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宪华,王 硕
QI Xian-hua1,WANG Shuo2
(1.国网技术学院,济南 250002;2.山东鲁能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济南 250002)
协调控制系统是充分考虑机、炉调节特性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点、采取某些措施(如引入某些前馈信号、协调信号),让机、炉同时按照电网负荷的要求变化,接受外部负荷的指令,根据主要运行参数的偏差,协调地进行控制,从而在满足电网负荷要求的同时,保持主要参数的稳定[1]。
从能量平衡观点出发,协调控制系统可以分成直接能量平衡系统(DEB)和间接能量平衡系统(IEB)[2]。机炉控制的根本任务在于维持整个机组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平衡,通过构造出能量需求信号,并依此控制能量输入的系统,称为DEB。这种系统的特点是:机组的功率由汽轮机调节汽门进行控制,具有炉跟机方式的特点,即机组对外界负荷的响应性好;采用了一个代表汽轮机组能量需求的信号,这个信号作为机炉间的协调信号,或称为能量平衡信号,控制锅炉的输入能量,保证任何工况下机组内部能量供需的平衡。
由于能量信号不便于直接测量,常用一些间接的参数表征这种平衡关系,通过这些平衡参数维持机组能量平衡的系统称为IEB。
本文针对国产300MW机组的数学模型对这两种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仿真进行了对比。
仿真前,需进行受控系统的建模、控制方式的确立和计算机编程。
建模过程首先采用机理分析法,得到机组的一组非线性模型,再进行线性化处理,通过仿真试验得到各控制输入下的阶跃响应数据曲线,最后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有关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以下是某国产单元机组锅炉负荷被控对象的模型 :
由资料[3]知:机组的额定参数如下:
无量纲化得,
2.1 IEB的仿真
原理框图如下
图1 IEB原理框图
2.2 方法介绍
将图1化为闭环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IEB系统原理框图
1)内回路的整定
内回路看作快速随动过程。这里选步距L1=0.006,打印间隔和打印点数分别为:L2=400,L3=1000,仿真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内回路整定仿真曲线
当Kp2=1.2,Ti2=6时,仿真效果较佳。
2)IEB的内扰
调节器前扰动的框图如图4所示。
图4 IEB调节器前扰动框图
图5 间接能量平衡调节器前扰动20%(Mp =5.6%,ts=15)
调节器后扰动的框图如图6所示。
图6 IEB调节器后扰动框图
调节器后扰动的仿真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间接能量平衡调节器后扰动20%(Mp =0.2%,ts=5.2)
3.1 原理框图:如图8所示。
图8 DEB原理框图
3.2 原理分析
整个系统有三个测量信号P1,Pb,PT和一个定值信号PT0。其调节器入口参数为:
3.3 方法介绍
1)框图处理
将DEB系统构成闭环系统如图9所示。
图9 DEB系统闭环框图
这里PT0取0.89,即相当于16.465Mpa。蓄热系数Cb由计算求出Cb=473.9。
2)DEB调节器前扰动
如图10所示。
图10 DEB调节器前扰动框图
仿真曲线如图11所示。
图11 间接能量平衡调节器前扰动20%响应曲线PTO*P1/PT(Mp=3.5%,ts=4)
3)DEB调节器后扰动如图12所示。
图12 DEB调节器后扰动框图
仿真曲线如图13所示。
图13 直接能量平衡调节器前扰动20%响应曲线PTO*P1/PT(Mp=0.15%,ts=3.8)
4.1 时间常数改变
图14 0.1*T间接能量平衡调节器前扰动20%(Mp=5.2%,ts=9.2)
图15 0.1T直接能量平衡调节器前扰动20%响应曲线(Mp=6%,ts=5)
4.2 放大系数改变
图16 1.5*K间接能量平衡调节器后扰动20%(Mp=6%,ts=5)
图17 1.5*K直接能量平衡调节器前扰动20%响应曲线(Mp=6%,ts=5)
4.3 结构改变
图18 变阶次间接能量平衡调节器后扰动20%(Mp=6%,ts=5)
图19 变结构直接能量平衡调节器后扰动20%响应曲线(Mp=6%,ts=5)
均作20%扰动,将直接能量平衡系统与间接能量平衡系统对比:
调节器前扰动:
间接能量平衡系统Mp=5.6%,ts=15
直接能量平衡系统Mp=3.5%,ts=4
调节器后扰动:
间接能量平衡系统Mp=0.2%,ts=5.2
直接能量平衡系统Mp=0.15%,ts=3.8
这几种情况均是直接能量平衡系统有较小的超调和较小的过程时间。
放大系数加倍调节器后扰动:
间接能量平衡系统Mp=0.35%,ts=6
直接能量平衡系统Mp=0.4%,ts=4.5
时间常数减倍调节器后扰动:
间接能量平衡系统Mp=5.2%,ts=9.2
直接能量平衡系统 Mp=6%,ts=5
对象阶次改变调节器后扰动:
间接能量平衡系统Mp=0.2%,ts=11
直接能量平衡系统Mp=0.38%,ts=2
这几种情况直接能量平衡系统可获得较大的超调量,但调整时间较短。
[1]王付生.热工自动与保护[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孙奎明,时海刚.热工自动化[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