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 王佳冰
心脏介入治疗是通过外周血管穿刺途径将特制导管送至心脏相应的病灶部位直接治疗心脏疾患。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先心病、风心病及各种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成为当前心脏病诊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因此,心内科护士不但要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理论,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术才能安全和有效地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的护理。
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反复的情绪应激和心理变化密切关系到术后的护理效果,所以心脏介入治疗后应用心理护理是促进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术前应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过程和效果,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情绪,使其能与护士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给予鼓励和关心,以防拖延手术延误病情。术后也应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尤其对于急性心梗植入支架后的患者,应多巡视和开导,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家属讲解术后的护理措施,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3.1 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 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由于外周大动脉受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交感神经和(或)激活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导致心率减慢和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它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急性并发症,多发生于动脉鞘管留置或拔管时,由于疼痛或恐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致心跳减慢,皮肤血管扩张,胃肠蠕动松弛,膀胱内括约肌紧张。常见原因及对策:①紧张与恐惧心理。对手术的紧张与恐惧是导致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前应做心理疏导,解除患者对介入术的紧张情绪。②血容量不足。在心脏介入术前常规禁食、禁水,术中又有一定的液体丢失,如术中利尿剂用量较大,补充液体又不够,术后则很容易发生低血压,补足血容量,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神志改变,一旦发生心率减慢,血压急骤下降,面色苍白,立即快速补液,以增加血容量,并遵医嘱静注阿托品。③疼痛刺激。在动脉鞘管拔出的过程中一定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及时处理,术后常规快速补液对于预防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起着重要作用。
3.2 穿刺点出血或局部血肿 心脏介入术后的患者一定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出血,如发现有皮下血肿应及时通知医生。经常巡视病人,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观察病人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四肢末梢的温度、颜色的改变和病人意识的变化,预防和及时发现脑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一定告知患者患侧肢体制动6~8 h,以防穿刺处出血。
3.3 尿潴留 应鼓励介入术后的患者及早排尿,避免憋尿,因尿潴留可加重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血压下降。排尿时应将便器从穿刺处对侧肢体送入,以免造成穿刺侧肢体移动过度。如患者排尿困难,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采用诱导排尿的方法,如按摩和听流水声,临床观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对于预防尿潴留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1次放尿不超过1 000 mL,以免发生血压下降和血尿。
4.1 肝素的应用 介入术前和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严格遵医嘱,计时计量应用,对于动脉鞘管未拔和皮下血肿的患者要禁止皮下注射肝素,以防发生出血。皮下注射速碧林、克赛等抗凝针时告知患者其作用,有可能出现皮下血肿和淤血,为了预防淤血需在注射完毕时轻轻按压3 min。
4.2 静脉用药 实行介入术治疗患者的静脉留置针宜留在左臂,以便于医生操作。对于带有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应观察有无静脉炎的发生。多巴胺作为血管活性药物,是抗休克的常用药。静脉滴注时易发生外渗,输液时要严格掌握滴速和观察穿刺局部皮肤的情况,一旦发生外渗,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外渗者48 h内局部制动和抬高患肢,并根据局部受损情况配合理疗。可达龙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应用于房颤的治疗,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因此在静脉滴注时也应严密观察穿刺处皮肤,加强巡视以便及早干预。
4.3 口服药 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需持续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易发生出血并发症。告知患者注意有血尿、血便、牙龈出血和鼻出血等情况的发生,如有出血应及时告诉医生。
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病情进行详细的观察,诊断的确立正是以充分掌握病情为基础,护士与病人接触多,时间长,对病情的观察有连续性,因此能够为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有时观察到的某个问题,会对确定诊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护士应该把病情观察看成一项比打针发药更重要的基本功,所谓的巡视病人不单是简单的到过病房,而是要求自己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病人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主动护理工作的意识要强,分秒必争挽救病人的生命。
术前、术后及恢复期的健康宣教尤为重要。鼓励恢复期的病人下床活动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排便规律,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