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19日文章,原题:“剩女”多“胜女” 春节又逢情人节,35岁的京城外企财务主管刘烁又为回家过年发愁了。她无奈地说:“春节简直就是受难日,平日电话里父母唠叨,自己可以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过年回去却要天天面对父母,真是郁闷。”
老家在河北的刘烁,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在北京打拼,奋斗多年也算是个职场佼佼者,不过至今仍是孤身一人。像刘烁这样年过30没有结婚对象的中国未婚女性,最近成了社会关注的课题。据调查,仅北京已有50万这样的女性,被称为“剩女”。她们单身、高学历、高收入、条件优秀,却在婚姻上找不到理想归宿。
中国社会何以出现那么多“剩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博士认为一个原因是一些 “剩女”受到父母婚姻失败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家庭模式,离婚率快速上升,父母离异会对子女婚姻观产生久远影响,他们会潜意识拒绝婚姻。”
另一方面,“剩女”突然成为话题,也由于她们在观念上比过去更开放。多年研究女性情感问题的专家苏芩发现,剩女咨询者比例近年有上升趋势。“大龄未婚女性不再以被剩下为耻,愿意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讲,敢于寻求心理上的解脱和认同感。”
不过,从传统思维演绎出的“剩女”名称,可能没有反映出很多“剩女”实际拥有的其他社会优势。事实上,“剩女”多是“胜女”,她们的工作能力与经济水平,往往明显高出社会平均水平。
春节期间,面对父母的期待、亲友的关心,“剩女”们倍感压力。“剩女”们的焦虑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未婚女性的巨大压力和歧视。专家指出,结婚是个人的权利,在西方,35岁以上女性不结婚很正常。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王云飞副教授也表示“剩女”在西方社会并不是一个突出问题,更多女性将婚姻视为选择而不是必须,反映了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传统观念下,社会眼光仍然是很多“剩女”们难以回避的压力,但女性们同时也更自信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作者孟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