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中国 60年电影,不同时期,不同的一些作品、电影人、电影规则和方法,受到了天壤之别的待遇,或者批判或者追捧。针对电影爆发的极端化、一窝蜂、情绪化的社会态度,此起彼伏。复杂问题简单化,多变人生概念化,具体事务抽象化,以偏概全、动辄得咎的斗争和冲突,伴随着我们从农业文明向工业社会迈进的艰难步履。即使是如此,我们依然不能无视新中国前后两个 30年电影多样性和文化并存主义的轨迹。
人员的多样性,创作了电影审美情趣、技术细节、主观选择的多样性,营造了电影生存环境、话语规则、褒贬标准的诡异性,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思想、精神传承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例如:编剧于敏、导演王滨、摄影包杰、主演王家乙等等创作的新中国电影开山之作《桥》,编剧陈明、导演吕班、摄影杜榆、主演郭振清等等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六号门》,编剧岳野、导演成荫、摄影王春泉、主演鲁非等等摄制的《荣誉属于谁》。这些影片塑造工人形象,反映工厂的工作和斗争,惊动了各级领导的介入、表扬;后者先扬后抑,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被领导机关明令“停映”的作品,周扬1951年 4月 17日在电影局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记录稿称,“《荣誉属于谁》对于中国革命的力量与中国人民的传统,作了错误的描写,在根本上错了,所以无法修改”;1967年 10月 11日出版的第30期《铁道红旗》载文说,毛泽东指出该片“歪曲中国革命历史,丑化党的干部”,另一位中央领导说:“将荣誉归于一个采用苏联调车法的干部,这是政治上的错误。”
时间的多样性,往往意味着政治文化、创作主张、技术支持环境的多样性,新中国 60年尤其是如此——前 30年 (1949-1979)包含着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及其结束,后 30年意味着改革开放新时期和 20世纪 90年代以后的市场经济与全球化时期。不同的时间段内,政治理想、电影体制、文化趣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同的时间段内,也产生了创作主体差异导致的作品多样性和文化并存主义景象。可惜,后天的人们常常一言以蔽之,掩盖了它丰富多彩的实质。
60年生产故事片四千多部,美术片、科教片、新闻纪录片等品种若干。电影院线布及城乡,宣传、教育大众。电影管理、电影工业、电影服务、电影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源系统得到了长足进步。
电影,是文化产品。电影人,是文化人的一部分。文化工作者,沿袭传统附丽于社会主流,积极寻找甚至创造证据证明其所处社会、政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或者小骂大帮忙,是历代知识分子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的事业,许多的学问、道理、著述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前 30年的电影,一方面受到偶像崇拜、神性至上思维的鼓励,塑造了形形色色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革命者形象;另一方面,受到前苏联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创作理念的影响,1959年国庆 10周年献礼活动中达到一个高峰,政治的强势,鲜明地、多姿多彩地刻印在作品的题材与叙事等诸多方面,电影自觉不自觉地为新中国、新政权合法化与合理化证明,留下了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作品。
1948年前后,中国有两个电影生产基地,一个是上海,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几家电影制片厂,资本家开办的十几家私营电影制片厂,主要拍摄故事片;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主要拍摄新闻纪录片。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废除剥削制度,工人农民当家作主,开始了社会主义一元化政治主导时代,同时也是权力本位的时代——话语权与职权大小成正比,权势决定是非判断标准,管理层高高在上凌驾于电影。1949年 4月,中央电影局成立,归中宣部领导;10月 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电影局改由文化部领导。另外,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建立,加强党对电影思想、政策的指导,是由宣传、文艺、统战、工会、教育、新闻等等各界高层领导和知名人士 32人组成,江青担任中宣部电影处处长,要求创作具有“史诗性”的重大题材作品,一年“枪毙”四十多部剧本。老舍的剧本《人同此心》,电影局领导、艺术委员会一致肯定准备拍摄,也因为江青一句话就搁置了。
