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学平
我们走了一条为农服务的康庄大道
——石门县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纪实
文/何学平
4000多人的队伍,10多年支不出工资,付不起医疗费,100%的社有企业严重资不抵债,95%的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处”,银行逼债,退休老人上访,真可谓千孔百疮,人人皆言供销合作社系统无可救药。这就是2000年以前的石门县供销合作社。
2000年开始,该社从体制改革创新入手,对全系统30家企业进行了“两个置换”改革,共置换职工身份3501人,对948名退休老人进行妥善安置,消化银行及其它各种债务4亿元,化解了困扰全系统的历史包袱。体制机制全面创新,服务“三农”效果明显,地位作用提升加强,探索出了一条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
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职能谋职能,有了职能搞服务,这是石门县供销合作社10年来的发展轨迹。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石门县供销合作社没有放弃,没有退缩,选择了体制改革求重生的路子。
一是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一个人病入膏肓,需用猛药治之。供销合作社系统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主渠道丢失,人员和经济包袱越积越重,不大刀阔斧改革,没有出路。面对一个4000多人的系统,推进改革面临的稳定风险是巨大的。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社走了三步棋。首先,统筹规划,坚持一盘棋改革。县供销合作社没有一企一策,而是先试点后整体推进企业改革。对资产状况好的企业坚持按政策标准安置,对存量资产小的企业同样按政策标准安置。安置费用统收统支,合理调剂,避免了有的企业无力筹集改制成本而无法推行改革的情况。二都乡供销合作社筹集改制成本不足50万元,却有近100人需要安置,县社调剂100多万元用于该乡社改革安置。其次,“买断”尽量不失业,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优先下岗职工,让70%以上的企业职工买到门面,不让大部分买断安置职工失业。再次,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后扶工作。全系统4000多人的队伍改革已10个年头,没有出现大规模上访的情况。
二是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注重发展。在推进改革的实践中,县社党组一班人逐步认识到,改革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而要发展必须保留和发挥供销合作社自身的优势。优势在哪里?就在于供销合作社拥有庞大的为农服务网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留供销合作社宝贵的网络资源。因此,该社在深化改革的同时积极谋划改造传统网络新思路,并按现代流通网络服务方式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首先是谋划发展新构架。2003年,当全县商业企业处在关门走人的大潮中时,该社开始超前谋划,提出了建设“310工程”的长远发展思路:即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10家日用工业品连锁超市、10家农资连锁店、10家专业合作社,并提出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着手来实施这个工程。硬件建设就是对存量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规划用3年时间,采取积极出让,招商引资,多渠道融资等方法,对网络设施进行扩建与改造,扩建、改造后的网点达到外观构架基本一致,识别系统完全一致,购物环境宽敞明亮的要求。软件建设就是要求创新经营理念,用连锁业态开拓农村市场,用连锁网络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体制创新,明晰企业产权,充分体现开放办社和联合办社的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外系统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参与到供销合作社的经营网络建设中来。现在看来,该社当时的谋划是完全正确的。
三是保留优质资产夯实发展基础。改革过程中,该社先是处置社有资产5000多万元,解决了改革成本问题。继而从有利于构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角度出发,按行政区域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保留、购置、改造、新建了大量优良资产。先后调剂1000多万元资金,购置了营业面积为15000平方米的广兴大厦,保留了新关生活园和圆角楼超市、太平马头羊专业合作社、易家渡镇翠津商场、壶瓶山宾馆等资产,投资300多万元在皂市镇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新华联超市。这些优良资产为该社改革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组了烟花、农副产品、新合作、日用品、农资配送等8个新公司。目前,该社优良资产市值总额7000万元,且没有负债,为供销合作社系统持续发展和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保障。
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后,原有农村商业网络体系被肢解,农村商品流通不畅成为现实问题。为了降低农村商品流通成本助农增收,该社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新要求,着力打造“新网工程”,把建设新型流通服务网络和发展新型供销队伍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
一是努力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网络。2005年,该社在“310工程”基础上,投资200万元,与民营企业金润和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通过改造和加盟,公司拥用农村网点312家,覆盖了全县70%的自然村。公司采用配送机制,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服务,为稳定农村日用消费品价格和保证商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该社又投资340万元与民营企业广兴公司合作,在县一级城市开设连锁超市5家,其中本县广兴超市营业面积15000平方米,是石门县城功能最全、面积最大、设施最新的商贸中心。这些网络和超市既为县社创造了经济效益,也给供销合作社带来了良好声誉,真正体现出了改革之后供销合作社存在的社会价值。近5年来,该社用于日用消费品网络建设累计投入达3000万元,为农村配送日用消费品累计达8亿元。
二是努力建设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网络。2005年,该社在县城建立了1家营业面积500平方米,仓储面积3000平方米,年销售额8000万元的农资配送中心。通过集中采购、规模进货,配送中心以低价格和高质量的优势,吸引了近200家乡村农资销售店加入到这个农资销售网络。县级配送中心、乡(镇)中心店和村级农家店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挂牌、统一配送、统一服务规范。通过网络每年销售农用物资占全县市场份额的80%以上。全新的流通方式为净化当地农资市场、平抑农资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努力建设烟花爆竹经营网络。
2003年,县社出资并发起筹建了民兴烟花爆竹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公司已经建立乡镇烟花爆竹委批点27家,村级零售点470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精心运作,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烟花爆竹经营业务的连锁配送。公司每年的烟花爆竹配送额1000万元以上,占全县烟花爆竹市场份额的6成。
四是积极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首先是打造农产品流通载体。推进了秀坪三个柑橘产地市场的建设,与全国总社、省供销合作社一道建立了一个5万亩的国家级柑橘标准园示范基地。在东北、西北、华南10多个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建立了销售平台。其次是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该社成立了农产品流通协会,整合了13家农产品运输配载企业,19家柑橘专业合作社,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名农产品经纪人为协会会员,使其成为全县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同时,该社还通过整合媒体网络、产销信息等资源,全方位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
石门县供销合作社从改革创新入手,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做法,得到了上级社和当地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由此该社成为全国总社和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十佳县级社”。该社的体会是: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服务的保障,服务是发展的前提。他们决心坚持念好“发展、服务、创新”六字强社真经,为“三农”服务再创佳绩。
(作者系石门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book=51,eboo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