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杰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
脑血管疾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脑血管疾病的存活率及康复率已大大提高。因此恢复期的护理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收集我院2007年2~10月间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8岁,平均57岁。其中,脑出血患者15例,脑血栓形成患者6例,脑栓塞11例。
1.2.1 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坚持不懈的努力,并指导家属在精神、生活上给予安慰和照顾,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避免过分依赖心理,增强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2]。
1.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恢复期患者虽然病情多已平稳。但是这类患者多年老体弱,并发症、后遗症多,病情可随时有变化。因此要求护士要按时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了解患者的二便、饮食及睡眠,并做好记录。
1.2.3 并发症的护理 ①应激性溃疡的护理:本组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5例,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可口服或鼻饲云南白药,或给予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止血,静点甲氰咪呱或奥美拉唑,密切观察患者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②感染的护理:本组患者发生肺炎6例,泌尿系感染1例。患者长期卧床,易致肺部感染、必须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监测生命体征及血象变化,必要时可给予雾化吸入、多饮水,必要时吸痰。留置导尿的患者应用生理盐水500 ml,加庆大16万U。膀胱冲洗,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冲淡尿液。必要时应用抗生素,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3]。③压疮的护理:本组恢复期患者发生压疮1例,经护理后痊愈。给予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的动作,骨隆突处垫气圈或用气垫床,保持床铺平整、清洁,无渣屑。
1.2.4 饮食护理 脑血管患者大多以老年人多见,老年人消化能力较弱、胃肠蠕动较慢、易致便秘,若用力排便,易引起脑血管病复发,因此脑血管病患者应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蛋白质、维生素,不宜饮酒,禁止酗酒。
1.2.5 功能锻炼、语言康复 根据医学上的分析判断瘫痪的程度,采取相应的锻炼方法,有主动和被动锻炼两种:对0级和Ⅰ级瘫痪的患者以被动锻炼为主,主动锻炼为辅,首先要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置,特别是脚在此时往往呈下垂状态,可用足垫或枕头支持脚掌,保持脚与床面垂直,否则会影响今后的行走、其次预防肢体畸形、挛缩,即按摩患肢和帮助患者活动各个关节,将屈曲的手指扳直。每天2~3遍,每遍5~15次,患者呈半坐状态、背后可垫以棉被或靠背架,以锻炼躯干的肌肉。当肌力恢复到Ⅱ级和Ⅲ级时,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各占一半,肢体的关节以伸屈为主。因老年人骨质松脆,容易骨折,因此需有旁人守护。可进行握拳、勾脚(足背屈),每日2~3遍,每遍5~15次,可扶持床上坐起每日2~3次。肌力恢复到Ⅳ级时,患者可离床活动。先在别人的帮助和保护下靠床或扶助支撑站立,原地踏步,每日2~3遍,每遍5~15次,然后开始扶持床架或桌子向侧方行走,逐步过渡到扶手行走,直到完成独立行走。手的功能恢复难度较大,应以解决吃饭,系带,扣解纽扣为主要目标进行锻炼[4]。能行走、吃饭穿衣,患者的生活就能基本自理了,但要注意不要过劳,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注意安全,开始站立及步行时,一定要有人在旁边监护。
为了提高患者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力,应对患者加强脑功能及语言的训练,从发单音节(a、o)、单字、单词、认识人、物品名称开始、做到反复读、反复认、配合使用录音机,复读机、图片卡、经常与患者进行简单的对话,促使患者多练多说、并鼓励他回答问题、说连贯话,同时对患者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增强信心。
脑血管病患者恢复期间得到上述的护理和配合,通过临床实践,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从生活、心理、医疗、康复等方面给予正确指导和精神照料,帮患者减轻因疾病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使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脑血管病患者的恢复期护理对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恢复期处理恰当,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恢复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1]申颖.老年脑血管病33例康复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1):48.
[2]王玉梅.脑血管病的预防及恢复期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8):30.
[3]徐冬妹.脑血管意外患者家庭康复的护理指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7(7):40.
[4]李丽芳.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09,28(13):114.
[5]蔡宏基,吴光辉,林辉,等.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37-138.
[6]李金枝,牛艳华,柳鲁萍.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