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娜 张晓琼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近年来中国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许丽娜 张晓琼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当前,学者主要从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入手,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诸因素,以及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措施等方面作了研究。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成果还相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的系统性阐述,提出的一些改善措施也需要更加具体可行。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综述
“农村妇女”,学术界一般在三个层面上使用:一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妇女;二是指生活并居住在农村的妇女;三是指持有农业户口的妇女,不管他们做什么或住在哪里。①参见金红梅:《阻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而本文所指的农村妇女包括以上三种类型的所有农村妇女。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即是农村成年妇女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作方式、运行规则和决策过程的行为。妇女的政治参与,既是妇女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她们实现性别平等和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妇女政治参与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程度以及民主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当前,关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包括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状况研究,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诸因素分析,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状况的措施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是在村民自治这一背景下展开的。笔者主要搜寻和查阅了2001年以来关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比较重要的期刊上,如《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党政干部论坛》《湖北社会科学》《妇女研究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社会主义研究》《山东大学学报》《江海学刊》《理论月刊》等,共计37篇。下面,笔者就这些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总结梳理一下学者们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所作的研究。
公民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而且对推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建设和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占农村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村妇女必要的政治参与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妇女的参政实现了农村妇女的政治权利,是男女在政治上平等的表现。妇女参政能够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表达他们的利益要求,有利于政府制定符合妇女利益和要求的政策,这将有利于形成民主的政治环境。同时,农村妇女参政也有利于消除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男女两性和谐共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然而,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就目前状况来看,中国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不容乐观。国内学者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的研究和分析,主要是放在村委会选举中进行的,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在政治参与意识方面,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意识比较弱,参与政治的心理准备不足,热情不高。例如,张凤华教授在《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一文中,从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方面对农村妇女的群体政治参与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从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情况及居住地的经济条件三方面对农村妇女作了分层研究。通过研究,她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妇女的政治认知呈现低层次水平;农村妇女高涨的参政热情和一定程度的政治信任感难能可贵;农村妇女权力意识淡薄,政治效能差,在政治参与中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又有一定的盲目性;从农村妇女分层研究看,随着受教育年限增加、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居住地经济水平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认知和自主意识逐步增强,但政治效能感和政治义务感却变化不明显。[1]在政治参与行为方面,杨翠萍女士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农村妇女自身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之间存在有断裂现象,在选举的参与上明显呈现出参与的浅层性和被动性特征。并且,她发现,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男女间在选举的参与度上差别不大。而在机会不均等的前提下,政治参与维系着男性优先的原则。另有学者也认为,农村妇女自身参与集体公共活动意愿强烈,但由于自卑心理、文化水平低等多重因素,真正积极参加竞选村干部的却凤毛麟角,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大多是非制度性的,并且往往成为派系竞争的牺牲品而使其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工具性。[2]
还有学者特别关注了当前农村妇女干部参与村委会事务的现状。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妇女进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等基层政治组织的比例低、程度低;在村委中任职的农村妇女基本上都有着一定的文化水平;从任职情况来看,村委中的女性较少执掌实权,他们大多只负责计划生育等工作。[3]
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它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又是公民的一种义务。但是,为何中国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淡薄?他们的政治参与程度为何相对比较低下?对其原因的探讨,一直是诸多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在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研究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影响妇女政治参与的因素是多元复合的,既有社会制度、传统文化等客观因素,又有农村妇女自身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了当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不容乐观的现状。但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研究。有的研究者,如李绪勤、王敏从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现状的考察入手,认为影响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的制约因素有:权利意识淡薄,主人翁责任感不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女性特有的生育和家务问题影响;传统文化环境的不利。