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流通现代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第四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观点综述

2010-02-16 06:58静,石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11期
关键词:流通物流消费

陈 静,石 桥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以流通现代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四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观点综述

陈 静,石 桥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市场学会、北京物资学院共同主办,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暨搞活流通、扩大内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层峰会于2010年10月17日在北京物资学院国际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致信祝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刘国光、张卓元、周叔莲,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著名物流学家丁俊发、王之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日本物流学会副会长丹下博文,日本流通经济大学原校长野尻俊明等中外流通、物流理论界、实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300余人出席论坛,围绕搞活流通、加快服务业发展,搞活农村流通、扩大农村消费,振兴物流产业、加快物流服务创新,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增长,创新流通模式、激发市场活力等热点问题进行积极探讨。

一、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和基础作用,破解流通难题,搞活流通,促进消费

与会者认为,搞活流通,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重要的切入点。流通产业在促进生产、发展经济中具有先导和基础作用,加快流通产业发展,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降低流通成本,是实现国家扩大内需长期发展战略,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经济虽然企稳回升,但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并未明显好转,未来仍然需要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加大力度。与会者指出,为进一步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和基础作用,发展社会化大流通,推动流通现代化,实现我国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加强流通经济理论研究,特别是针对当前影响和困扰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和走向比较突出的问题,在理论上提出解决思路:一是要明确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先导地位,在财税制度设计、用地政策、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定价等方面,为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提供更为公平合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提高流通主管部门在政府决策、规划中的话语权;二是要处理好内外贸关系,规范内贸市场,提高内贸的信用水平与透明度,降低渠道费用,促进内外贸市场的统一;三是要处理好内外资关系,促使地方政府在用地、税收、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为本土流通企业与外资流通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要处理好流通领域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相互竞争替代关系,保持大中小企业合理的比例关系,既发展中小流通企业,以促进就业,又发展实力较强的大型流通企业,以更好地提高流通效率,参与外资竞争,满足“走出去”的需要;五是要规范零供关系,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赢利能力和应变能力,促进流通业健康稳定发展;六是要解决零售企业营销模式问题,提高零售商市场营销功能;七是要解决批发体系重构问题,大力发展专业批发企业,提高批发体系集约化水平;八是要适应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不断发展需要,改革传统商业模式,向小规模、柔性化、定制化发展;九是要适应商业企业现代化、精细化的物流服务要求,社会化与企业自营共同发展,提高物流运作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十是要解决商业物流企业涉足金融或类金融业务问题,支持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市场机制作用与宏观计划调控手段相结合,推动流通产业发展

与会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流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通规模快速增长,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多种经营业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模式快速发展。流通业在作为启动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并将其转化为周而复始的新起点的过程中,也就是不断地把即期需求、潜在需求转化为消费行为的过程中,由末端行业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先导行业,肩负着扩大内需的重大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实践中计划工作有所削弱,思想意识中的计划观念有所淡化边缘化,对宏观经济管理产生了不利影响,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许多失衡问题。为更好地借助流通业把投资乘数效应所产生的有效需求转化为消费,多方面开拓消费需求的机遇,充分发挥流通业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必要重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性,适度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在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用好宏观计划调控手段,不能把一切都交给市场,要把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国家计划主要用于进行宏观调控,微观的事情主要交给市场去管。国家宏观计划主要用于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之处,而不是要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计划调控既要充分发挥其指导性、战略性、预测性,也要具有必要的约束和问责功能。

三、顺应经济服务化趋势,推动流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与会者指出,经济服务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服务革命,正在经历从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生产性服务在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比如,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服务收入在制造企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升高。一些企业甚至从出售产品转向出售服务或提供物品服务包。与产品售后服务和搭配意义上的打包销售不同,这是一种产品与服务不可拆分的买卖对象。服务并非商品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服务,商品与服务共同构成消费者所需要的完整解决方案。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一些制造企业正在分化为生产性服务的供应商和采购商,一些制造企业把产品生产业务外包出去,只把生产性服务留下来,成为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而另外一些企业把生产性服务外包出去,成为生产性服务的采购者和消费者。随着经济服务化的发展,服务交易将成为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服务将成为市场上买卖的主要客体,商品交易与服务交易将变得越来越形影不离,服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售后服务,而是贯穿消费全过程的重要内容,甚至出现了二者的结合体。

