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沙特、加拿大特约记者 石清风 陶短房 ●本报特约记者 陈一 柳玉鹏 ●本报记者 黄培昭 卢长银
西方正把伊朗问题的炸药包,强行挂在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上。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昨日抵达利雅得,成为半个月内造访沙特的第二位美国高官。比他先到一步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5日在利雅得公开呼吁沙特就制裁伊朗对华施压,却只换回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中国无需沙特提醒”的回答。这句“谨慎而晦涩难懂的外交辞令”究竟意味着沙特拒绝向中国施压,还是它在含沙射影地警告中国,西方媒体猜了一个星期。朱棣文紧跟着又来,他是被奥巴马派来只谈能源技术开发,还是要趁热打铁再借沙特敲打中国?22日,英国《金融时报》给朱棣文送上了“沙特对华石油出口首超对美出口”的消息,有人说,这标志着美沙同盟这一基于石油供需的包办婚姻出现了裂痕,但也有人认为沙特多卖石油“贿赂”中国就是美国想要的结果。一名中国中东问题专家22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西方已把中国捧为“制裁伊朗的头号障碍”,石油利益与外交平衡,中国如何拿捏是个考验。
朱棣文访沙特敲打中国?
如果没有希拉里本月中旬在利雅得呼吁沙特就制裁伊朗问题向中国施压,朱棣文22日起对沙特的访问也许真能如美国宣称“只为加强两国能源合作”那样简单。但如今,西方媒体在报道此事时都忍不住要提到中国。
在美国能源部上周四宣布朱棣文的访问计划时,路透社就刊文称,“沙特将迎接这位美国能源沙皇,但同时也向中国示爱”。文章说,在利雅得与华盛顿的盟友关系中,石油一直是维系双方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的基石。但如今沙特和他最大消费者美国之间关于石油的“那些事”正在发生改变。2009年,沙特对美国石油出口量已降到了过去22年来的新低,整个西方受金融危机影响石油需求都在下降,与之相反,中国在过去两年中的石油需求却在猛增。
英国《金融时报》22日发布“独家新闻”称,沙特对华石油出口去年已首次超过对美出口。文章说,2009年沙特对美石油出口20年来首次降至每日100万桶水平以下,而去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沙特当年对华出口已经突破每日100万桶的心理关口。文章说,这凸显石油地缘政治的中心从西向东转移。该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中国能够带来需求安全,这是沙特等产油国长期以来要求得到的,“随着全球需求的中心转向东方,沙特也将目光投向东方”。
一个是公开标榜为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一个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国,美国和沙特过去数十年的跨越价值观差异的盟友关系曾被西方评论家认为是神奇的,还有人形容这一盟友关系并非自由恋爱,而是一场基于石油供需的包办婚姻。
早在2004年时,美国《华盛顿时报》就曾预言沙特将很快跌出美国五大石油供应国的行列,其新的最大客户是正在成为石油消费大国的中国。文章说,美国入侵伊拉克明显不符合沙特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调子,而中国同样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样是有核国家,是一个石油需求强劲增长的市场,并且没有入侵阿拉伯国家的污点。文章称,“中国人将与沙特拥有美国曾与沙特拥有过的关系,但美国将不再拥有”。
《金融时报》22日采访的分析家并不认为美国对沙特石油的依赖度下降会使两国关系发生戏剧性变化。全球石油分析家格雷格·普雷迪说,美国实际上正在鼓励向中国出口更多石油,作为对中国支持制裁伊朗的补偿。
本月15日,正在利雅得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公开呼吁沙特就制裁伊朗问题督促中国。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回应说,中国是个世界大国,会履行责任,无需沙特建议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把西方媒体带入了一场猜谜游戏。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说,沙特是拒绝了美国制裁伊朗的呼吁,不想附和美国对中国施压,至少不想公开这样做。但美国《华盛顿邮报》说,沙特是在对中国不支持严厉制裁伊朗发出不耐烦的信号。BBC则解读说,费萨尔的话其实可以两面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对美国的拒绝,也可以认为是在含沙射影警告中国——如果中国不支持制裁伊朗,将面临惹怒其最大石油供应国的危险。BBC称,沙特官员一向以谨慎而晦涩难懂的外交辞令著称。美联社说,就连与希拉里同行的一些美国官员私下里也表示无法确定费萨尔的意思。
朱棣文在这样的背景下访问沙特,自然会引发外界猜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问题专家李伟建22日对《环球时报》说,朱棣文此行时机敏感,虽然美国公开说是去谈能源合作,但希拉里的表态说明美国已把沙特当做拉拢中国制裁伊朗的新工具,很难说朱棣文是否会再次就此敲打沙特。
中东媒体争论中国是否屈从
有分析人士认为,沙特虽然1990年才和中国建交,但两国关系一直不错。“9·11”后,沙特与美国的关系虽有过小波折,但总体上也没有大问题,因此,沙特具备在中美之间做中间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