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文 邹腊敏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前期,新式富农的出现是根据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新式富农的形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 “在当地民主政权成立以后,原属中农、贫农、雇农或其他贫困成份的农民,因为民主政府所实行的减租、清算、分配土地及其他扶助农民的政策,得到土地及其他正当利益,勤俭致富”①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97页。,而上升成为新式富农;另一类是 “旧地、富在平分土地后 (指经历过土地革命——笔者注)又勤劳生产而上升”,或“在减租地区及过去宣布过没收地、富土地并未分配的地区,某些旧地、富因改变经营方式”而成为新式富农②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第 481页。。前者的代表是延安柳林乡吴家枣园的吴满有,被概括为 “吴满有方向”;后者的代表就是延安东关的张永泰,被概括为“张永泰道路”。
土改初期,具体说在 1946年 9月到 1947年 2月间,“张永泰道路”得到了广泛的宣传。本文拟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一现象作出解析。
张永泰 (也作张永太),出生于 1880年前后,延安市东关乡尹家沟人氏 (今属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前清秀才。从前是大地主,有地3000亩,牛 60多头,羊 600多只。土地革命时,他的土地牛羊都被分配了。抗战时期,他耕种保留下来的 30多亩土地①具体数字不详,《解放日报》上有 30多亩、40多亩、50亩的说法,但据张永泰自己说是 “三十多亩”。参见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 8日。其土地性质不明,《解放日报》报道中对其土地定性有自己留下的、政府给留的、霸占穷人的三种说法。,还雇有一个长工、两个短工,务果木,种蔬菜。1946年,其土地、果园、蔬菜收入合边币 800万元,除去全家吃用,可剩余二三百万元。张永泰还在延安市开了一个杂货铺,200多万元的买卖,一年的收入,足够全家 10口人两年的吃用。
从《解放日报》的报道看,在胡宗南军队进占延安之前,张永泰与边区民主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据报道,其活动主要有:1946年中秋节携孙儿向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贺节,接受了毛泽东的款待②《延市旧日地主张永泰中秋向毛主席贺节》,《解放日报》1946年 9月 13日。;11月积极交纳公粮,提前送了 4石 5斗③艾枚:《保住好光景,军粮要充足》,《解放日报》1946年 11月 12日。;12月同劳动英雄吴满有、杨步浩,吴家枣园村长贺光华等为朱德总司令贺 60大寿④《昨日各界热烈祝寿》,《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 1日。;1947年春节 (1月 26日)设家宴招待政府一些头面人物,“民主建国军副军长范龙章、西北民主联军骑六师师长胡景铎及习仲勋、王明、柯仲平、邓洁、江青、谢市长、姚副市长、金城”等人出席⑤《张永泰先生春节宴各界》,《解放日报》1947年 1月29日。。
张永泰本人的政治表态也是支持共产党。他曾在新华广播电台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比国民党在延安的统治和共产党在延安的执政孰优孰劣。他赞扬“共产党真正是人民的政党”,并表示,自己一家人一定和全边区的男女老少一致团结起来,和八路军站在一起,保卫边区,保卫毛主席和朱总司令。⑥《过着光荣的日子——张永泰先生十二月二日在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词》,《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 8日。他支持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认为 “分配土地是为大家过好光景”⑦《延市旧日地主张永泰中秋向毛主席贺节》,《解放日报》1946年 9月 13日。。在实际行动上,张永泰也有良好的表现,如积极交纳公粮,配合中共的反内战宣传等。
“张永泰道路”,按《解放日报》的定义,就是旧日地主 (也许还包括旧日富农)“参加生产,经营工商业,在经济上走向丰衣足食,政治上与农民合作,作为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积极参加者”⑧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8日。。
从经济层面来看,“张永泰道路”,是指旧日地主 (也可以包括旧富农)参加生产,并向经营工商业发展 (或者说采取 “资本主义剥削方式”),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张永泰道路”和“吴满有方向”,都属于中共提倡的 “新式富农”经济范畴,只是实现富裕生活的道路不同。所谓“新式富农”,是指 “租入或占有较多较好的土地,占有耕畜、农具及其他生产资料,自己参加农业劳动,但经常依靠以资本主义方法剥削雇工,或其他资本主义剥削的收入,作为其生活来源的主要或重要部分的人们”⑨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第 196页。。所谓“依靠资本主义方法剥削雇工”,一般指雇短工和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雇长工;“其他资本主义剥削”,是指用资本家方法兼营工商业或投资于他人所经营的工商业,或 “以通常的资本主义式的利息放债”10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第 196页。,以及普通资本家的其他剥削。“吴满有方式”是劳动者摆脱了封建剥削而实现富裕,“张永泰道路”则是剥削者放弃封建剥削方式,通过参加劳动而实现富裕。张永泰自己及家人参加劳动,管理果园,照看铺子。毛泽东评价他说:“现在你和吴满有一样的过着好光景,不过你们两人经过的道路不同,是从不劳动到劳动。”①《延市旧日地主张永泰中秋向毛主席贺节》,《解放日报》1946年 9月 13日;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 8日。