有的研究者,如魏宪朝、栾爱峰专门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们在《中国农村妇女参政障碍中的文化和传统因素研究》一文中认为,传统文化是农村妇女参政中的最大障碍,男权文化隔离着农村妇女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支配着农村妇女的言行。特定的性别观念,如“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观念禁锢着农村妇女的思想,并得到他们的认同。妇女恪守着这种文化规范,把“遵守妇道”、“传宗接代”、“相夫教子”等所谓的传统美德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村庄事务漠不关心,把自己应有的权利拱手相让。[4]有的学者从政策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对政策主体、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工具选择中的路径依赖导致了中国农村妇女参政的局限性。[5]有的学者还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个案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公共空间在农村退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公共空间的退缩对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产生了不利影响。[6]
基于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将影响或制约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妇女自身的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农村妇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无疑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政治素质,从而制约了其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以及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受我国封建文化特别是男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的人格素质具有一些缺陷,如自卑、依附、盲目顺从、胆怯、软弱等,因此在参政意识方面,女性一般较男性差。[7]还有学者,如周秀平、周学军在《社会支持网络与农村妇女发展——女村长与村落发展的案例分析》中指出,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低下,从自身来讲主要是由于农村妇女长期处于原子状态,自组织资源贫乏,且缺乏自组织的关系纽带。[8]
2、经济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低下是制约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学者如王丽萍认为,在社会的各领域中,对政治参与影响最大的当属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参与是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基础。正因为如此,尽管从主流上看,当前中国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呈扩大趋势,但他们在家庭经济上的从属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上处于从属地位,并且由于他们大都忙着家务农活以及打工赚钱,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政治。[9]
3、社会文化环境。任何政治体系及其中的政治活动都处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并受其熏陶和影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根深蒂固,因此“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思想严重束缚着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行为。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下,男性活动于公共领域,从事社会性劳动,而女性活动的范围仅限于私人领域,主要从事家务性劳动,这就造成了女性与外界的隔绝,使其对政治漠不关心,无从形成参政热情。此外,从夫居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实行的婚姻迁徙制,这一模式使农村妇女的社会关系资源贫乏,宗族文化维系力弱,得不到族群或宗派的支持,从而给其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0]另外,还有学者以政治文化为切入点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代政治文化知识的缺乏,文化程度低,女性党员队伍的弱小,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缺乏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得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程度低。[11]
4、制度政策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立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明确了妇女享有的各项权利,并对妇女的权益作了法律上的规定,但是这并未真正改变妇女在村委会中的弱势地位。由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选举机构不健全且操作不规范,使得这些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不能充分动员妇女踊跃参政,不能为农村妇女参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此外,相关政策法规粗糙宽泛,大多数已有规定缺乏具体操作性,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贯彻运用,也是影响农村妇女参政的制度因素。[12]
农村妇女参政可以促进基层民主的和谐建设,促进妇女地位的切实提高,同时,农村妇女参与村务的管理,不仅有利于维护村庄的政治稳定,巩固村民之间的团结,而且有利于填补男性外出打工留下的空白,从而促进村级事务管理。针对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各种因素,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少的改善措施。例如,张凤华教授在《农村妇女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一文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以下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状况的相关对策:加大制度的保护力度,强化妇女组织的功能,提高农村女性自身素质(主要包括提高政治参与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13]她还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女性民主参与》中提出,以性别比例政策应对农村女性民主参与面临的挑战:修定并完善性别比例政策的相关内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完善性别职务保护政策,解决农村基层民主参与中的职务性别化问题;强化性别比例政策执行力度,提高运作绩效。[14]有的学者还提出要塑造平等的性别文化,同时政府要扮演适当的“推动”角色以促进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的根本改善。[15]此外,肖芳在《影响农村妇女参政的主要因素与对策》一文中认为,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制定了许多相关法律以确保妇女的权益,但这并没有改变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弱势地位,这部分是由于政策法规粗糙宽泛难以有效促进妇女参政。因此,要改善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必须先改善我们的法律法规,使其具有具体可操作性。[16]“塘沽模式”是值得一提的。它是由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农村处所主持的在天津市塘沽区实施的一个“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于2003年6月启动,历时一年。这个试点,走的是将性别意识纳入主流、通过主流社会的推动改善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状态的路径,探索一条由政府主导,以政策干预为手段、联合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共同推动农村妇女参与村治进程的道路。应该说“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的实验是成功的。而塘沽项目的成功经验就是通过政治运作来改变文化,通过文化变迁来保证提高妇女当选比例政策的长远效果。[17]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状况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大多数都是个案研究,并且缺乏系统性的阐述,也没有形成一个理论。因此,当前的研究仍值得深化。
