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政治”背境下的地方人大制度创新

2010-02-15 19:21俞燕锋
治理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监督政治

□ 俞燕锋

试论“网络政治”背境下的地方人大制度创新

□ 俞燕锋*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整个社会生态,网络媒体也正越来越影响着人类的政治领域。文章分析了“网络政治”的特点及对地方人大工作的影响,提出要重视“网络政治”背境下的地方人大制度创新要重视网络民意,构建网络政治沟通平台;拓展网络空间,畅通网络政治监督渠道;关注网络参与,丰富网络政治参与载体;加强网络宣传,构建网络公民政治文化;运用网络技术,降低人大工作运行成本。

“网络政治”;人大制度;创新

人类在走过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和几百年的工业社会之后,已开始加速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的序言中,就以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体为参照,提出大众媒介造成了空间场域的转变;Thomas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互联网的出现,成为碾平世界的十大动力之一。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我们整个社会生态,网络媒体也正越来越影响着人类的政治领域。地方人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所带来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研究“网络政治”语境下,地方人大制度如何创新。本文拟就“网络政治”的特点及对人大工作的影响与对策,谈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网络政治”: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系统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发达的全球网络化时代,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Cyberspace)。网络空间又称在线空间、赛博空间、网络社会、虚拟社会等,是指基于全球计算机网络化的由人、机器、信息源之间相互联结而构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交往的虚拟空间。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数字化、自由性、变动性以及资源丰富性和时空压缩化等特点。如同社会的工业化一样,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带来了社会发展的福祉,导致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的重大变革。①刁生富:“试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作为网络空间的物质载体的互联网及其用户,构成了网络空间两大基本要素。他们通过信息链接和交换,形成了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政治”是网络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而生成的一种新的政治现象。

什么是“网络政治”,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政治活动观。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实际上就是人们利用网络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利益博弈的政治活动。认为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们通过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超越时空限制,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流,物质的相互交换,利益的相互博弈,关系的相互增进等目标。其中,人们围绕着利益和公意的表达,利益和公意的博弈,利益和公意的决策与利益和公意的分配而展开的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就是“网络政治”;认为“网络政治”活动所依托的场所,就是“网络政治”空间,其生成动力来自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网民对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的追求,来自于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参与。①唐亚林“: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文汇报》2009年03月18日。

二是政治现象观。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实际上就是一种伴随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政治现象。比如,“网络政治”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内容的政治现象。②张文峰“:当前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及其影响”《,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三是权利政治观。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政治”只是传统政治的发展与延伸。无论是西方政治文化还是中国政治文化中,“政治”一词的内涵是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纵观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出,“政治”一词的内涵是规律可循的而不是不可捉摸的。“政治”一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权力”斗争和“权利”表达。理解网络和政治相联系的“网络政治”,关键就在于考察网络社会中有没有符合“政治”一词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权力”斗争和“权利”的自由表达。通过分析“网络政治”概念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权力”的争夺和“权利”的表达,认为“网络政治”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国际范围内的各种网络主体争夺网络生存空间权力的活动;在国家政权内部,网民通过参与国家、政府的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和意愿的表达形成网络公意和网络舆论从而影响国家、政府对既定的政策及其执行加以调整的过程。③王腾“:论网络政治的生成与现代政府角色的回归”《,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其信息的直接性、平等性、互动性、公开性、海量性以及快捷性,打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制约和强势权力主体对信息垄断的格局,拓展了网络参与主体的活动空间。当人们广泛运用网络空间,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以及民众的利益和权利的表达时,“网络政治”就出现了。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政治”来源于人类社会,毫无疑问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特指互联网这个特殊媒体上产生的,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现象。因此,“网络政治”就广义而言,泛指在互联网上涉及国家权力和特定利益的政治现象;就狭义而言,特指在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政治权力、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内容的政治现象。④刘结籽“:网络政治的政治学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二、“网络政治”的特征及对人大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使得“网络政治”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概念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人大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网络政治活动的互动性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决定了网络政治活动的便捷性和互动性。一是政府公共信息可以便捷与公民共享,政府可以问政于民;二是公民亦可通过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对党政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三是是公民社会各政治主体之间更为广泛的政治沟通与交流。人大是由人大代表组成的代议机关,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必须始终保持与选民的沟通。网络政治的互动性使得选民的政治意志表达有了更多的渠道,人大代表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沟通方式,显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网络政治活动的互动性,对人大代表沟通选民、代表民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网络政治主体的平等性

