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一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试论性别统计的理念创新
刘中一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从目前性别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统计创新规律的角度看,性别统计理念创新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从基于生命形态的性别统计到社会性别敏感的性别统计;从呈现性的性别统计到解释性的性别统计;从“只见物不见人”的性别统计到关注人的社会属性的性别统计;从只针对单一两性群体的性别统计到关注不同处境两性的性别统计。
性别统计;理念创新;社会性别主流化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性别统计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性别统计资料缺口较大、指标的性别敏感度不高、性别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不仅制约了专家学者对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的准确把握和评价,也影响到决策者与社会公众对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1]
如何紧紧围绕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新难点,将社会性别意识全面纳入统计工作的主流(包括制定收集数据的方案、计划、方法,直至统计结果的全过程),使得性别统计能够快、精、准地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性别与发展的有关态势,实现性别统计创新,已经成为统计部门,乃至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概念的界定是一切研究的基础。目前可见比较权威的关于性别统计的概念界定,是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统计局性别统计课题组共同做出的。在共同起草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性别统计工作制度对策研究报告》中,对性别统计概念的阐述是:“性别统计是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从性别角度,描述、分析、研究、判断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通过对比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权力、作用和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而找出解决男女不平等发展的方法,推动两性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性别统计不仅要求提供妇女和男子之间一般的对比数据,而且还要保证对妇女和男子的社会参与率和贡献率做出正确的测算和评估。”[1]这种界定十分简洁明确地指出性别统计作为统计中的一个新领域,它包括性别统计的生产和展示两部分,不仅要求所收集的数据能按性别分类,而且要求在数据收集和表达中所使用的概念和方法能充分反映社会上的性别问题。
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出性别统计在提供女性与男性之间一般的对比数据的同时,还对女性和男性的社会参与和贡献作出测算和评价。这种形态的性别统计不仅要求所有的关于个人的统计应按性别分组,所有的变量和标志应以性别作为基本的分类进行分析和描述;同时,所有的统计都应建立在对两性世界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使制作并展示出来的统计数据能够真实、深刻地反映和揭示社会性别问题。性别统计用一种量化的客观指标对性别与发展的数据进行显示,增加了各学科及政府部门对性别研究的认识和理解,唤起人们对性别与发展的重视,促使人们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有意识地将性别因素融入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加以考虑。因为,维护妇女利益的言词,无论多么受欢迎和有说服力,仍需要用数字去影响政策——进而改变世界。①参见联合国:《1970—1990年世界妇女状况、趋势和统计数字》,联合国出版物,1993年。
毋庸置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意味着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性别统计信息在科学决策中的基础作用日益显现,各级政府和机构对性别统计信息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所以对于性别统计来说,转变过去传统的思维定式,创新发展性别统计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推动下,当前各国妇女运动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内,正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一些国家出现了新型的旨在提高女性经济、社会政治地位的妇女组织,一些国家正在推出有利于促进妇女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政策措施,各国妇女的地位取得明显提高,许多国家的妇女运动已经从法律平等向事实平等发展。进一步说,世界妇女运动的总方针已从妇女参与发展转变为两性与发展;注意的焦点已从孤立地看待妇女转变为联系男子来看妇女的作用、男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策和方案对男女两性所产生的不同影响。[2](P3)
性别统计作为社会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妇女和男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状况的一个重要工具。根据当前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趋势——从单纯追求妇女解放到促进社会两性共同进步,性别统计必然对此作出反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性别统计同样会从注意妇女统计转变为注重两性统计。因此,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来改善和创新性别统计,改变性别统计的标准、概念和方法,改善性别统计数据展示和发布的战略。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把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一个全球层面的行动战略。所谓社会性别主流化,简单地说,就是“把妇女和男人的关注、经历作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设计、执行、跟踪、评估政策和项目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考虑,以使妇女和男人能平等受益,不平等不再延续下去。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性别平等。”[3]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性别统计从无到有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统计缺口较大、指标的性别敏感度不高、指标体系尚未明晰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对反映性别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不够及时灵敏,不能很好地反映性别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性别统计工作就失去了其社会意义。具有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的统计指标,特别是具有性别敏感度的基本指标无法简单地通过对原有指标的分性别统计获得。要贯彻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就必须进行性别统计创新。具有社会性别主流化意识的性别统计必须来自于新的概念框架和方法体系,在新的性别统计理念的基础上,建立全新的以性别分析为基础的指标框架,并逐一对已有指标进行性别灵敏度的审视和改造。[4]