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对他们本身向现代公民的转变,对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程度相对比较低下,政治参与意识亦比较薄弱,研究者们从妇女自身因素、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制度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因素虽然都对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造成了影响,但它们并不是阻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根本因素。这些因素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行为发生作用是需要一个共同的环境为依托的。而这个环境的存在是导致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状况难以发生根本改善的最终原因。具体来说,由于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相对于城市而言,传统的农村社会受其自然经济以及文化习俗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仍然深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笔者认为,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存在着一个由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和传统社会性别结构共同相互建构而成的隐性的社会排斥系统。正是由于这个隐性的社会排斥系统的存在,致使研究者们提出的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各种因素得以存在并一直发挥作用。同时,在这个隐形排斥系统中,主体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和传统社会性别结构,而客体是农村妇女。三个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巩固,从而使这个隐性社会排斥系统具有传承性、稳定性,这就导致农村妇女长期无法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并致使这样的排斥状态很难被打破。另一方面,它也导致国家、社会等各行为体为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状况而做出的努力难以发生其应有的效力。因此,就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措施而言,笔者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打碎这个隐性的社会排斥系统,使农村妇女融入政治生活中,这是最重要的。而后其他具体的措施才能得以实施。而要打碎这个社会排斥系统是非常难的。正如女性主义理论家朱丽叶·米切尔所言:“当一种结构处于某个统一体的薄弱环节 (如妇女所处的环节)时,绝不可能单独通过这一环节来解决矛盾”。[18](P36)因而,国家必须首先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把农村妇女纳入政治生活之中,使农村妇女从原有的路径依赖中摆脱出来,同时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农村妇女参政的气氛,农村妇女本身也要为自己的解放和发展而努力。
总之,改善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是一个需要国家、社会、农村妇女等共同努力的过程,这涉及相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改变,绝非仅仅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就可以解决。
[1]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2]杨翠萍.何种原因在阻碍农村妇女参与选举——村委会选举中妇女参与现状及原因的调查[J].调研世界,2001,(1).
[3]马冬玲.在推动农村妇女参政中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努力与挑战[J].妇女研究论丛,2005,(12).
[4]魏宪朝,栾爱峰.中国农村妇女参政障碍中的文化和传统因素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刘晓旭.农村妇女参政困境的政策因素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1).
[6]陈丽琴.农村公共空间的退缩与女性的政治参与——对湖北省S村公共空间的分析与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3).
[7]李绪勤,王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妇女参与——从对茅坪镇的调查看农村妇女参政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3,(1).
[8]周秀平,周学军.社会支持网络与农村妇女发展——女村长与村落发展的案例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1).
[9]李秀红,张云飞.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前提反思[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0]李慧英,田晓红.制约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相关因素的分析——村委会直选与妇女参政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2).
[11]李秀珍,刘子文.开发农村女性政治参与资源个案研究——以政治文化为切入点[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5).
[12]刘筱红.支持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的公共政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13]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14]张凤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女性民主参与[J].江海学刊,2008,(3).
[15]唐云锋,荆建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参政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6]肖芳.影响农村妇女参政的主要因素与对策[J].中国妇运,2007,(4).
[17]刘筱红.塘沽模式: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民自治主流——对“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的观察与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5,(5).
[18]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A].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A Summary of the Study of Rural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ecent Years
XU Lina,ZHANG Xiaoqio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276826,China)
Currently,scholars have made researches on the reality,factors and improvements of rural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from the poin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But overall,all the researches are relativelyfragmented,without systematic theoryon rural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he measures of improving rural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eed to be more specific and feasible.
rural women;political participation;summary
C913.68
A
1007-3698(2010)03-0055-05
责任编辑:董力婕
2010-04-15
许丽娜,女,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原理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张晓琼,女,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学与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