电影所有权、电影体制上,完成了旧政权电影厂的接收、私营电影到国营电影的改制,政府直接领导生产,新中国经历了向苏联学习和与苏联决裂后的自力更生,电影事业一元化领导。“审查方式和标准是多变的、随意的和多头的,这样一种‘人治’而非‘法治’的审查形式同有法可依的审查相比常常要来得更为严厉”(见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40页 )。
1949-1952年 ,《中华儿女 》、《白毛女 》、《钢铁战士》、《新儿女英雄传》、《我这一辈子》等等,先后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在苏联、英国、朝鲜、印尼等国获得赞誉。电影 1896年传入中国,到 1949年由英美电影主宰的局面根本改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全国消除“亲美、崇美、恐美”运动,美国电影被彻底清除出中国市场。1950年,全国上映 90部电影,电影市场上主要是苏联电影和中国电影,国产片 36部 (其中 8部纪录片),苏联 52部,捷克 1部,朝鲜 1部。直到 1994年 11月中旬,由中影集团公司进口,第一部与外商采用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美国华纳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上海、天津、北京、郑州、重庆、广州 6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首轮放映,观众人次 139万,以 2 500万人民币的收入创造了进口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迎接美国电影的重新到来。前提是1994年为改变电影市场的持续萧条,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 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
第三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几乎都是解放以后登上影坛,出手不凡、硕果累累,以光影流动的视听艺术在大时代中书写着自己的政治修辞、艺术才情和生存智慧。凌子风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地拍摄了《中华女儿》、《光荣人家》、《陕北牧歌》、《金银滩》、《春风吹到诺敏河》、《母亲》、《深山里的菊花 》、《红旗谱 》、《春雷 》、《草原雄鹰 》、《杨乃武与小白菜》。水华与王滨共同执导《白毛女》,使西方观众得以知道中国存在着电影艺术 (见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113页)。水华导演《土地》、《烈火中永生》、《林家铺子》、《革命的家庭》,与马秉煜合作《蓝色的花》,以他革命才子的柔情、严谨工整的结构、朴素细腻的勾勒、深沉诗意的描绘,呈现出那个时期罕见的社会与人性、柔情与坚定、成熟且诗意浑然天成的个人风格。崔嵬导演《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天山的红花》、《平原作战》、《红雨》,以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塑造了性格鲜明、侠骨柔情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渺小的个人融入集体而获得成长壮大的多彩故事。谢晋导演《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 》、《大李、老李和小李 》、《海港 》、《春苗 》、《磐石湾》、《青春》,以专业的精进、思想的敏锐、才华的全面均衡、紧跟时代,成为新中国 60年电影不倒翁,几乎以自然生命的短长伴随民族电影起起伏伏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并且留下独树一帜的代表作。
国产电影纷纷描写工农兵,塑造劳动人民、共产党及其干部的英雄形象,反映社会人生、隐蔽战线、儿童情趣、戏曲经典、历史事件、民族风情、农村生活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塑造典型、歌颂奇迹、书写革命历史的《赵一曼》、《刘胡兰》、《吕梁英雄》、《南征北战》、《董存瑞 》、《渡江侦察记 》、《平原游击队 》、《上甘岭 》、《柳堡的故事 》、《铁道游击队 》、《青春之歌 》、《聂耳 》、《风暴 》、《英雄儿女》等等,有描写小人物普通人生活、命运、喜怒哀乐、反映社会变迁影响的《龙须沟》、《女篮五号》、《林家铺子》等等,有反特片《无形的战线 》、《人民的巨掌 》、《神秘的旅伴 》、《羊城暗哨》、《永不消失的电波》、《英雄虎胆》表现革命地下工作者在秘密隐蔽状态下的对敌斗争,有童趣的、真挚的、富有韵味的儿童片《三毛流浪记》、《鸡毛信 》、《祖国的花朵 》、《小兵张嘎 》等等 ,有水墨卡通片、中国动画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与《哪吒闹海》,有轰动海内外的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天仙配 》、《十五贯 》、《刘巧儿 》、《杨门女将》,有名著改编的《家 》、《祝福 》,历史片《李时珍》、《林则徐》,少数民族风情片《哈森与加米拉 》、《草原上的人们 》、《芦笙恋歌 》、《阿诗玛》、《五朵金花 》、《冰山上的来客 》,农村片《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等,以及喜剧片《今天我休息》、音乐歌舞史诗《东方红》、8部样板戏等。