我国长期以来是用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监测工作来推动性别统计工作的,分别于1995年和2001年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妇女发展综合统计工作,增加分性别统计指标,建立和完善分性别数据库,为国家制定规划、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以此带动性别统计工作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没有使性别统计工作的现状发生质的改变,还存在很多分性别统计数据严重缺乏、数据收集渠道不畅、性别统计缺少制度支持等缺陷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致使很多妇女发展中的问题无法进行两性对比研究和定量分析,也不能全面了解在哪些方面或领域存在男女不平等发展问题,更不能对妇女、儿童工作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予以监测和反映。
为了自觉消除公共政策实施中制约妇女发展的不利因素,我们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思维定式,把握和思考性别统计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如,通过创新性别统计去收集和提供可靠的关于两性状况的综合数据;在考虑统计指标时,应能用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对统计内容进行评估;在做性别统计时,并不是把数据分为男性和女性的分类数据,而是去寻找那些可代表两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指标。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上基本不存在可以称之为“性别统计”的工作实践。在统计中,性别最多就只是一个分类指标或者标志,应用的统计领域也比较有限,主要是人口、婚姻家庭、卫生健康等,在政治、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重要领域的统计数据中常常看不到分性别的资料。但是,从1975—1995年的20年间,联合国先后召开了4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在跟踪监测这些目标时,人们发现“对妇女与发展的研究,不能从妇女问题入手,需要从男子和妇女,特别是从他们的关系入手”,于是性别统计的创新发展问题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此外,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将性别问题纳入主流统计的重要性,传统的妇女统计方法开始向现在的性别统计方法转变,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欧盟作出了成员国必须在男女平等各方面进行统计的规定,要求对统计进行公布,并对不达标的国家发出警告。这些做法有助于全面监测男女平等发展的进程,值得我国效仿。1998年10月,APEC首届妇女问题部长会议通过的《部长联合声明》强调了妇女问题与APEC之间的联系,建议APEC领导人优先考虑收集采用分性别数据和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决策质量,保障妇女公正地参与APEC活动,制定“将妇女融入APEC框架文件”。[5]回顾我国的性别统计工作发展过程发现,我们对于那些已被多数国家所接受的性别统计理论、方法、标准和惯例利用得还很不够。当然,我们也不应只是机械照搬,还应创新、发展、超越。
性别统计创新是全方位的和不断进行的,不是某一方面或一个时期的事情。一般意义上的统计创新主要由观念创新、指标创新和方法创新三个方面构成,借鉴这一理论并从影响和制约我国性别统计工作正常开展的最主要因素看,我们认为,我国性别统计创新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性别统计主要是指基于生命形态的统计,是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分类来进行的统计,在统计中所考虑的是男女的生理性别差异,其统计分类的目的不是为了妇女的权益,也不是性别与发展。表面上看,“性别”在各种各样的政府统计中是无处不在的,但实质上,这个“性别”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即只分出男女。
在这种基于生命形态的性别统计中,女人的经验和声音常常是空缺的,性别统计中所提问的问题或者是不适合女性的,或者是把男人当作标准,把在男性样本和理论假设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强加在女人头上,从而形成对女性经验的扭曲理解。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在这种基于生命形态的性别统计过程中,概念或变量的选择、数据的收集、统计程序的运行、统计类别的呈现等等都给性别偏见留下可乘之机。最常见的偏颇就是:妇女的众多工作和贡献未被劳动和经济统计所涵盖,对妇女在资源、福利获取上的不同需求和限制未能给予充分的反映和关注。
基于社会性别敏感的性别统计从统计的指导思想到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数据生产、公布、对指标完成的监测都与基于生命形态的性别统计有明显的区别。它是从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性别的现实差异和性别的不同需求,用更准确、完整、系统化的性别统计资料和反映妇女发展状况的性别指标和统计变量,进行统计生产和数据公布,并通过数据统计对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从基于生命形态的性别统计到社会性别敏感的性别统计,“这种趋势体现在性别统计上,性别重点已经‘不仅仅是妇女’,而是‘女性和男性’;统计中采用的指标也不仅仅局限于反映‘生产中的妇女’,而是将性别问题作为主流纳入所有统计资料的生产之中,因为要获得男性和女性充分的个人信息,并考虑到他们在社会各方面的差异,那么整个统计系统就必须反映性别问题。”[6]它既不是在原来的统计指标中加入分性别的统计,也不是一般的妇女统计。
虽然在原有的统计指标中加入分性别的统计项目,比目前很多统计指标不分性别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分性别统计是在原有的统计指标中加入分性别的统计项目,而不是重新设立更具有性别意识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变量,这种分性别统计充其量只是呈现和反映性别差异状况,而不能解释这种性别差异状况。
与单纯呈现性的性别统计不同,解释性的性别统计注重反映男性与女性在发展资源占有和发展成果分配中的相同与不同,把被人均指标掩盖的性别差距揭示出来;强调反映男女两性的经验和需求,克服用男性的标准测量妇女的情况,使对男人与女人经验的测量与评估得以平衡。例如,测评公共管理中的性别参与比例,在公共部门人事统计中加入分性别指标,女性人员与男性人员的比例差距并不大。从解释性性别统计分析的角度来看,要获得对问题的全面认识,这样的统计指标是不够的。对公共部门的性别统计不仅统计全体人员的性别比例,更要统计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男女比例,这样才能看出男子与女性在决策领域里参与程度的巨大差距。
