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中
增强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力的软件途径
何建中
10.3969/j.issn.1671-489X.2010.28.005
新课程教学对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要求很高。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中学来说,如何增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力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除多方筹资进一步改善学校信息化、实验室条件,建设实习室、实训室、活动室等硬件设施外,学校还应在内部软件建设上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积极增强自身的新课改实施力。
成立新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讨论制订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确立课改骨干,明确阶段任务,通过建立健全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努力实践新课改的热情,增强新课改的针对性、计划性和实效性。
从学习、探索、模仿、实践、提高的角度出发,提出“善于学理论、善于看录像、善于仿名师、善于思得失、善于评异同、善于写体会、善于述经验和改备课方式、改授课方式、改学习方式、改作业方式、改评价方式、改师生交流方式”为内容的课改思路,使新课程改革落实到可操作的技术层面。
建立和完善学校层面的领导听课督促、定期检查评比、随时抽听讲评、严格考核记载和教研组层面的集体研讨备课、群体听课评课、教师说课反思等新课改管理制度,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依据学科特点,将学校各级领导、课改骨干分组搭配,蹲点包挂相关教研组和年级组,了解课改情况,把握课改进度,并在实施过程中提出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情趣、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课改指导性意见,尽力创设实践新课改的浓郁氛围。
分阶段组织召开学科教师、教研组长、全体教师等多层面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加强交流探讨,全面推广应用,确保课改工作在前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前进。
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相关培训,聆听专家讲座,交流心得体会,促使教师内化吸收新课改理念,为实践新课改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派出教师参加探究式教学听课、新课程教学示范观摩等活动,借鉴先进经验,开阔课改视野。
征订多种多科新课程改革系列指导丛书及光盘,开通校园宽带网,接收远程教育节目,装建电子图书馆,不断扩充新课程教学资源,为教师实施新课改搭建良好的学习、工作平台。
讨论制定《校本培训规划》《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在新课程实施方面不断组织开展岗位练兵竞赛、课题带动辐射、集体充电提高、师徒结对相长、个人自修发展、校际交流切磋、信息技术学习等校本培训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新课改发展水平。
成立年级学科备课组,选派课改骨干担任备课组组长,实施集体备课,优化课改操作。
要求教师在教学上相互听评研讨,促成教师取长补短的课改研究习惯,鼓励教师精选课堂教学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集中展示评比,尽力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和独立备课的能力。
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确立相关课题并组织人员开展专题性课改研究,为推动课改质量的提高增添后劲。
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写一段小结,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记录亮点,找出不足,改进方法,积累经验,促使教师在反思和反复中不断提高课改操作技能。
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做人等方面的进步状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学生不断发展;为教师建立“成长记录卡”,记录教师师德表现、情感体验、工作业绩、受奖情况、工作得失等方面的内容,并分阶段组织教师交流、评析、总结,促使教师不断提高。
讨论制定《班主任工作量化考评办法》《课堂岗位量化标准》《学生作业批阅量标准》,设置《班级日常管理量化表》,开设班级“光荣角”,对师生的动态发展进行打分考核,鼓励优点,促进发展。
建立学生、教师、家长、村组、学校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积极吸引家长、社会、学生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评价,并注重开展师师互评、生生互评、师生自评等活动,将评价变成多元化的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在相互沟通中获得理解和改善,形成积极、友好、和谐、平等和民主的教与学关系,促进师生改进自我,获得最好发展。
甘肃省古浪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