前 30年跌宕起伏,既有上述的辉煌成就,也有人为的低谷和危机。1951年只投产 1部电影,1957年反右扩大化,拔白旗、大跃进,政治运动彷佛梅雨季节的阴雨缠绵裹挟着进退维谷的电影人。二元判断逻辑甚嚣尘上,整个社会高度紧张,斗争频仍、运动不断。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思想改造等等。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先后发生戏剧性逆转。1950年,全国基本编剧 15人,基本导演 21人。1950-1951年间,就有 3部电影受到高层领导冲击:《内蒙春光》被要求修改,《荣誉属于谁》被停映,《武训传》1951年 5月在全国公开严厉批判。非黑即白,不是朋友就是敌人,非好即坏的思维模式指导下,敌情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神经质状态,电影界文艺界的人物、作品、思想文化与审美探寻常常遭致严厉批判,帽子满天飞,上纲上线。电影产量迅速下降,政策又调整宽舒一些,电影产量又上升,阴晴不定。
清规戒律发达的地方,往往是危机重重,这是一种平衡。一致性,往往意味着强加于人,意味着越界和替代,意味着剥削,自然导致无穷无尽的斗争;高度一致性的需求,导致文化艺术千篇一律,万马齐喑。规则大于现实,完美、极左成为锐利的武器,损人不利己;有限的信息过度重复,即使是完全正确,也会单调、沉闷、僵化得让人发疯。文革时期的《红雨 》、《春苗 》、《决裂 》、《欢腾的小凉河》等等颇具象征意义的作品,以它们当年的轰动效果、走红程度,后人研究电影史需要理性的分析、客观的考量,而不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故意视而不见。
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叙述、不一样的形象、不同文化与生活之间的足够尊重与接纳,寻找边界、坚守底线、国际协作,是后 30年急需要做的事情。
前 30年,偶像崇拜、神化个人,是全民族的共同选择,惊心动魄、轰轰烈烈。那是一个追求神性蔑视人性的时期,描写人、刻画人、关注人的电影在这样的环境中曲折发展的确是殊为不易,但是成长的代价是必须付出的。后 30年改革开放的突飞猛进,是在前 30年基础上起飞的:无论是技术、管理、审美、文化还是哲学层面,人们努力摆脱一种理论、一个立场、一条道路的束缚和囚禁,在多样化的时代开展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心灵的更多的自由。
后 30年,拯救了中国电影的文化构成。首先探讨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从语言、本体入手,重新认识电影,寻找崭新的电影方式表达转型期的社会和人生。然后讨论电影与社会的关系,重新确认电影的商品属性以及投资回收、扩大再生产的可持续生存实质;管理层在市场经济时代艰难地放手,不断修改管理条例和观念,让民族电影这个被过度管束的孩子健康成长,让电影人和管理层在彼此合适的距离和安全边界内获得相对自由的呼吸和良性互动。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标志性电影成就,是由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共同完成的,三代同堂、各不相让,人才济济、各有所长。80年代末 90年代初第六代加盟以后,市场经济开锣,新生代年轻人纷纷崛起抢滩登陆。新世纪全球化新媒体咄咄逼人的语境中,遍地开花的影视教育,政策宽松、经济起飞、资金充裕以后,民族电影达到年产 400部,学院派、草根族纷纷攘攘,更是让群星闪烁的影视界济济一堂。电影的政治化、社会化、艺术化、商业化、产业化、娱乐化,在新中国 60年的后 30年里斑驳陆离、和而不同地杂然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时期谢晋及时扛起了清算历史、控诉政治迫害、逼近人性、表达艺术家责任感使命感的大旗 ,《天云山传奇 》、《牧马人 》、《秋瑾 》、《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等等,在启蒙的时代摇旗呐喊、大声疾呼,人民与政党、群众与官员、历史与现实、弱势与强者、权利与责任,一系列 20世纪中国人反复遭遇又伤痕累累的母题,以电影创作的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与剖析。
凌子风导演拍摄《李四光》以后,在《骆驼祥子 》、《边城 》、《春桃 》和《狂 》中连续塑造了一系列的新女性形象,大时代、小人物、大情怀,超越了梦靥一样的政治概念、政治模式的束缚,走向平凡的、普通的、趣味盎然的平民生活,描摹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情态殊异的普通人、真人。人性的深奥复杂海一样难以度量,都在电影叙事曲谱中娓娓道来。他的作品,既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精品中的典范,又是老人家多样化人生和艺术家个性的重要总结。