解释性性别统计与分性别统计的重要区别还在于,解释性性别统计是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统计数据中,对统计数据能够进行社会性别分析,检验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性别之间的差异是否真实。例如,有学者对农村的失地妇女和男性进行抽样统计,得出的结论与我们在实践中的认知大相径庭。近年来农村妇女因为出嫁而失去土地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该统计显示,农村失地的女性与男性并无明显差别。从解释性性别统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出在统计指标和变量上——近年来农村男性婴儿出生率高于女性婴儿,而新生的婴儿都没有分到土地。如果不进行年龄分组统计,成年妇女的失地问题就会遮蔽。在考虑统计指标时,应当用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对统计内容进行评估。
总之,解释性的性别统计是在呈现性性别统计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解释性性别统计中,应具备关于两性差异原因的信息。因为解释性的性别统计是以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分析研究两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差异,探讨原因的目的是解决差异。所以,提供性别差异的原因,是解释性性别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解释性性别统计除了在生产两性可比的分性别统计数据基础上,对两性的社会参与和贡献作出测算和评价外,还有对社会性别差异的认识性功能。
长期以来,我们统计工作特别是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见物不见人”,至少是见物多,见人相对较少的现象。较多地关注产业、行业、部门、地区、单位这些分组和标识,关注投资、产量、销售、利润这些客观指标,却相对忽视了作为群体或个体的人,尤其是他们的权力关系等人文指标。这样一来,在性别统计信息、统计评价、统计监测中,往往把与性别与发展有关的具体的客观指标看得很重,而对有关性别的社会舆论和权力关系等指标重视不够、研究不深,造成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健全。其实,收集权力关系这样的分类信息并不困难,在统计的最初阶段,这都是可以通过简单询问获知的,关键是这些资料能否进入统计系统,能否汇总、上报和公布。曾有学者发现,在基层调查时往往会包含有这类的分性别信息,但由于上级部门不汇集这些信息、没有设置相应的统计指标等原因,导致信息丢失,结果就是:尽管“男女大不同”是最显著的事实,但男女不同的权力关系却一向是性别统计中的弱项。其实,很多时候进行性别统计非常有必要,这不但是对被统计者的尊重——还原他们的社会属性,使他们的身份不致湮没于笼统的数字中,更是展开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依据,以及更大范围内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参照。
此前的性别统计往往把男女两性分别看作两个单一群体,但由于社会结构变迁,我国的男女两性早已从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中分化出大量的新生社会群体,如,城市白领群体、下岗群体、流动人口群体、个体私营主群体、外来打工群体、农村留守群体等。他们在年龄、学历、收入、财产等方面有分别。这些分别很可能影响他们就业、家庭、健康和社会参与的情况,进而影响到性别统计指标的设定作何选择。如,有关失业和再就业的数据,目前主要以登记失业率为基础,但这一指标在设计时就默认了劳动力资源概念中男女年龄不同的不合理限定。而另一个更大的缺陷是,登记失业率指标的数据收集方式忽略了多数为女性的未到劳动力市场登记的失业人员。一个潜在的事实是,很多失业女性并没有到劳动力市场登记,自然也就未包括在失业就业统计中。此外,社会上有个别群体的处境,特别值得关注,包括被虐人群、残障人群及不同性倾向的人群等,以往单纯针对男女两性群体的性别统计没有就不同背景的两性现状和处境提供清楚的数据。
简言之,关注不同处境两性的性别统计就是要转变思维观念,摈弃单一化思维,确立分层化观念,根据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维权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性别统计工作。
将性别敏感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理念引入目前的性别统计中,性别统计中的“性别”就更广泛地包括了社会性别,也更重视男女两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才可能创新性地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准确的可用于性别统计的指标体系和方式方法。这与以往性别统计中只是常规地分性别收集数据的做法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妇女运动的深入,性别统计也将会不断地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客观地说,性别统计如何坚定地贯彻社会性别主流化理念,客观地反映实际社会性别平等状况的特征,为各种可能的促进性别平等的应用提供最优的分类和数据信息,仍然需要继续做实际的深入研究。
[1]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性别统计工作制度对策的研究报告[DB/OL].http//www.cinfo.org.cn/sub-ject/adjunct/59017-103434,2005-04-05.
[2]郑晓瑛.性别统计与女性人口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刘伯红.社会性别主流化:香港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的经验及启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6).
[4]张迎红.国际大都市妇女发展指标比较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4).
[5]张迎红.当前世界妇女运动和妇女组织发展的趋势和经验[DB/OL].http://shwomen.eastday.com/renda/node4420/node4421/node4425/u1a1279482.html.
[6]蒋永萍.如何利用统计数据反映和推进性别平等[DB/OL].http://www.wsic.ac.cn/researchproduction/5280.htm,2004-05-20.
On the Innovation of Gender Statistics Concept
LIU Zhongyi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871,China)
The concept innovation of gender statistics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from sex-based statistics to gender sensitive statistics;from the presentative to the explanatory;from“seeing things but not people”to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by gender;from only gender groups to the attention of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people.
gender statistics;innovation;gender mainstreaming
C913.68
A
1007-3698(2010)03-0045-05
责任编辑:董力婕
2010-05-06
刘中一,男,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性与性别文化学。
本文为全国统计科学规划项目“性别统计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LZ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