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虹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科学化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八届年会综述
朱 虹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2010年 7月 12日,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理论研讨会暨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八届年会在成都成功召开。与会专家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础理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的关系、参政党理论以及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达成了许多共识。
社会主义学院;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讨会
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理论研讨会暨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第八届年会于 2010年 7月 12日在成都召开,会议主题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曾清华,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尧斯丹出席会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周宁,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刘仁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袁廷华作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工作报告。复旦大学教授林尚立作“人民民主理论与我国政党制度理论”专题学术报告。来自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和其他相关单位共 47个单位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 66篇。与会专家就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础理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的关系、参政党理论以及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基础理论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专家着重从人民民主理论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创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范畴体系、协商民主和合作政治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关系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关键就是要找寻理论原点,把握理论特质。有学者在考察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实质、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阐明了从无产阶级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到人民民主理论的历史逻辑,初步分析和探讨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问题。还有学者分析了人民民主理论与多党合作制度的关系,认为人民民主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民主集中制理论、政治参与、协商民主、民主监督及民主法治等理论。这些理论相互贯通,共同构成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
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历史发展,有学者撰文分析了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所作出的理论贡献,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是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整套有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论。还有学者集中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制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认为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推进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即明确提出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出了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新论断,要求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提出了“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的目标和原则。
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范畴体系,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具有五个基本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即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第二个层面,是理论体系的基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论;第三个层面,是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原理、立论,即协商理论、合作理论、监督理论;第四个层面,是有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方针、政策的理论概括;第五个层面,是支撑、连接和表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基本范畴,是对中国特色政党政治一系列重要原理的本质概括和抽象。这五个基本层面,较完整地反映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关于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协商民主理论,有学者认为,把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纳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加强对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同时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和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结合我国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的特点,丰富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对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以多党合作为其本质特征和独特优势的,借鉴合作治理的理论思维,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巩固多党合作的价值基础,保持政党之间的适度张力,增进各政党的信任,拓展政党合作的渠道。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优越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研究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问题上,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凸显了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软实力,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有学者认为,需要在观念上突破“革命惯性”的窠臼,充分认识多党合作制度的社会性价值,努力提升其制度化水平,打造现代政治文化。
有学者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关键在于加强党内民主和党际民主建设,提高参政党履行职能的组织化水平。
少数民族基础数学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从教材的编订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到评价体系的建构都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这就导致少数民族基础数学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有别于“互联网+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基础数学教育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承受更为严峻的挑战,需要注意更多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即强化社会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强化政党利益表达功能,强化弱势地位群体的政治参与功能。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需要认真面对和正确处理的根本问题。探索我国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深化对政党和国家政权关系的认识,对改革、调整、规范我国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有学者从我国政党制度的主体 (执政党、参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我国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权的性质 (国体)的关系、我国政党制度与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才是与我国国家政权性质相适应的政党制度。
有学者认为,中国国体决定了中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执政党、参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强化政党监督三个方面,指出了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权关系完善的途径。
政党制度作为政党政治的实现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党制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成为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有学者认为,政党制度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利益群体的关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资源的关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政党制度,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有学者认为,当前,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关键是要将各阶级、各阶层特别是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根据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必须增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巩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对各民主党派在新的社会阶层中的社会基础和联系界别作出合理的界定,发挥民主党派在整合不同的社会力量、缓和社会冲突中的特殊作用。要扩大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力度,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加强党派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与会专家就参政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参政党的社会整合、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功能及其实现途径,参政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有学者分析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现状,提出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中需要着重关注以下课题:对参政党理论体系建设的深化研究;对参政党功能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参政党的党内民主和监督问题的研究。
在讨论中有学者提出,参政党理论与参政党建设理论是不同的概念。当前,参政党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今后要加强对参政党基本理论的研究,以参政党理论研究促进我国政党制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有学者主张要建设有自身代表性的参政党、和谐型的参政党、学习型的参政党、民主型的参政党、创新型的参政党、服务型的参政党。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参政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政党,它在发挥社会整合作用方面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和功能特色,但目前这种优势没有得到很好挖掘和发挥,这主要表现为参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模糊和弱化。明确和强化参政党的利益代表功能的过程,也是一个为参政党寻找社会根基的过程。参政党的能力和影响力不仅来自参与国家政权人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来自社会,来自民主党派自身的发展和积累,来自参政党参政的绩效和人民的信任度。
与会学者分析了现阶段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途径及效果,认为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是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能力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既要靠参政议政实践,又要靠对民主党派成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有学者认为,作为参政党角色参政的八大民主党派,其在公共决策中发挥作用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深度与广度。
有学者提出了衡量我国参政党民主监督有效性的标准:一是各民主党派对执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进行民主监督的权利是否能够得到切实保障;二是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渠道是否畅通,政治环境是否宽松,是否能够切实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三是执政党和政府工作人员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和建议是否能够及时研究处理、郑重作出答复、充分吸收采纳、切实用于改进工作;四是执政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是否能够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积极为民主党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创造条件;五是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否能够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正确决策和减少失误;六是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否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与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又依赖于其内在的发展动力的不断增强。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会学者认为,参政党建设的核心在自身建设,应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彰显其特色、突出其优势、发挥其作用。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应从强化政党意识、探索党建理论、培养创新精神、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组织化进程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
与会学者认为,通过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参政党各党派成员了解其所在党派在上层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认同,从而进一步增强参政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和谐政党关系的构建。还有学者对如何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关于民主党派思想建设,有学者提出,不能简单地将思想建设等同于思想教育。民主党派思想建设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建设、政治建设和政党文化建设三个层次。理论建设是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根本,其重点是在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参政党理论体系。政治建设是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核心,其重点是在中国共产党政治纲领的指引下,提出民主党派各自履行参政党职能、促进执政党和国家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方略。政党文化建设是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基础工程,其重点是培养参政党意识,形成民主党派成员共同的价值理念。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是国内政党制度研究的重要分支。研究国外政党制度理论和实践,有利于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置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广阔视野之中,也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有学者撰文论述了西方政党制度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还有学者比较了中西政党制度功能,认为总体来看,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中,实现社会整合、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现代化一直占据主导位置,利益表达、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功能虽然偏弱,却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随着现代化赶超战略的顺利完成以及公民社会结构的生成,再加上内生型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增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将拥有更加深厚的土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进一步深化。
有学者开展了政党制度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分析了英国的政党运行模式及其对我国政党监督的启示,认为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明显不同,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的监督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英国政党制度中为保证政党监督顺利实施采用的一些具体做法,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权力的集中和明确的界限、执政党要自觉接受监督、监督制度建立、机制和程序完善等等。
在小组讨论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研究优势,在教学科研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形成理论体系,以科学的政党制度理论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建设,为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及人民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作出新努力、新贡献。
责任编辑:王 珊
D665
A
1002-0519(2010)05-0029-04
2010-08-23
朱虹,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