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松,李美霞,苏晓敬,毕红艳
(1.合生创展集团工程管理中心,北京 100124;2.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 100013;3.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系,北京 102442)
夏季移植树木应急技术的应用研究
孙云松1,李美霞2,苏晓敬3,毕红艳3
(1.合生创展集团工程管理中心,北京 100124;2.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 100013;3.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系,北京 102442)
开展了夏季移植树木应急技术的应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以微喷灌向树冠间歇喷水降温增湿为主,配合叶面喷洒抗蒸腾剂和枝干缠绕湿润草绳,结合其他辅助方法处理树木的技术,能够成功移植全冠乔木小叶杨和油松。
夏季;移植;树木;应急技术
移植树木的适宜时机,一般是在适合根系再生和枝叶蒸腾量最小的季节,如早春、雨季、晚秋、冬季等。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有许多工程需要在夏季移植树木;为了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树木还必须保持原有冠形,并且不能进行遮阴处理。众所周知,夏季温度高日照强,树木蒸腾量大,一般是不适宜移植的[1]。因此,为了满足工程需要,必须有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措施支持,才能确保夏季移植全冠树木成功。
实践中,人们常使用容器苗木、提前缩坨断根、重剪树冠、遮荫等应急措施解决夏季移植树木问题。然而这些措施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容器苗木培育时间长、生长慢、造价高、采购困难;提前缩坨断根处理需要时间过长,要数月的时间;重剪树冠后,景观和生态效果差、树势恢复缓慢;遮荫会影响景观效果等等[2-8]”。因此突破以上限制条件,开展夏季移植全冠树木的应急技术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笔者2003年6~7月在北京富力城样板区工程中,尝试进行树木移植。时值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最高气温高达35度,并且是“非典”流行期间,因种种原因限制,准备时间仓促,无法采购到适宜的容器树木,又来不及做缩坨断根处理。初步探索采取以微喷灌向树冠间歇喷水技术为主,抗蒸腾剂处理叶片为辅,进行夏季移植树木工作,结果树木平均移植成活率达到80%,冠形基本完整,最终树木叶片保有数量约为移植前数量的30%,基本达到了建设单位对景观的预期要求。
总结前期施工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常用的各项技术,进行总结完善后开展本次试验研究。
本试验于2007年6~9月,在北京昌平区香江别墅绿化工程中实施。树木移植采用既定的应急处理技术,并分别于树木移植2周、5周、12周后,目测估算叶片保有率,即树木叶片即时保有数量与移植当时叶片保有量比值;1a后观察叶片保有率、成活率、生长量,以衡量树木移植质量。用Ⅰ、Ⅱ、Ⅲ、Ⅳ分别表示树木移植2、5、12周和1a后的叶片保有率。
试验树种、规格和数量见表1,选自北京昌平区土楼苗圃。
表1 试验树种规格和处理数量
微喷灌材料:选用北京绿源塑料有限责任公司微喷头产品SJ系列,喷洒器选择单侧轮旋转型;在0.1MPa压力下,流量为30L/h,喷洒直径为4.5m。
抗蒸腾剂:选用北京园林科研所“科力宝”产品,规格为10kg/桶;稀释10~20倍后使用。
2.2.1 树木选择 因为工程费用限制,只可选购普通在圃树木。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经过多次移植的树木。
2.2.2 树木挖掘及处理 挖掘前,在保留树木冠形的前提下,修剪去枝条总量的20%~40%;对叶片喷洒抗蒸腾剂,叶片正面和背面喷洒均匀,直到开始滴落为止;树干和主枝缠绕湿润的草绳,以降低蒸腾速率和防止日灼为害。挖掘树木时间选择在傍晚或阴天温度较低时,避开高温时段;树木所带土球直径不小于胸径的10倍;土球挖好后包装前,在外壁上喷洒200×10-6ABT生根粉和多菌灵杀菌剂,促进根系恢复和生长、防止病害发生。
土球包扎好,树木放倒后,对树冠进行补充修剪和补喷抗蒸腾剂;枝干伤口上涂抹油漆进行保护;摘除叶片,约占原有数量的40%~50%。
2.2.3 树木运输 树木吊运装车后,用苫布进行全遮盖,避免阳光直射和风吹,保持中等车速平稳行驶到达目的地;委派专人随车管理,保护树冠完好,并在途中进行喷水降温保湿,保持叶片不萎蔫。
2.2.4 树木移植 树木随到随栽。挖树坑时,施入腐熟有机肥,并在树坑内喷洒杀菌剂预防病害。
栽植同时,进行微喷灌设施安装,并随栽植随喷水。微喷灌主管道与自来水水源连接,干管、支管布置随现场树木位置分布而定;微喷头捆绑于长竹竿之上,再将竹竿固定在树干上;微喷头伸出树冠10cm左右,每株树上安装1~4个,在树冠中心或外缘分布。调整每个喷头水量,保证各株树木水量均匀;种植后前10d,在树下地面铺塑料薄膜,防止过多的水分进入树坑,造成根系湿害。给树木设立牢固支柱。2.2.5 养护措旋 养护期间主要是降低树木蒸腾强度、保持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并避免湿害、病虫害等负面影响。利用微喷灌向树冠间歇喷水,保持树木处于较高的湿度状态。
