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蓉,吴 桐,刘 艳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为了加强手术室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保证医疗安全,有效降低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手术室医务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手术安全[1]。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进入手术室的人员过多,衣着不规范,患有感染性疾病。实习进修人员未经岗前培训,在手术间内来回走动,观看手术时距离无菌区域过近。参加手术人员无菌观念淡薄,洗手程序不规范、时间不充足、擦手巾灭菌后管理不妥,手术过程中被锐器刺伤皮肤黏膜,可导致二次感染[2]。
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灭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若器械使用后清洁处理不彻底、灭菌不严,尤其是染有传染病患者血液的物品,当再次使用时,极易造成医院感染。消毒包大小不规范,包消毒包的布层数过多、消毒包内准备灭菌的容器盖未打开,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高压蒸汽灭菌的效果。各种无菌包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未检查消毒日期和时间,过期使用,误用未消毒的器械物品。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进行检查,包装破损。
手术间内的物体表面未定期用消毒液擦拭,进入手术间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手术间接台手术过于频繁,术后处理房间及物品不及时,地面和空气消毒不彻底,造成空气洁净度降低[3]。
对手术医师和进修实习人员加强监督,主动指导进修实习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对手术室各级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特别是学生和新工作的人员,须经严格的岗前教育和培训才能上岗,并作为重点指导和监督的对象,每周业务学习2次,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讲解完大家进行讨论。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应严格执行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常规,违反无菌技术行为应立即纠正。医生在进入手术室后,到指定手术间,尽量减少走动,避免灰尘飞扬。严重呼吸道感染者,一律禁止入手术室,必要时戴双层口罩,方可入内。感染手术一律谢绝参观,并设2名巡回护士完成手术间的内外供应工作。注意参观人员不可直接接触手术者或手术台,以防污染。施行感染手术人员,术后应从污物通道离开限制区,不准到其他手术间走动或参观。
应专柜存放,专人管理,离地面30 cm,柜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室内空气含菌量≤200 cFu/m3,温度与湿度要适中,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在使用前应仔细查看消毒日期和时间,过期不准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前查看一次性灭菌物品;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名、产品商标、无菌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包装密封性好才可使用,如遇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潮湿、破裂、字迹模糊不清者均不可使用。保持手术切口、无菌器械台敷料干燥,手术时间过长(>6 h)或手术中有可能污染时,应注意保护切口及手术区,手术切口周围要加盖无菌巾。应严格区分无菌手术间及感染手术间,以降低无菌手术感染率。手术后未开启包装的无菌物品应重新消毒后,给下一台手术使用,不再收回贮存间,避免污染贮物箱。各种无菌包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专人负责定期灭菌或更换。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2%的戊二醛使用效期不得超过2周;无菌包有效期不得超过7 d;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各种消毒液的浓度、配制及使用方法,并可根据其效能定期检测。
手术间应分感染手术间、洁净手术间和污染手术间,洁净手术应放在污染手术前做。感染手术必须在指定的感染手术间做,同时必须按感染手术常规处理房间及一切物品。术后手术间地面和空气必须严密消毒,必须坚持每日2次湿式清扫手术间,保持术间湿度。每日晨巡回护士用湿抹布(在消毒液中浸泡过)擦房间各表面,手术结束用1∶200“84”消毒液拖地面,处理吸引器等。每日晚紫外线照射2 h,周末大扫除,甲醛薰蒸1次。每日各房间挂牌,即直接责任人,夜班护士每晚对各房间审评1次,实行打分制。用紫外线杀菌灯消毒时,应有消毒时间、操作人员签名等项目登记和紫外线强度监测登记[4]。
我院手术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有具体的消毒隔离办法与措施,建立登记制度。院感染办公室随机抽样,科室每月定期对手术间和无菌物品贮存间空气、物体表面、术前刷手、医护人员的手、无菌物品(高压物品、环氧乙烷物品、熏蒸物品、一次性物品、浸泡物品)、消毒液进行1次细菌培养,结果均在合格以内。降低手术室感染风险,加大了手术安全系数。
[1]董荣霞.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6,6(6):527.
[2]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28-530.
[3]Barbara JF,Beloris EK,Setven MB,et al.Frequerc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 training[J].AM J Mec,2007,90:145.
[4]Elise MB,Lan TW,Graig WS,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 Bor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Ch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00,13(3):38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