网络对政治平等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网上,只要符合法律允许的参政条件,你的意见与政治家的意见一样亲切可见,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事务发表见解,不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的等级分明式层级节制。①参见高宏星“:网络政治: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理论导刊》2009年第9期。所以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人人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传统这种权利由于受到技术手段的制约难以平等实现。面对平等政治主体的政治参与,而且政治参与的意愿日益强烈,人大代表如何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参政议政的优势?

3.网络政治参与的直接性

网络技术的即时性,即速性,低廉性,使得原本只能在“小国寡民”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直接民主成为可能;网民不再需要代理便可自己在政治事务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与管理。②参见王烨:试论代议民主与网络民主,理论月刊2006.3,p48~50.平等政治主体的直接参政,大规模的网络问政、网络监督及其网络放大效应等,对与人大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4.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的快捷性

政治事件的发生、网民的意见、政治家的态度以及政府决策和相关表决结果,这一系列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和内容,在网络上是以光速传播,因此政治信息传播变得非常迅速。③参见高宏星:网络政治: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理论导刊2009.9.面对政治信息的快速传播,一方面,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信息,代表机关能否做到迅速捕捉梳理;另一方面,需要人大做出回应的能否做到准确及时等。因此,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5.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各种不同政治背景的政治文化可以在互联网中共存,从而形成了各种政治主体、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并存的状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互联网上多元的政治文化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不同国家、民族的社会成员对各自国家、乃至其他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看法和认识。④参见刘结籽:网络政治的政治学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p385-386.另外,加上网络的虚拟性,新生的网络政治文化往往变现为非理性。面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和非理性,人大作为凭借自己国家权力机关的优势,如何引导并培育理性的网络公民政治文化,也是网络政治时代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6.网络政治成本的廉价性

网络政治的兴起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极为方便和廉价的途径,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只需要一台电脑、开通互联网、承担一定的上网费用就可,这极大地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成本。⑤参见熊光清:网络政治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0441.政治成本、行政成本始终公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运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空间,提高参政议政效率,降低政治运行成本,也是网络时代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网络政治”环境下地方人大制度的创新

面对网络公共政治空间、海量网络政治信息、新生的网络政治主体以及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地方各级人大只有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才能在人类政治空间向“网络政治”拓展的时代,更好的发挥人大制度的优势和作用。

1.重视网络民意,构建网络政治沟通平台

“政治沟通”(Political Communication)包含沟通、传播、传达、通信、交往、交流、交际等多重含义。“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中信息的传递过程,《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沟通”是“赋予政治过程以结构和意义之信息和情报活动。政治沟通不只是精英对其民众发送信息,而且还包括全社会范围内以任何方式——不论是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或是利益集团的动员——影响政治的非正式的沟通过程”。⑥[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第547页,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也可以认为政治沟通是“政治传播者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⑦邵培仁《:政治传播学》,第2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在高度集权专制的政治社会,政治沟通主要表现为单向性,强调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在现代民主政治社会则主要表现为双向性,强调双向沟通和互动交流。政治沟通的信息传递过程,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符号会聚的过程和信息共享的过程,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尊重、协同操作、共同完成的沟通和传播过程。在网络社会,政治沟通更是双向互动的。现代网络公民,对网络技术和网络空间非常熟悉,常常在各大网站论坛、聊天室,有的甚至建立个人网站或博客,运用“发帖”、“回帖”、“在线聊天”等形式发表自己对现实问题的观点。人大及人大代表可运用地方人大、政府门户网站,建立人大代表与网民网上互动交流平台;人大常委会亦可借助网络,组织政府部门和人大代表接受在线访谈,回答网民提问等。同时也可鼓励人大代表建立个人网站,开设博客,参与论坛,加强人大代表和选民的之间的联系活动,有利于人大代表及政府部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希望了解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情况的迫切要求,同时也调动起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2.拓展网络空间,畅通网络政治监督渠道

