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王建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适当介入教学环节中,能够起到调节气氛、创设情境、深化感情,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它会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课堂教学情节推向高潮。正如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如果教育适当,节奏与和声比什么都深入人的心灵,比什么都扣人心弦。人人知道,当我们的耳朵感受音乐时,我们的精神就会起变化。”所以,语文课上,教师适时地引入音乐乃至适当地展示自己唱功的范唱、领唱、教唱,能够极大地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某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赵老师执教《周庄水韵》片段:在学完全文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播放《太湖美》音乐。教师提供仿作的诗歌《周庄美》,并从中有意抽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填空。然后让学生小组代表站起来配合音乐唱出所填内容。教师适时播放自己演唱的《周庄美》。
这是一堂教学效果非常好的优质课。这个教学环节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出现,设计得非常精彩,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在学习完《周庄水韵》一文后,教师引入《太湖美》这一经典、优美的歌曲,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意境乃至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对读写能力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并使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路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教师预设的下水文《周庄美》的诗句与《太湖美》歌词有近似之处,学生能够依歌填词,所以很容易地生成了教师预想的教学效果。
美中不足之处:《太湖美》这一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歌曲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遥远和陌生,由于教师预先没想到学生不会唱这一问题,所以有学生填词之后站起来却不太会唱,使预设的教学高潮的效果打了折扣。所幸的是教师的演唱基本功相当扎实,并且预先录制了效果相当好的演唱歌曲,发现学生不熟悉时及时“亮剑”,带领学生跟唱,巧妙避免了尴尬和冷场,化解了课堂矛盾。
课堂教学环节和效果的预设,要充分考虑到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按照接受主义理论的观点,从教学内容的接受者的角度,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了解其知识阅历乃至兴趣爱好,从而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不能一厢情愿,一味按照自己的阅历预设教学环节,导致两代人之间的阅历代沟,影响阻碍最优教学效果的生成。
某市初中语文优秀课比赛现场,张老师教学林斤澜《春风》一文。课至尾声,教师先后播放音乐《青藏高原》、《好一朵茉莉花》,分别要求学生说出听了有关歌曲后的“感受”。起初学生不明白老师的用意,说出“好听”、“激动”、“高音部分难唱”等真实的感受,后来在老师的生拉硬拽下,总算答出了老师预设的“壮美”、“柔美”之意思。
这个环节表面上看是教师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引申和能力迁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北国春风的壮美,并与江南春风形成对比,实际上两首歌曲与本文“春风”的话题基本没有关联,教师的引导也未能对本文的对比手法、欲扬先抑写法等起到总结和强调作用,教学内容完全偏离了文本,所以是无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中引入歌曲往往很容易调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出现高潮。但课堂教学的高潮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学的情节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不能为了“高潮”而找出一些与文本理解不相干的音乐而企图拼凑高潮。
某地语文优秀课比赛现场,一位很有经验的语文老师成功地演绎了《陶醉壶口》的激情与气魄,领略了壶口瀑布的风采。课至尾声,教师播放了《黄河颂》的音乐,配以充满激情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全体起立,要求学生配合音乐齐唱该曲。学生刚充满激情地起立,却又都尴尬地发现自己对歌词其实不熟悉,音乐的两个声部和较快的节奏顿时使学生的演唱变得凌乱,教师干着急,现场冷场了。为了鼓动学生,教师重新播放课件,自己带头跟着音乐唱了几句。但因为教师自己也不会唱,记不清歌词,唱得明显不合拍了,显得凌乱不堪。教师只好不再跟唱,束手无策地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这堂课。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失败的教例。该歌曲的旋律学生大多还是熟悉的,但两个声部使学生手足无措,未经训练就想合唱好是很难的,学生对歌词不熟悉,连教师自己也不熟悉,就无法跟着唱。刚刚燃烧起来的激情被“不熟悉”的冷水浇得七零八落,终于导致冷场。教师预设教学环节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未能对所准备的音乐的内容和难度有充分的熟悉和了解,且又是自己所不擅长的项目,导致自己对教学不利效果的生成无法驾驭、调节和纠正。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展示自己的特长。”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扬长避短。很多事例表明,学生很容易佩服多才多艺的老师。
本文第一个教例中赵老师由于有音乐方面的特长,教师及时地展示很容易感染学生,使课堂情节推向高潮。有的教师自己也不会唱歌,五音不全,在冷场的情况下为了“救火”,却被逼上梁山,硬着头皮去做示范,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该备足、备好教学内容,《黄河颂》本非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被教师作为文本引申、情境设置和迁移的载体引入课堂,就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应当对歌曲的旋律、歌词的内容备足功课,不可盲目上阵,打无准备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