任理念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4-55.

[18]Barney JB.Types of Competition and the Theory of Strategy: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4):791-800.

[19]Porter ME.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20]Huselid MA.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Productivity,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635-672.

[21]Khandwalla P.The Design of Organization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

[22]张景峰.竞争优势与企业价值研究 [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3]刘冀生,许宏强 .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分析 [J].南开管理评论,2001(5):39-44.

[24]Tobin J.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monetary theor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69,1(1):15-29.

[25]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26]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J].经济研究,2005,(5):40-51.

[27]Donna W J,Raymond JE.Stakeholder Mismatching: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Analysis,1995,3(3):261.

[28]Carroll A 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 Construct[J].Business and Society,1999,38(3):268-295.

[29]Archie C 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 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30]Getz L,Getz K,Collins D,et al.Theoret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Results: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JAIVolumes 1-10[C]//Preston L E.Corporation and society research:studies in theory and measurement.Greenwich,CT:JAIPress,1990.

[31]李心丹.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 2007年度报告[R].南京:南京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2008.

[32]Ray G,Barney J B,Muhanna W A.Capabilities,business processes,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choosing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 empirical tests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23-37.

[33]李心丹.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 2007年度报告[R].南京:南京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2008.

[34]胡大力.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37-143.

[35]颜剩勇,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研究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69-192.

[36]Rowley Tim,Berman Shawn.A Brand New Brand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Business and Society,2000,39(4):409.

[37]Barney JB,Hansen MH.Trustw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xnal,1994,15(8):175-190.

[38]文东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选结果分析 [N].南方周末,2008-12-18(32).

猜你喜欢
相关者竞争优势
矮的优势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基于生态环境和反馈控制的多种群竞争系统的正周期解
感谢竞争
画与话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