1979年两部伤痕电影,标志着第四代正式登堂,旗开得胜。一部是上影厂出品,杨延晋、邓一民导演的《苦恼人的笑》,另一部是西影厂出品,滕文骥、吴天明导演的《生活的颤音》。源源不断培养了中国几代电影开拓性人才的西影厂,厚积薄发,一发不可收,成为中国电影现代化、中国电影国际化的西部片大本营,此后《西安事变》、《人生 》、《老井 》、《红高粱 》、《黑炮事件 》、《盗马贼 》、《孩子王》等优秀影片络绎不绝,在各种国际电影节频频获奖。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在国际影坛的频繁折桂,鼓舞了士气,刷新了记录,开启了民族电影的新篇章。张艺谋由电影而歌剧、舞剧、山水实景演出、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导演的十八般武艺全能操练,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张中国名片和象征,在世界文化交流盛事中运筹帷幄,成为中国、世界电影史上少有的文化巨人。同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过度关注、需求,利益追逐导致的媒体网络的围追堵截、恶性炒作,也形成了将近 30年节节升温的张艺谋现象。
第四代的谢铁骊、谢添、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秦志钰、广春兰等等,是第五代的老师,也是和第五代一起开始创作的一代人。第五代的张艺谋、何群、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张军钊、冯小宁、冯小刚、杨亚洲、张元等等,和陈凯歌代表的改变国籍又长期滞留大陆发展的曾经是中国人的一大批演艺人员们,共同建构了中国电影新时代。
《小花》、《庐山恋》、《少林寺》和许多不同时期的非主流影片一样,与同期的电影主流相比,颇似闲花野草,却也风姿独具,颇得人心,长盛不衰。多样化需求,多元化社会,文化并存主义的时代,给予了不同风格、不同志趣者各自的生存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包容。新生代导演姜文、叶大鹰、王小帅、张扬、贾樟柯、王全安等等,时不时刷新着新世纪的电影纪录,与同行们一起,包括张艺谋、李安等等世界级品牌导演的大片一起,共同构成华语电影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洞察了一个漫长的传统,即施加于为展示而编码的女人的男性注视,大多数电影涉及女性的叙事多属于这个传统。一批女导演的崛起,摇撼了男权世界,在男权话语专制的缝隙里传达出另一种声音。张暖忻的《沙鸥》、黄蜀芹执导的《人·鬼·情》,王好为的《瞧这一家子 》、《潜网 》、《哦 ! 香雪 》,陆小雅的《法庭内外》、《红衣少女》,广春兰的新疆民族风情与《良心》和《真心》,彭小莲的《美丽上海》,胡玫的《女儿楼 》、《远离战争年代 》、《都市枪手 》、《芬妮的微笑》和电视剧对于雍正、汉武帝、乔家大院的卓越书写,李少红的《生死劫》、《恋爱中的宝贝》、《红粉 》、《四十不惑 》、《血色清晨 》和电视剧《橘子红了 》、《大明宫词 》、《雷雨 》,马俪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举夺得第 1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我们俩》夺得第 18届东京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中国女性的代际差异、丰饶趣味、人性深度和广度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许鞍华 1979年导演第一部影片《疯劫》,《投奔怒海》获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胡越的故事 》、《倾城之恋 》、《阿金的故事 》、《半生缘 》、《女人四十 》、《千言万语 》、《男人四十》、《玉观音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对普通人物命运的曲折逆转、时代的脉搏律动进行了忠实的个性化的记录。徐静蕾导演《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见证着新一代时尚女性的边界有多远。李玉的《红颜》、《苹果》在威尼斯和国内引发争议,为关注女性的精神出路这个五四运动以来的老话题赋予执着的注意。2009年夏天涌现的三位新人都是美国留学背景,《白银帝国》女导演姚树华曾在美国百老汇执导过逾 30部舞台剧;俞飞鸿曾参演王颖《喜福会》,是《牵手》中的王纯,留学美国后创作了《爱有来生》;金依萌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赴美转行学习导演,写了大量剧本,毕业短片《第 17个人》获“全美大学生电视艾美奖”,导演章子怡制片的女性都市喜剧《非常完美》。