政治监督是防止政治权力滥用、抑制政治腐败的根本手段。依靠人民群众监督反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列宁在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就强调,“应当使工人进入一切国家机关,让他们监督整个国家机构”,即通过群众检举、批评、建议等的监督功效,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敢滥用权力,如滥用权力也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和查处。毛泽东在延安著名的“窑洞对话”中回答黄炎培提出的周期律时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很显然,人民监督是网络监督的合法性源头。①参见:陶文昭“:网络监督三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各级人大是权力机关,也是法定监督机关,监督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在网络时代,人大如何更好行使监督权呢?一方面,各级人大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比如,一些地方创新形式,实行“在线监督‘一府两院’”,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变为实时、全程、经常性的监督。通过与“一府两院”内部办公网的互联,实现资源共享,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预算的执行以及“两院”的立案、起诉、审判、执行情况等,人大均可通过网络查询得知,轻松实现监督。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实时沟通,不仅强化了人大监督,同时增强了各部门工作的透明度,为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人大可以拓展网络空间,发挥网络主体的优势,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3.关注网络参与,丰富网络政治参与载体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最新的方式和手段。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在网络时代,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并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面对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发展的电视就曾经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步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②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第23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政治观、民主观,改变着政治参与模式和参与的方法。网络政治参与因其直接现实性、平等参与性和快捷实效性,很快成为当前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大作为权力机关,既要密切关注网络秩序,又要不断丰富网络政治参与的载体。一是通过网络向广大网民征求意见和建议,让网民通过网络参与政策的制定。可在每年召开人代会前,在网络上开辟专门版块,向网民征求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建立政治性论坛,鼓励网民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可通过网络政治论坛、BBS、博客等形式及时了解和搜集网民的政治意见。三是通过网络对重大问题迅速形成舆论,实施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无论在传播速度、规模、影响、范围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大众媒体,因此对一些有失公平、悬而未决的问题,通过网络形成舆论监督,可以促成许多问题的解决。四是通过网络促成网民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这种形式正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并且很多网民提出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4.加强网络宣传,构建网络公民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认知或意识、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形式表现出来。政治文化不同于公众舆论或民意,前者具有稳定性,反映的是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后者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一具体事务或问题所产生的一时性的反应。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参与现实政治生活过程的经验积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一方面,它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将现实政治生活通过观念的方式保留下来,并随着政治生活的变化和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人大在实践中要加强政治宣传,构建网络公民政治文化,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文化阵地,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品位高雅的网络主流文化。公民网络政治文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关怀性,即网络政治应该关注公共事务、体现公共意志、最终落脚点和价值归属为公共利益。二是理性和自由,这意味着广大公民的网络政治行为符合文明礼貌、真实客观、有理有据、独立思考等方面的特征。三是宽容与法治,即政府部门为了公共利益对网络政治空间进行管理和规范,同时赋予被管理和规范的网络参与主体以切实的权利救济渠道。四是沟通与互信,即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通过理性、耐心、真诚的沟通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关系。

5.运用网络技术,降低人大工作运行成本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和监督法的实施,人大工作的范围越广,力度越大,相应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人大工作是一项法律性和程序性都很强的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大工作是机械、僵硬的。人大在行使职权时,同样要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地降低监督成本。在网络时代,人大可充分利用网络的方便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点,降低人大工作运行成本。一是利用网络收集民意。人大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把广大群众的合理诉求收集起来通过法定的途径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网络,人大可以从更大范围内收集到更多社会群体的意见、建议,这可以大大降低这一过程中的行政运行成本。二是设立网上代表工作平台。通过网络,人大代表与人大机关、人大代表之间以及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构建一个互动交流平台,降低代表工作运行成本,提高人大工作效率,三是实行网络监督。网络监督不仅是有利于拓展人大监督渠道,而且还可提高监督效率。各级人大网站可以开设“批评建议”、“要求督办”、“揭发举报”、“申诉投诉”、“法律咨询”等各类电子监督信箱,使来自广大群众的监督要求通过网络渠道直接通向人大,并得以及时整理、反馈、查办,在全面提升人大的监督功能的同时,降低人大工作运行成本。□

(责任编辑:吴锦良)

D624

A

1007-9092(2010)04-0075-05

俞燕锋,女,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监督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绩效监督:从“管住”到“管好”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