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萃华
莱阳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山东已形成四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区,即以莱阳为中心的半岛生产加工区;安丘为中心的鲁中生产加工区;苍山为中心的鲁南生产加工区;以牡丹区为中心的鲁西南生产加工区,莱阳是其中之一。莱阳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较为先进,基础设施较好;县域经济实力强,在2007年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排名94位,是山东24个跻身百强县之一。目前,全市有100多个企业先后通过ISO9000、ISO10004、美国HACCP等国际认证;龙大、鲁花、春雪3个企业通过欧盟GAP认证;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1986年之前莱阳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粮食大幅度增产,但随之而来的是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缺钱花。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结构调整必须结合本县的具体情况,发挥本土优势,莱阳有两大优势:一有种菜种粮的传统;二是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它是胶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蓝烟铁路、7条国家和省级公路干线穿境而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距青岛、烟台两个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各100公里,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为此莱阳确立了以发展蔬菜加工为突破口的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行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又担负着富农安民的重任。现在莱阳的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莱阳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模型:最上层建立了一批具有较强加工创汇能力的出口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中层建立了一批中小型加工企业和产品运销队伍及中介组织;下层建立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千家万户。几年来,莱阳市沿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方向奋力前进,取得了日益辉煌的业绩。近年来,莱阳市打破部门、行业限制,积极实施“6221”工程,即重点发展菜、油、畜、果、粮、水产六大产品系列等6大系列产品加工业,大力开拓国际国内2个市场,全力打造龙大、鲁花2个集团航母,积极培育膨胀春雪、永昌等10个重点骨干企业,农产品加工工业。
2.壮大龙头企业,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莱阳市加快推进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实行联合、兼并、承包、挂靠、购买、租赁等形式,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带动产业化经营持续快速发展,突出龙头企业集团的优势,逐步实现了加工企业由小向大,产品种类由少向多的方向转变。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又在龙头企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莱阳市把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将工业的理念、技术和装备“内植”于农业,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3.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以标准化提升竞争能力。首先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应用,在生产、加工、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在原料生产第一关口,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制订完善了100多个农业主导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对生产全过程作出了详细规定。目前已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40万亩、果品基地35万亩,标准化养殖场区400多处,年产肉蛋奶46万吨。在加工流通环节上,积极引导企业根据产品消费国标准,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加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检测和标准控制,同时建立条形码跟踪制度,实现了“药残可控制、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产品可召回”的管理目标。
其次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基地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为切实推动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出口工作,莱阳市采取示范园引导、示范基地带动的方法,引导群众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发展无公害出口农产品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区和无公害生产示范点,在所在基地内树立了大型标牌。所有试验区(点),全面推行统一环境质量、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等为主要内容的“五统一”操作规程。
再次实行区域管理标准化。建立了无公害农资配送中心,将质量监控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控制剧毒、高残留生产资料使用;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建立生产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条例等。
二、存在问题
1.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水平是由农业科技人员比重、农用科技贡献率、农业劳动者文化程度等决定的。2005年莱阳市农业科技人员比重为0.08%,初中以下的农业劳动者占80%以上,莱阳市比较缺乏农业科技人才,科技兴农意识不太强,农用科技贡献率也较低。莱阳市在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方面也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少,总体科技水平低下。而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研发投入低,70%以上的农业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一直忽视,缺乏对农产品加工进行更加系统的科学研究。莱阳也不例外,多数企业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2.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莱阳市在调整农业结构过程中,“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等生产方式应运而生,但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合作社之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签订的产销合同不能如约履行。由于当前农产品大都以鲜活形式推向市场,企业和农户对订单履行守约的意识淡薄,因此,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企业就收不到订单产品,而市场价格低时,企业又不能按订单价格收,使订单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3.抢夺临近县的资源,有恶意竞争之嫌。龙口粉丝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原产地是招远,因最初从龙口港出口到世界各地而得名。黄县改名为龙口后,好多人认为龙口粉丝是龙口的特产。1996年中央电视台“龙口粉丝,龙大造”的广告词,将龙口粉丝划为莱阳麾下,导致招远和龙口两地粉丝销售急剧滑坡。龙大集团善于借势固然值得提倡,但能不能变换方式,联合临近的县市,把眼光瞄准国际市场,换回大量外汇的同时,也可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地域范围扩大到临近的县,那将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4.产业发展雷同,品牌意识有待强化。莱阳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多,但产业发展雷同,且以大路货为主,名优品种稀少。例如,莱阳大龙食品有限公司、莱阳东鑫食品有限公司、莱阳东信食品有限公司、莱阳三利食品有限公司、莱阳众泰冷冻食品有限公司都以生产各种冷冻食品,冷冻果蔬,冷冻蔬菜,冷冻水果为主。这样不仅企业发展空间小,产品缺乏竞争力,更难创出在国内市场上叫得响的牌子。而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品牌战略作支撑,否则难以做大做强,不能给农民带来持久和较好的利益回报。
三、思路与对策
1.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机制,从国内外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改革分配制度,重奖创新有功人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缩短转化周期;切实加强技术改造,选用技术水平高、效益好的技术装备,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大力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加强企业自身对先进机器设备、先进工艺的研发能力,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切实改变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陈旧和技术、管理落后的状况,使莱阳的农产品加工成为科技含量高、拉动作用大、增长率高的支柱产业领头羊。
2.采取拾遗化战略,促进技术创新。拾遗化战略就是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可依据市场需求,拾遗补缺,拾漏补短,即善为他人所不为。这里的拾遗化可以是多领域、多方位、多层面、多渠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善于捕捉市场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商机,从抢占市场制高点出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合理确定新产品、新门类、新材料开发的方向。例如玉米深加工项目可以生产乙醇、提取木糖醇,做玉米饮料,做变性淀粉,做纤维素产品;再如葵花秆、麦秆、玉米秆多用来做饭,其实三者均含大量的钾及纤维素等,可以加工成工艺品、制作有机肥、还可以深加工,提炼化工原料、制活性炭等。
3.大力开发“绿色”和“有机”食品,提高原料质量。无污染“绿色”和“有机”产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也是市场竞争的“王牌”。要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和提高国内市场占有份额,必须率先在“绿色”和“有机”蔬菜产品上取得突破。按照国际有机食品标准、国内绿色食品标准及市无公害标准,分类建设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基地,加快推进食品“绿色化”,提高加工原料的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例如可以发展沼气。沼气用作日常炊事、用作照明;沼渣、沼液用作肥料,由于沼肥无病菌和虫卵,能够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还可节约农药,又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沼液还作为饲料填加剂,喂养鸡、鱼、猪、牛等。
4.扩大培训范围,增强科技技能。为让广大干群真正掌握生产技术,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管理人员、基地农户、广大群众的技术培训。一是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分期、分批对全市的所有农业科技干部和镇处分管领导进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有关知识培训,并要邀请省内外、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教授考查指导;二是加强对基地农户的培训。以出口农产品良好农业操作规程为基础,结合农产品输入国的产品质量标准,参照相关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采取集中培训、田间技术指导等形式,加强对出口农产品基地农户的培训;三是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培训。通过培训,增强管理科技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合作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