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焦大庆
当下,作文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种种浮躁现象还很普遍。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都希望找到迅速提高作文水平的“秘诀”和“灵丹妙药”,于是各种所谓探究作文教学的“理论”,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五花八门。你看,家长带孩子逛书店,买得最多的便是作文类书籍,什么《优秀作文选》、《作文秘诀》、《作文高考制胜宝典》等等,不一而足。随手翻翻学生的书包,哪个没有几本作文书,以备“写作”之用。于是为了满足社会之需,此类出版物应运而生,单是以每年出版的学习类期刊,当以作文为主要内容的刊物占近一半之多。
尽管各方面付出的“成本”如此之高,但产生的效益却难让人满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缺乏生态化的环境是其重要原因。从家庭、老师到学生本人,对作文都有一种叶公好龙似的心态,都认为作文如何重要,如何需写好,但面对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却常常违背写作的内在规律,找捷径,力求速战速决。课堂教学上,总想提供各种“方法”,将写作看作工匠的一门“手艺”,忽视了其本质特征。学生机械模仿,咀嚼不烂,失去了作文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功能,写出的作文干瘪无物,毫无灵气。写作是生活、思想的反映,在当前应试教育还很有市场的大背景下,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视野狭窄,又缺乏独立思索的空间,无话可说,无情可达。此外,评价环境的静态化,标准的简单化,形式的单一化,也是造成作文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如此种种,使作文教学处于一种被割裂、毫无生机活力的环境中,学生毫无学习的乐趣,创新的喜悦。知识体系得不到有机的构建,能力得不到有效加强。一句话,整个写作学习缺乏一个有机和谐的生态化学习环境。
所谓生态环境,生物学是这样表述的:生物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其系该有这样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其各类生物通过相互协调的网状结构处于生态的平衡状态。二是以多种营养结构转化、分解、富集与再生各种营养物质。各种生物状态在这个相互联系、和谐的、富有活力的系统中按自然规律生存发展。生态学的智慧,就是要使事物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生态规律。作文教学要摆脱“高耗低收”的窘境,就必须努力营造生态化的习作环境,因为,作文本身就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优质的生态环境,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的机会,也应该给予人可持续的、终生发展的机会。那么,如何优化作文的生态化环境,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将语文学科看作“封闭”的系统,把写作视作一门“学问”,忽视其知识体系内部的联系,忽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网状关系,更忽视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在这种缺乏各种“维生素”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避免地患上“营养缺失症”。而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的生成和进化,都是异质事物在物种生态的边缘地带进行综合的结果。正是在边缘地带有了物种多样和异质化的存在,才有异质事物相综合,从而创生物种并提高物种水平的更多可能。同样,学生习作,是思想感情的真实表达,而生活是写作之源,习作应当从多方面汲取资源与活力。习作如果一味固守所谓的“知识”、“技能”而无视学科边缘异质化的倾向,必然因失去生命源泉而不能滋生成长,更不会从异质综合中创生出特色。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语文课本走向生活,接触多种语言形式,从边缘学科中吸收更丰富的营养。在边缘状态中学会宽容与接纳,领悟生态和谐。要追求课堂教学系统的最佳整体效应,就要把课堂由单一、封闭、无序且近乎崩溃的系统改造成丰富、开放、有序并充满生命力的系统;把学生由狭隘人才价值取向指导下的“人工林”培育模式,转变成多元价值取向指导下的“生态林”追求模式;让不同天赋的孩子,在体验课堂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顺应个体的自然要求,张扬个性,生发潜能,主动收纳,自我收取。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力求教学内容全方位开放。首先,打破传统知识界限,将作文学习的内容作横向的拓宽,将文科的史、地、政,理科的数、理、化、生的学习内容,作为作文学习的补充教材。其次,任何语文课本都有其局限性,而对飞速发展的世界,适时地加以变化,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技读物,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再次,语文学习的内容除知识的学习外,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培养人的问题,语文学习不光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健康人格的铸造,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要有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即“类”关怀的心胸,要有符合生态规律的效率观念,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和更诚挚的人性关怀,作文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格确定为“做人”的重要内容。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将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盐入水般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做到教书育人并重。