现场配备专人进行喷水管理,根据天气情况采用手动控制间歇喷水,保持大多数叶片经常有一层水膜,并且水量不致过多而流到树坑内。喷水时间为6:00~20:00,夜间或遇雨则停止,持续至9月下旬。每次开启微喷灌,观察喷水至大部分树叶湿润并有水滴下时,表现为叶片发亮,则关闭设备;观察树冠上部叶片水膜消失,表现为叶片不再发亮时,则开启设备喷水。
每周夜间给树木喷洒杀菌剂1次;隔日夜晚给树木叶面喷洒500×10-6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叶面肥,补充根外营养。
根据树木恢复生长情况,喷雾量由多逐渐减少、间隔时间由短增长。秋季气温降低,树木生长正常时,停止喷雾拆除管线和设备,转入一般养护管理。
夏季树木移植后的生长状况,可通过叶片的留存状况和成活率来体现。
由表2可知,试验树种小叶杨和油松在移植后2、5、12周和1a后的叶片保有率均保持在95%以上。种植后2周时树木生长情况比较稳定,只是小叶杨老叶少量脱落,可能是树体水分供应不足所致;小叶杨和油松叶片保有率分别为95%和100%,景观效果保持较好。种植后5周时树木生长状况基本稳定,观察发现小叶杨叶片没有继续脱落,油松少量老叶变黄脱落;小叶杨和油松叶片保有率分别为95%和98%,景观效果保持仍然较好。12周时树木生长趋于平稳,小叶杨己长出新叶,说明已经恢复生长:油松叶片没有继续脱落;小叶杨和油松叶片保有率为99%和98%。树木移植1a后(2008年7月)观察,两种树木叶片保有率分别为200%和110%。以上说明所用移植应急技术可明显减少树体受损、提高树木的叶片留存率。
表2 试验树木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叶片保有率
树木移植1a后,小叶杨和油松的成活率均达到了100%,年生长量为别为20cm和10cm(见表3),景观效果良好。
表3 树木移植1a后成活率和年生长量
通过试验表明,在夏季移植树木施工中,实施以微喷灌向树冠间歇喷水降温增湿为主,配合叶面喷洒抗蒸腾剂和枝干缠绕湿润草绳,结合其他辅助方法处理树木的技术,能够成功移植小叶杨和油松。
根据以往夏季移植全冠树木工程实例,树木成活率往往较低,并且叶片大部分脱落,枝条干枯,树形遭到破坏,树木长势表现衰弱甚至死亡。可见,夏季移植树木施工时,有效降低树体水分蒸腾损失,维持树木正常的生理机能,尤其是光合同化作用,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
(1)这项技术的应用,除能够有效降低树体水分损失外,还能够保持树木叶片进行高效的光合同化作用,源源不断地提供同化产物,相应延长了树木存活时间,不至于在伤口愈合与生根期间因失水和养分缺乏而死亡;夏季树木新陈代谢速度快,伤口愈合与生根速度也快,提高了夏季移植树木的成功率,同时,将夏季高温和强日照的不利因素,转化为促进树木生长的有利条件。
(2)这项技术还能保持叶片的正常生理机能,为树木枝干遮荫防止日灼;同时,保证良好的景观效果,不必进行遮荫处理。这项技术的应用,是以生理机能正常的叶片为基础的,如果在挖掘和运输途中,树木叶片干枯或脱落,除影响园林景观效果外,还会导致树木无法进行光合同化作用,极可能致使工程失败。
(3)工程实施过程中,微喷灌间歇喷水是关键措施之一,为防止临时断水、断电情况影响,现场应设储水池、配备机动水泵以备不时之需。人工进行喷水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使用自动控制设备,可以进行更加精细的管理。树木长期处于高湿状态,应经常喷洒杀菌剂,防止树冠和根部病害发生。
(4)本试验中树木种类、数量少,试验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试验中的树木,生根能力较强,容易移植成功;如果移植难生根树种,还可以结合其它技术促进树木成活与恢复,比如:营养液树干滴注促进水分和养分供应、树坑埋设通气管促进根系恢复与生长等;如果结合缩坨断根处理、容器苗木使用等,可以使夏季移植树木更易取得成功。
(5)实施这项技术,每株树木会增加77元材料成本,因此仅适合在园林工程的重点区域应用。
(6)夏季移植的树木,入冬前组织生长不充实,耐寒能力较差,应适当加以防护,如裹干、涂白、搭风障等措施。
致谢:特别感谢北京林业大学梁伊任教授对本文撰写给予的指导!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27.
[2]李继东,等.移植期间胁迫对苗木影响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8,6:125-136.
[3]黄支全,等.大树移栽降温增湿微喷灌技术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1:27-29.
[4]张宝鑫.容器育苗移栽快速成景[J].建设科技(建设部).2005,16:56-57.
[5]姜艳菊,邸艳君.树木夏季移植和管理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5,4(8):84-85.
[6]王振一.城市绿化中大树反季节移植技术[J].河北林果研究,2006,21-3(9):354-356.
[7]姚鸿飞.怎样移植带冠大规格苗木[J].湖南林业,2007,9:22.
[8]楼利华,等.控根容器培育大规格苗木新技术[J].重庆林业科技,2008,70:26-27.
S714.2
A
1002-3356(2010)02-0012-02
201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