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敏
(河南省南阳市精神病院工娱疗科,河南南阳 473000)
精神病患者入院前3 d在临床上统称为新入院患者,此期患者精神症状如兴奋、躁动、幼觉、妄想等症状还未得到控制,极易发生意外事件。一旦意外事件发生,给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均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此期意外事件的发生原因、规律,并加以防范,减少意外事件发生,是护理人员的责任。
对我院2007年7月~2009年6月发生的81起较严重意外事件(每件均有医疗缺陷上报资料并有缺陷分析)进行回顾性分析。
我院共入院患者3 007例,发生意外事件81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7%。其中,男49例,女32例。外逃24例,占30%;伤人27例,占32%;自杀自伤11例,占14%;骨折17例,占22%;猝死2例,占2%。其中入院72 h内共发生48例,占意外事件发生总数的60%。在行政班下班之后人员较少时发生56例,占意外事件发生总数的70%。
精神病患者入院前3 d,精神症状尚未得到控制,此期患者极易出现逃跑、伤人、自杀和自伤,突然改变环境,入住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自由受限,情绪波动,加重了不安。家属由于精神科常识的缺乏,交待病情时漏掉了一些很重要的症状信息,而此时患者有的伪装、隐匿,症状不暴露,护理人员不能观察到而未加防范。
护理人员方面,夜间身心疲惫而忽略防范,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懈怠、马虎、交接班不细致,导致意外事件发生。而一些上岗时间短的护理人员,经验不足,精神科知识及社会阅历少,对新入院患者一些重要细节未观察到;加之沟通缺乏技巧,护理措施不得当,常激惹新患者,患者的反常言行,意外先兆未观察到、未重视起来。
科室安排上,在一些重要时段如患者较多时早晚上班人员较少,而此时事情多,发药、晨测血压、留标本、督促患者用餐等护理人员忙不过来,一些患者趁机外逃自杀[1]。医患沟通不到位,新入院患者的冲动史,医师未及时提醒护士,而患者的病情变化,护士也未及时告知医师。
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新入院患者、三防患者及保护患者一定要班班床头重点交接,并有交接记录本,还在护士站贴标示如三防符号[2],以提醒护士注意。医生询问病史要详细,并能引导家属将一些重要的症状讲出来,对有伤人、自杀病史的患者及时提醒护士。护士要主动与医生沟通,了解新患者的一些详细资料,把安全制度放在首位[3]。班班检查病区内及患者自身有无安全隐患,不漏掉一些细微之处。新患者入院后安全检查要细致,避免危险品带入病室给患者伤人和自伤制造机会。对患者要态度和蔼,特别是对新入院患者更要举止得当,患者的合理要求要给予满足,不能满足的应耐心解释,不可态度生硬。对新入院的老年患者要及时给予搀扶,厕所及卫生间均要有防滑设备以避免发生骨折。对新入院患者不可滥用约束,必要时,对一些情绪波动大的狂躁患者在实行约束前要尽量给予解释。严格落实分级制度,重点患者和恢复期患者一定分开管理,避免患者之间的伤害。掌握患者逃跑、自杀的规律,尤其夜间、凌晨、午睡、饭前、交接班及节假日人工作人员少的时候要勤巡视,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做到无规律巡视,不要让患者钻孔子[4]。要善于观察患者的异常行为,预见可能发生的事情,如坐立不安,是否有自杀和逃跑企图,常在门口徘徊是否有逃跑可能,情绪激动,语调增高甚至有谩骂性语言,是否有暴力行为发生。新上岗人员要尽快学习精神科、伦理心理学及一些社会学知识,掌握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及躯体障碍伴发精神障碍等不同的特点及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技巧[6]。护士要有“慎独精神”,在有无人知的时候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各种制度,不给意外事件的发生留空隙。患者的一些治疗和护理尽量在白天做完,一些冲动伤人的患者在上班人员较多时就保护起来,让夜班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巡视和观察患者,与患者交流谈心,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管理者要对新上岗人员加以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精神科知识,组织一些有经验的护理人员讲述经验和教训的亲身经历。每一次意外事件发生后护理部要求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讨论分析原因[5],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关心护士,合理配置病房护理人员,适当调整夜间护理人员数量,每年给倒班护士一定的休假时间,让护士身心得到休整,以利于更好的工作。
预防意外事件,特别是新入院患者的意外事件,要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者和医生均应尽到应尽的责任,才可能减少和避免发生。
[1]谢仲英,梁艳,覃志云,等.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07,7(2):69.
[2]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5(40):376.
[3]郭荣珍,陈幼仙,李以菊,等.住院老年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调查与预防[J].上海护理,2004,4(2):25-26.
[4]李国红,邱焕玲.住院精神病人自然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54-55.
[5]张闽辉,周军.精神病他意外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7,13(6):132.
[6]赵晓梅,袁海兰.慎独对护理工作的意义[J].中国护理杂志,200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