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胡华教授

2010-02-15 18:24
中共党史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南开大学学术历史

魏 宏 运

缅怀胡华教授

魏 宏 运

适值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印胡华教授生前所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一书,这是该书第15次出版。封面上赞誉此书为:“一部中国新民主主义历史之奠基之作;一部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必读之作;一部问世于新中国诞生之际,译为多种文字、发行数百万册的传世之作。”这是对作者及其著作最切实的、最公正的评价,揭示了该书所蕴藏着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

胡华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最敬爱的一位学者。他一生的追求和兴趣是写革命历史书,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他的学术生活很正规,孜孜不倦探讨学问,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作出重大并具开拓性的贡献,其著述高于常人。

我是从事于中国现代史教学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使用的教材,就是胡华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根据新发现的一些资料,特别是一些经济资料,充实了该书的内容。他从不停留在一点上,尽量使自己的著作达到完美的程度。据我记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大中学校及广大干部,均以此著作为教材。胡华和何干之是党史研究的开路先锋人物。他们把革命历史知识,传播四方,无不受到学界称赞。

我是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胡华教授的。从那以后,我们之间不断开展学术交流。胡华走自己的研究道路,凭自己的功力把许多人吸引到自己身边,人们从他那里获得思想前进的推动力。我曾三次请他来天津演讲,他都愉快地接受邀请。第一次是50年代末,当时文科师生走向社会,调查研究,编写村史厂史。南开大学历史系师生到开滦矿、山海关机车车辆厂、井陉煤矿、白洋淀等地锻炼并写史,胡华来天津讲了如何写村史的报告。第二次是1964年1月17日,时值中苏激烈论战,毛泽东、刘少奇提出反修防修思想,全国各省市都组织班子写批判文章,天津市委文教部长梁寒冰也抽调数人,组成写作小组,我是成员之一,住在天津宾馆,我们商量请胡华来天津讲一讲。他到天津后也住在那里。这次演讲的题目为《中共党史、现代史教学中如何反修防修》,地点在耀华中学礼堂。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前几年,讲题是中共党史上的三次“左”倾路线,地点在南开大学第一教学楼会议室。他讲得很生动具体,一次没有讲完,接着又讲了一次,总共约六七个小时。这些学术交流,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加深了天津学界对胡华的崇敬。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历史学家的研究在于求真求实,揭示历史的本质。那时研究一个问题,要获得有关问题的所有资料,是很困难的。胡华以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弄清了一些疑难问题,其敬业精神,堪称模范。

对史学工作来讲,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渊博的知识来辨识,乃是研究必经之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硬道理。胡华笃志好学,抗日战争时期于战火纷飞的晋察冀战场,就以学者的眼光指导自己的行动。他尽一切可能,阅读史书,积累资料,其惊人之处是偷越敌人封锁线时,本需要轻装,而他却抱着沉重的书籍,这一勇敢高尚的行为,为他的战友们所称赞。《胡华纪念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的几篇文章记载了他的这一英勇事迹。应该说,这种精神奠定了他日后成功的基石。

学人之间友谊树是常青的。1978年1月,我和南开大学的同事刘健清、杨圣清专程到张自忠路中国人民大学宿舍红二楼看望胡华。大难之后重逢,自然谈到彼此遭遇的不幸,并谈及丙辰清明时节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情景。1977年春夏之交,《红旗》杂志的一位同志约请南开大学写一篇纪念周恩来的文章,我带队,和三四位南开大学同事在沙滩红楼住了一段时间,文章写成,却因称赞周恩来是马克思主义者而不为《红旗》杂志所认可,这篇短文后来在《光明日报》发表。顺便与胡华谈及此事,他亦愤愤不平,说:粉碎“四人帮”已经一年多,还有这么“左”的人。告别时,他从抽屉里拿出他的新著《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出版)赠我,题字签名:“魏宏远同志指正,胡华78年1月”。至今我仍保存着这一珍贵的馈赠。此时,他还撰写了《南昌起义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我也撰写出版了《南昌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我们都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写的,有着共同的看法和语言。

胡华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做学问的榜样。从他的个人经历、著作和演讲中,我有几点领悟:

第一,他重视文献的钻研,又强调社会的调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著作和演说扎实,有说服力。据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和何干之可以读到中央一些文件,探究中共党史上的诸多问题。而一些历史的细节,则需要认真调查,依靠口述史来补充。胡华在这方面的实践很成功。

第二,他钻研学问、探求真知、考察历史细节的方法是很突出的,将已成为静态的历史,描绘成为动态的历史。

第三,一个学者的成功,良师益友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他和吴玉章、何干之等先辈大师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非同一般。他传承大师们的事业,显示了他的智慧。据我所知,他和不同年龄的知友、挚友经常在一起切磋琢磨,真是谈笑有鸿儒。这些,对我们是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的。

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成立学位委员会,胡华为学科评议组成员,政治学社会学分组召集人。我为第二届、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历史组成员。评议组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多在京西宾馆。会议期间,我们接触相当多,是几十年来交谈学术最多的时日,休会时或晚饭后散步,总会碰面,谈古论今。涉及范围极为广泛,诸如“文化大革命”在毁灭中国的文化,不知有多少中国的文化精英被迫害致死;“四人帮”的写作班子梁效、罗思鼎通过“两报一刊”,散布毒素,侵蚀人们的灵魂,千千万万的人已丧失了道德规范;儒法斗争史,搅乱了人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党史领域是重灾区,对此交谈的很多。1973年胡华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几位同志到南方6省市调研,我和南开大学几位同志也去湖南、江西考察,了解到林彪集团和“四人帮”如何具体篡改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历史;“文化大革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教育未来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开会的京西宾馆是所谓“二月逆流”的会址,如果有人系统写出此事,功莫大焉;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状况,日本学者已出版毛泽东著作全集;党史研究禁区很多,这不利于学术的发展等等,他始终以学者的使命感,关注着历史和现实。是时,我的学术追求已从党史领域扩大到现代史领域,并进行华北农村调查,得到他的鼓励:“老魏,你的路子走对了。”这句话深印在我的记忆中。

从胡华丰富的人生经历,可以体会到一个人的学术理想决定其学术之旅的走向和目标。胡华一生追求真理,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捍卫者。斯人已逝,风范常存。

(本文作者 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天津 300071)

(责任编辑 朱昌裕)

猜你喜欢
南开大学学术历史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浪漫的材料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一道南开大学自主招生试题的推广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Suggestionsfor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book Websitesby Changing Them to S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