经济服务化必将成为流通现代化重要的推动力,为流通现代化注入活力。经济服务化必将对流通理论和实践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流通业将变成服务业的一部分,服务交易方式、服务市场体系、服务价格形成、服务供求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将成为流通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搞活流通,不再仅仅是针对商品而言,也是针对服务而言。服务与商品都是流通的客体,必须科学而完整地理解并把握二者关系。而且,与普通商品不同,服务在国内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更少依赖国际市场,还有助于缓解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扩大内需不仅要增加商品内需,还要增加服务内需。要认清经济服务化的趋势,搞活流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增加服务内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把握发展趋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资料流通新模式

与会者认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水平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生产资料流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我国商品流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在支撑我国GDP快速增长、纳税与促进就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产资料流通,通过消费需求引导生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进程的平稳发展,以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的提出,流通规模高速增长势头将趋于减缓,流通行业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交易模式的不断涌现,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在市场区域界限、赢利模式、产供销关系、物流经营模式等方面都将产生大的改变。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流通企业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创新流通模式,提升流通业态,提高流通效率,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向提升服务和以质取胜转变,加快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的转型,构建并完善统一开放、服务高效、竞争有序、绿色低碳、有中国特色的生产资料流通新模式。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通过向上游生产企业延伸,稳定和保障资源供应,提高渠道控制力和市场话语权;要主动与制造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构建供应链,通过与上游生产企业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更好地提高市场竞争力、风险抵御能力与企业赢利水平;要通过企业间战略重组与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提高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以及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要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要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流通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建立法制健全、体制完善、秩序规范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资料流通协调有序健康发展;要对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完善、集聚流通功能,提高仓储、运输、加工、配送、融资、展销、信息等配套服务能力,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业态,积极发展代理、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型业态,引导大型流通企业、生产企业入市,使批发市场成为大批发商的孵化器;要加强生产资料流通理论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人才资质认证制度,为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五、改革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消费问题特别是居民消费问题是所有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扩大内需、启动消费作为当前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切入点,影响着国家国民经济运行的模式、发展方式、发展速度与经济结构,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化率偏低,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平衡,消费体制性约束比较严重,消费率持续走低,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内生型增长的重要原因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瓶颈。

与会者认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差距严重。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要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以解决。这是因为,首先从收入差距的影响和后果看,严重的收入差距必然会影响国家安定团结,使经济难以持续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难以持续发展,必须从政治上看待这个问题。其次,从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看,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表面上看是分配问题,进一步看是经济体制问题,更进一步看还有政治体制问题。王小鲁的一项研究表明,灰色收入主要围绕权力产生,与腐败密切相关,往往来自凭借权力而实现的聚敛财富,来自公共资金的流失,来自缺乏健全制度和管理的公共资源,来自对市场、对资源垄断所产生的收益。而这里的权力首先就是政治权力。再次,从缩小收入差距的途径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因此,调整分配结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首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只有打好提高居民收入的组合拳,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老百姓消费能力,增强老百姓消费意愿。

与会者指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很多,除分配结构方面的因素外,还包括消费体制、消费能力、消费政策、消费基础、消费观念、消费环境、消费周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国的消费就会上一个大的台阶。鉴于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适度提高消费率应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在处理好消费率与投资率关系、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消费需求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即期消费与储蓄关系的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对住房消费、乘用车消费、农村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社区服务消费等相关产品或领域的消费热点予以特别关注和培育。此外,还要全方位认识消费问题,走出消费认识误区,改变重生产、轻流通、轻消费的观念,以人为中心,重视对消费主体的研究,通过研究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消费客体;改变传统的价格制胜、打价格战、价格补贴等做法,着力通过提高商品的质量、性价比、售后服务水平、信誉等提高产品竞争力;改变单纯通过行政手段促进消费的做法,重视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建立鼓励消费的长效机制;反对把鼓励消费与艰苦奋斗对立起来,既要提倡科学消费、合理消费、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又要抵制铺张浪费与不合理消费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的消费。

六、赋予农民财产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搞活流通,扩大农村消费

农村消费市场十分广阔,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改善农村民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最终消费率,是国家拉动内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落后、消费环境差,农村消费市场低迷,严重阻碍了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必须建立扩大农村消费的长效机制。