后 30年,不仅仅是人才济济,多代同堂,并行不悖;而且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涉猎宽阔,从流派、风格、方法、立场等等方面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包容。电影叙述的技巧和方法,可以使意义深藏于一个遮掩着的隐秘领域,这个领域最隐秘的部分就是人类的身心;根据从部分到整体、从结果到原因的转喻,读者跟踪着叙述的通道抵达、译解知识的来源和经验。虚构的经历把读者席卷进去,秘密、隐私通过语言符号被刻写或塑造,是永不停息的好奇心——一种基本的认知癖冲动——的对象,满足一种理解的欲望。叙事,是好奇心的漫长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片段;它把好奇心带入了大众日常生活及其隐私领域,一个指意实践的网络。
理论物理学居然可以演化为某种数学公式,物质存在可以被数字化、成为纯数学推理问题。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灾难,还在慢慢演变着、发生着、侵蚀着大家,我们也在受到深刻的影响,甚至作为全球化的一员以自己的方式和能力承担着危机和风险。自 1945年以来美国的权力基础主要有两大支柱:华尔街的金融实力和美国的军事力量;其次,美国的权力基础还有一个隐形的支柱,即好莱坞文化及其宣扬的消费主义,鼓吹美国梦般的生活方式对全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人民大众的精神催眠。
全球化语境下,经历了文化、艺术、技术、产业转型的中国电影,实现市场国际化是经济目标,也是国家形象建设、文化安全、国际政治局势均衡的一部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依然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减少资源耗费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中国电影市场的开拓与国际化延伸是题中之义。中国的电影市场是新兴的市场,有它不成熟、准备不足、边干边学的特点,不要因短期的、局部的上涨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短期的、局部的下跌而沮丧,应对中国文化产业和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保持信心;从长期和基本面来看,中国电影任重道远、前途光明。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在官民互动方式、专业管理策略上,组织制作团队、选择营销方式上,需要对于那些能够抵御市场风险和波动的方法、目标给予必须的尊重,底线清晰,原则不动摇。
中国电影属于世界,公司的盈利,上交的税收、国内外观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是电影业交给市场和社会的答卷。新中国电影 60年来,进行了所有权、管理体制、资本运营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今天社会不断增进的宽容度、人性化、多元化、关注关怀弱势群体,电影叙事模式多样化、文化并存主义越来越得到包容和认可,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受到东西方文化良好熏陶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设计的产品不断创新,大家越来越比拼创意的出奇制胜。
电影成绩不小却占 GDP比重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产业化方面需要科学地研究,追求规范的、理性的、现代化的管理,尤其是在产业国际化的安排上趋于保守甚至缺少必要的经验。西方思维以有效为根基,中国思维以唯美为根本,现代社会需要结合两者创造奇迹。李安、吴宇森、张艺谋等等,都是这样的范例。自从张艺谋获得全球认可以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大大小小电影节上获奖的状况是非常稳健的。但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从产业化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如何使得民族电影进入西方主流院线?如何以电影为文化交流大使广泛传播新中国?依然是不得要领,急需突破。
电影是一个强大的交流场,既可以产生对于生命无止无休的珍视和敬畏,也可能别有用心传播恶意、低俗与仇恨。电影建构影像的同时建构了人的内心真实,人们通过语言、视听思考,电影帮助人也限制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分析。近代神经生物学家针对人类认知系统的筛子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在信息接收、传播、组织过程中经过许多文化筛子,文化会故意漏掉许多信息,只让允许的信息被意识感知到。中国电影人有责任、有义务传播中华文明,打破欧美文化垄断,发出十几亿人不一样的声音。
心灵升华、思维拓展、有坚定的内在肯定和自我认同,才会有持续的力量向外拓展和奋斗,内在的力量是生存发展的根本,会在电影中产生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信念,给予大众鼓舞和力量,促使他们趋近幸福和快乐,趋近诚实、正义、责任感等一系列的美德的坚持。新世纪的中国电影人给予自己、给予观众、给予世界多一些信任和爱,培养信任和爱的能力,世界大同、和谐有道才多了一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