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桂芝
(辽阳市文圣区普化小学,辽宁 辽阳 111000)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提供探究摸索的时间和空间,多给机会让他们去选择,多给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挖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潜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己发现、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灵动选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指令运作方法,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是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自主意识的重要方面。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
(1)允许“理解”的选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文语言的模糊性和学生理解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只要不违本意,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麻雀》一课,对于课文中颂扬的母爱情感,有的学生提出质疑“你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母麻雀呢?”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文章颂扬的是亲情的可贵。作为教师,应该珍视学生中这种不同的声音,尊重他们具有独立性的思考,不能加以否定。
(2)尊重“情感”的选择。目前,小语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体现了对学生情感选择的尊重。如: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等;习作中也重视学生情感选择的独特性,很多命题都是学生选择自己想写的事物。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情感选择的地方也数不胜数。如学习《将相和》,设计让学生谈谈文中人物蔺相如、廉颇、赵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尊重学生情感的差异。
(3)鼓励“伙伴”的选择。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如:选择一起读课文的伙伴“我想请××和我一起读第一段”,“我想请××读下一个自然段”;选择帮助自己学习的伙伴,选择讨论相同题目的伙伴……看似简单的做法,却是学习主观能动的充分体现。
2.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研读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阅读的集中体现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乐于争辩,善于发现教师或同学的不足和错误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独立学习的情境,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教学《鸟的天堂》,读过课题后,有的学生问:“鸟的天堂”在哪?有的学生问: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大不大?有的学生问:那里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那里的鸟多吗?有多少只呢?为什么课文中“鸟的天堂”有的加引号,而有的没有加引号?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与教学目标有关,有的没有关系,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主研读,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目标。
3.多维发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自主学习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善于转换新角度,从熟视无堵的语言现象中发现问题,发表创见,闪烁出创造智慧。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十分重视养成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于超越教学现实。教学《小木偶的故事》鼓励学生续写知错就改的小木偶后来的故事;教学《桥》,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人来祭奠这位老汉,他们会说些什么?其次,在应答或复述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设法变换叙述方式,如用第三人称讲讲《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再次,分析句子时可以进行多向比较,如教学《桥》,引导学生比较哪个句子写的恰当“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沙哑地喊话:‘老乡们,桥太窄了,请你们自觉站成一排,不要挤,这个时候,党员要起到带头作用,要站到队伍的后面去。’”学生通过比较知道情况危急,容不得老汉说那么多话,因而书中的句子用的恰当,进而懂得习作时不能一味追求字数的多少,要视具体的环境而定。鼓励造句追求别出心裁,敢于对教材、对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讨论时大胆说出独立见解;阅读时能对人物进行比较评论,乐于自行设计练习题等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有效手段。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1.主动尝试体验,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在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预习时收集相关资料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课前让学生从报刊、网络上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资料,使学生对詹天佑接受任务的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就会在学习新课之前,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尝试体验的快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而且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2.梳理归纳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怎样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形成能力呢?比如:怎样归纳段意。教者可以在理解文章时,逐步教给学生归纳段意的方法,如抓重点句的方法、分清主次的方法,合并层意的方法等等。如《雷雨》一课,作者按时间顺序描述了夏季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理解了这一顺序,就能很好地再现生活中的雷雨场景,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文章描写的顺序,再根据这三个小标题归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内容,于是学生很快抓住描写的脉络层次,回忆起他们曾经历过的雷雨,学生们从文字中走出来,将文字还原成生活中的场景,往日雨前乌云密布,雨中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雨后一切清新而又美好的景象浮现眼前,使学生们深切感受到这场雷雨就如同刚刚下过一样,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阅读观。学生在逐步掌握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3.鼓励自品自悟,提高阅读技巧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阅读技巧是关键,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略读(面式读法)。略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学生读完一篇文章以后,能确定作者在文中表露出的态度和倾向性,并能对文章的主要观点作简要的分析和评论。如阅读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之初,即安排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各有体会……至此学生们已经大致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抓住契机,立刻点拨,带领学生从浅入深,完成略读的品悟学习过程。
(2)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有关的某一点或某几点的阅读方法。即利用句子中词组意群作为加工单位,训练阅读能力,完整地理解意群所表达的意思,进而理解句意。
(3)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仔细、逐字地阅读,甚至进行分析语言特点等,以掌握语篇的全部内容。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句话,为什么不写“人们来了”,而是要强调“早晨”“敲起象脚鼓”“四面八方”“赶”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后,学生赫然发现,“早晨”强调了时间之早,“敲起象脚鼓”强调气氛隆重热烈,“四面八方”强调周围各地人多,“赶”看出人们兴奋的心情。这样学生读懂了,原来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人们渴望看到总理的急切心情和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而从这一句话,扩展开来,我们会发现,其实整篇文章正是想表达人们看到总理的幸福感和对敬爱的周总理的爱戴。可见,指导学生细读,能品味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归根到底得学生自己学,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都是无法由教师直接教会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换句话说,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会而已。教师只有在思想上确认、在行动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才会形成,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