与会者指出,搞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最重要的就是消除体制障碍,赋予农民财产权。首先要给农民发放房屋产权证,使之能够以房产证作为抵押取得贷款,能够通过出租房屋取得租金,能够通过转让房屋把实物资产转化为货币资产再转化为资本,从而获得创业资本(抵押、转让)或经常性财产收入(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其次要绕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障碍,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变通和创新,把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处理,实行农民自愿原则下的承包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入股、置换、抵押或转让,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连片开发农民承包的土地,在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同时,使农民可以通过承包土地使用权入股而按股分红,通过受聘于土地开发经营企业而按劳取酬。农民拥有了财产权,就可以通过房屋产权以及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等财产权力的入股、置换、抵押或转让,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费层次,扩大消费需求。

与会者提出,扩大农村消费,除解决体制问题外,搞活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也非常重要。要根据农村需求特点,调整生产和供给结构,生产和供给适合农村、农民消费特色和消费环境的产品;要加强农村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消费条件;要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与规划,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消费层面的营销网络,搞活农村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村市场商品流通效率;要提高售后服务和技术服务水平,免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打击假冒伪劣,规范市场流通秩序;要营造和保护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法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意识,降低农民消费成本;要加快建立与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消费倾向。

七、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与会者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积累和加重了许多结构性矛盾,经济大规模数量扩张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的失衡问题,在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同时,确保公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要协调储蓄与消费的关系,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二要调整三次产业的关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对第二产业特别是“两高一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依赖程度;三要调整投入结构,降低物质资源消耗,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着力从“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逐步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四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共同改善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五要调整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公平分配,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着力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在深化改革方面,主要以政府转型和财政转型为重点,推动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处理好政府同市场、企业的关系,不再以追求GDP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而是把做好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推动财政从经济建设型财政转为公共服务型财政,大幅度增加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与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建设等,有效提高公众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在调整政策方面,主要是放松政府对价格的管制,使各类资源和要素的价格能够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同时调整各种限制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缓解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还要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控制经济增速过快带来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贫富悬殊、国强民不富等问题,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变为追求常态中高速增长。这种经济增速一定程度的回调是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能够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八、结合社会经济实践,加强物流平台建设,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

与会者指出,社会科学与历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社会科学研究要重视对历史的研究,要根据历史来分析和确认所发生事物的规律。物流研究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研究,物流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才有可能得到较高的评价。从物流到现代物流再到供应链的演变看,物流着眼于运输、仓储、管理、库存管理等个别物流活动的效率,是使每一项功能实现最优化;现代物流着眼于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商品销售的整个过程,是使企业整体实现物流的最优化;供应链管理针对整个商品流通过程,是使很多企业的整体实现物流的最优化。物流内涵与外延的变化、物流到现代物流时代的变迁,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对经济发展实际的一种反映,是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要求的必然产物,物流研究一定要结合社会经济实践进行。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随着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以及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范围内需求的下降,随着生产者主权向消费者主权的转变,必须从重视生产者向重视消费者转变,重新认识消费者需求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力求从更高层次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今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本身,不再仅仅局限于价格竞争和广告策划,而是要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客户提供包括配送等在内的高水平的综合性现代物流服务。各国间要加强联系,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建立高效环保的物流系统。

与会者认为,物流平台作为对物流运作起承载和支持作用的以工程和管理为主的环境和条件系统,是现代物流发展和运作的基础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关系我国物流发展方式和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物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抓住我国物流发展现实的脉搏和薄弱环节,发展、建设、完善、提高实物物流平台,消除多年来的物流制约,建立一个强大的物流产业,以此来支持供应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即所谓“物流发展,平台先行”。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物流平台特别是专用物流平台的有无和短缺问题,要改善道路条件,提高物流平台速度和水平,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把打好基础放在重要位置。既要发展适应能力强、利用效率高、占用和消耗资源少的共用综合性物流平台,也要适度、适量地建设一定比例的专用物流平台,专供物流使用。应把客运与货运分开,两种不同的平台支持两种不同的运作方式。

物流平台的构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本,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建设,它是一种历史的积累,是随着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物流平台的建设和构筑需要以时间为代价,需要有长远的规划,需要有必然成功的把握。物流平台对于国家来讲,是强国富民、惠及子孙后代的战略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排序中,物流平台的建设和构筑应当保持一定的优先性和先行性,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克服各方面制约尽早去做,而且必须做好。此外,物流平台的建设和构筑需要超大规模的投资,因此除了要在政策上明确物流平台的先行性之外,还要配套一系列具有相当力度和突破性的投资、融资和吸引外资的政策方案,确保物流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陈静(1977-),女,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石桥(1953-),男,北京物资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

孙志伟

猜你喜欢
流通物流消费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40年消费流变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