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伟,吴淑敏,于福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26)
神经内科患者常最先、也最多发生便秘,经处理或饮食不当时,而发生严重腹泻,大便失禁的发生率相对较少一些。现将神经内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及护理报道如下:
1.1.1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引起反射弧中的神经功能紊乱,不能引起正常的排便反射而形成。
1.1.2 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是神经内科患者的显著特点,由于长期卧床,不但改变患者原来的排便习惯、排便姿势和因姿势造成的排便动力不足,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肛裂疼痛拒解而使之在肠内积聚变硬。
1.1.3 饮食因素 饮食习惯的改变和饮食中水分或粗纤维摄入量不足,或进食过少,粪便总量不够而使肠腔内部分段空虚,而使粪便在肠内向下推进的时间相对延长。
1.2.1 饮食因素 进食过冷、过油腻、不洁净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1.2.2 药物因素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以及便秘后泻剂使用不当、喂食前不洗手等造成。
1.2.3 大便失禁的主要原因 是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作用失常,造成肛门括约肌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而致。
便秘是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3]而便秘时,不能顺利排出污浊而蓄积在肠道内的粪便,分解出大量的胺,再经吸收入血,更加重了神经内科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严重影响大脑功能的恢复。严重腹泻不但造成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休克、急性肾衰、脑水肿及心脏的毒性作用等,而且与大便失禁一样,对肛周局部皮肤形成非常强烈的恶性刺激,从而引发压疮的形成。上述任何原因,都是神经内科患者潜在或已经存在的问题,三种大便排泄异常,可先后或交替发生。患者苦不堪言。能及时且早期预防是最理想的。
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和卫生健康教育。
3.1.1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摄入充足水分能达到软化粪便的目的[1],故有较好的预防便秘的效果。除禁食患者外,每天至少保证水的摄取量达2000 ml,以润滑肠道,有利于排便。
3.1.2 摄取足量的食物纤维 食物纤维在肠内易推动残渣、刺激肠蠕动,利于激发便意。维持成人正常排便的食物纤维摄取量为每日20 g。另外摄入香蕉、植物纤维饮料、水果、蔬菜或笋类、麦片、麸皮等多纤维食物均有促进排便的作用。饮食以清淡为宜,多给患者进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如鼻饲的患者,每日给予200~400 ml的新鲜果汁。适当增加花生油、豆油、香油等油脂的摄入。食饵法如以黑芝麻、杏子仁、胡桃肉等研末冲蜜糖服。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的患者,应根据病情尽早安置胃管给予鼻饲[2]。
3.1.3 卧床患者腹部按摩 可顺着结肠的解剖方位,自右下腹向上经上腹部至左下腹方向环形轻柔地做腹部按摩,每天2~3次。定时翻身,增加床上活动量,这样人为地增加了肠蠕动机会,减少粪便在肠内的运行时间。
3.1.4 伴有脑水肿的患者使用甘油 使用甘油,加等量盐水,每日1次口服,能润滑和刺激肠壁,收效也很好。
3.1.5 干燥性便秘处理 患者院前大便正常,入院后开始前几天,出现的便秘属单纯的干燥性便秘,可在临睡前口服液体石蜡油15 ml,能润滑和软化大便,易于排出。有便意感15 min后,仍无大便解出,可能是大便头段干结而致,可在肛门内塞入开塞露、肥皂碎块,简便可行。发现患者有便秘迹象时,还可给予轻泻剂,如番泻叶少量泡足量开水,多次少量服用。便秘超过3 d,并且已经经润肠缓泻措施处理后仍不见效,可考虑行清洁灌肠或戴上手套,用手指在肛门内掏出干硬的粪块。
3.1.6 隐蔽的排便环境 为患者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解便姿势。
3.2.1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喂食前严格坚持手卫生,防止院内感染造成腹泻。
3.2.2 充足的水分摄入 腹泻发生后,应同样保证摄入充足的水分。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同大便失禁一样,及时治疗和处理原发病,认真做好肛门局部皮肤的护理。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护理工作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大便的排泄异常能否合理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可信度和对护士的满意度,而且关系到医院在群众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决定着患者疾病转归的发展方向。
护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护理的对象是整体的人,以护理程度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为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强调加强排便生理教育,以恢复正常排便习惯和排便生理[4]。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医学、护理等专业知识、边缘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而且还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1]计惠民,徐归燕,吉毅.对便秘患者的护理援助[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3):101.
[2]吴运莲,周虹.中风患者预防便秘的护理[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4):375.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16.
[4]柯美云,罗金燕,徐国铭.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1):684.
[5]王文生,邢艳会.老年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