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尽可能多的学习途径,还需要适应知识生根发芽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宽松和谐,富有活力,能激起学生强烈求有知欲,绽出创新思维火花。因为,没有迫切的学习愿望,缺少强烈的求知欲,就不可能真正进入语文学习的角色,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处处为学生着想。研究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出发,营造充满魅力的写作心理场,使他们在其中受到“磁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注意课堂结构的优化,把作文课由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换为网络式、辐射型。摒弃教师讲,学生听或学生问,教师答的直线往复。既有师生对流,又有同窗交流,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的交流网络,这样的互动,学生间可交流写作信息,拓展写作思维,使生生互动,能者为师,人人争做“发光体”。其次,要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关键还在教师要把课教得情趣盎然。为此,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写作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因文定法,因人设法,力求教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将学生吸引到写作上来。教师的课有了磁力,学生自然会被吸引住,渐入写作学习的佳境,感受到学有所得的喜悦,自然会产生创造的冲动。再次,习作其实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每次的写作都有一份创造因子,需要有一个民主的氛围,加倍的呵护,以保护其创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力求态度亲切,用语得体,对学生习作以肯定、鼓励为主,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创新思维,使他们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从而产生开放的心态。解放其想象力,促使他们“标新立异”,思维发散,逆向和交叉,使其主动性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审视一下现行的学习空间,写作学习几乎被压缩在课堂、课本、教师这一方狭窄的角落里,学生呼吸不到新鲜的气息。因此,我们必须引领学生走出学习的“车间”,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使学习获得真的解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使语文学习获得实效,习作应向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习作学习空间的拓展,首先体现在课堂上,应该尝试打破单一的课堂模式,力求课程内容形式多样化。多吃“杂粮”,不废“杂工”,训练形式不偏废,训练内容多方面。带领他们走进第二课堂,演讲会、班会课、活动课、兴趣活动,放手让学生组织,使其说写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带领他们参加艺术节、科技节、文学社、记者团,使其语言运用理解与语言表达具体实践相结合,充分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网上学习,让四海风云、五洲波澜汇聚于眼前,他们在网上学习知识,了解信息,交流思想、抒发胸臆,在自然的抒写中掌握现代化的语言运用,学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此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娱乐中心、工厂农村、德育教育基地以及附近农贸市场、风景等场所,都可以引导学生做有心人,留意各种文体的写作,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写作学习由刻意而为变成一种自然的习得。
1.分类评鉴,面向全体。在作文评分时,对习作水平不尽相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基础好的同学,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恰当给分,而对写作水平一般或较差学生的习作,则降低某些要求,比如语言较以往通顺,给分上则稍作拔高。习作中或用词,或思想,或标题,有某些闪光点,打分提高一个档次,并利用眉批,以鼓励性的话语予以充分肯定。这样看来,对学生群体的作文的评价,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用的不是一把尺子,看似有失公平,其实是摒弃了传统作文评分的机械倾向。使基础好的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习作不太理想的同学更多的得到鼓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
2.动态评鉴,强调发展。在评价中,我们对学生习作不光作横向比较,也可做纵向对照,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其发展态势,作出正向性的评价。有所退步时,据实给分,甚至降分。习作有所进步,有特色,有闪光点时,适当提高分数。也就是说,对一篇习作分数的判定,不仅仅是对习作本身的裁量,同时也包含对学生写作过程、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可以随时利用评鉴影响学生,促动、促进学生的习作。
3.综合评鉴,重在全面。传统的作文评分,仅仅是根据作文文本本身的“水平”而量化,鲜有其他方面的考量,而综合评价则将写作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充分考虑学生写作中的方方面面,如态度、创新、文面、取材及修改等方方面面的评价。并作通盘考虑,对学生习作中的“创意”,充分的肯定,对其不足,则通过评鉴予以指出,对其态度、文面上所体现的积极因素,予以奖赏。这样既利于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不足,也体验到了创造获得的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优化习作生态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整体和谐、多样有序,边缘优势和互补共生,综合优化等原则。注重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使学生在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中,知识、能力、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若干年来,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体现了生态化写作教学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