“张永泰道路”在政治层面上的意义是,旧日地主通过参加劳动,改变了政治态度。根据《解放日报》的报道,张永泰从 “不懂得为什么要分我的土地”到 “看见我过去的佃户们,也和我一样光景好起来了”,“明白分配土地是为大家过好光景”,是因为实现了“靠收租放帐过活”到“靠自己劳动过活”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他的认识也慢慢的 (地)改变了。”他也就从 “骂共产党是 ‘土匪’”,转变到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积极参与边区的建设工作,并寄望于毛泽东“解救”“全国的老百姓”了。②《延市旧日地主张永泰中秋向毛主席贺节》,《解放日报》1946年 9月 13日。
此模式下的新式富农,可称为张永泰式新式富农。《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 8日刊登了社论《张永泰的道路》,提出了 “张永泰道路”的概念,并报道了山东莒县大店镇 “经土地改革后,该镇有五十七家地主参加生产,经营商业和纺线、织布、卷烟等业”,并有获厚利者,“全家生产自给,生活很舒服”③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8日。。随后 12月 16日以《旧地主自力耕种,生活饱暖有余粮》为题,报道了晋冀鲁豫边区 “土地改革后,威县圣佛堂村十六户地主全参加了生产,生活富裕”,还“从事商业”④《旧地主自力耕种,生活饱暖有余粮》,《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 16日。。1947年 1月 6日,又以《“走张永泰的道路地主生活一定好”——涟东地主张洪贵自耕自食生活幸福》为题报道了华中“涟 (水)东县南集区地主张洪贵,读了《解放日报》社论《张永泰的道路》后,以他自己在土地改革后由地主转变为自耕农生活反而愉快的事实,证明张永泰道路的正确”⑤《“走张永泰的道路地主生活一定好”》,《解放日报》1947年 1月 6日。。《解放日报》直接宣传 “张永泰道路”的文章除了上述几篇,还有较多的是各地地主献地的报道,可以视为相关内容。《解放日报》总结提出“张永泰道路”是 12月 8日,而到 12月下旬,以“打垮地主的气焰”⑥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陇东的土地革命运动》(内部资料),第 271页。为先导的王家塬乡土地改革试点即开始,所以中共对 “张永泰道路”的系统宣传仅 1个月左右,此前对张永泰式新富农的宣传一般针对个人行为,未上升到“道路”层面。
总起来看,《解放日报》对张永泰式新富农宣传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张永泰式新富农认识到,是劳动使他们过上了“光荣的日子”。他们通过对新旧生活的对比,得出新生活 “体面”、“幸福”的结论。如张永泰在给毛泽东、朱德中秋节的贺信中说道:“我现在觉得,靠自己劳动过活,是最体面、最快活的。”“以前家里三六九吵架,常闹别扭,现在不同了,都要劳动”,“一星期还开一次家务会”,“会上还有批评,所以我家里现在对劳动都很起劲,没有一个偷懒的,光景越过越好!”⑦《延市旧日地主张永泰中秋向毛主席贺节》,《解放日报》1946年 9月 13日。在春节宴请各界时,他 “畅述他自己亲身参加劳动后丰足愉快的生活”,引得诗人柯仲平为他口占一绝,中有 “百姓要享福,地主变农夫”的句子⑧《张永泰先生春节宴各界》,《解放日报》1947年 1月29日。。关于涟东地主张洪贵,《解放日报》报道说,张氏原有 200亩田,一家8口靠 8个雇农劳动过活,收入虽然不少,但因人口多、排场大,生活并不怎么好;而现在他种 36亩田,养 5头猪,伙养 1头牛,雇半个人工,主要靠全家自己劳动,生活得很好。因此,张洪贵得出结论:“那时专靠剥削别人劳动,是最不光荣的”,现在 “自耕自食的劳动者生活,是最幸福的”⑨《“走张永泰的道路地主生活一定好”》,《解放日报》1947年 1月 6日。。
(2)张永泰式新富农支持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广义上说,是指实行 “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分配,不但包括共产党正在进行的土改运动,事实上也包括了根据地以前实行的土地革命和减租减息下的土地平均化。正是因为土地改革,才使地主变成了自耕农,“帮助他们摆脱那种寄生的、可耻的必然要没落的社会根基,转向生产,并从劳动和生产中取得真正的生命力,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一员,与各阶层一齐过丰衣足食、光荣快乐的生活”①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8日。。因此,他们支持土地改革。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还专门提及,“有人问他 (张永泰),如果别人仍把土地归还给他,他愿不愿意?他坚决摇着头回答:不愿意。他说:‘我现在自己劳动,不缺吃穿,再要让我当一个富豪,放高利贷,被穷人咒骂,我不愿意。现在人人有土地,人人劳动,大家都过好光景,为啥不好?’”②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8日。张洪贵也称,“土地改革后只要肯参加劳动,走张永泰的道路,地主的生活一定会好的。”③《“走张永泰的道路地主生活一定好”》,《解放日报》1947年 1月 6日。
(3)张永泰式新富农除了种田外,还积极从事工商业。除了前述张永泰在延安市开铺子,山东莒县大店镇地主们经营商业和纺线、织布、卷烟等业,晋冀鲁豫边区威县圣佛堂村地主从事商业外,张洪贵 “开了一个小油坊,他自己苦心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式榨油机,用 ×盘榨豆饼,一人即可使用;每月能榨油八百斤,盈余全部作为杂支费用”④《“走张永泰的道路地主生活一定好”》,《解放日报》1947年 1月 6日。。威县圣佛堂村地主中,还有一户“加入互助组,凭着牛工换人工,自己推磨卖馍,用赚的钱买下了一头驴、一盘磨,以自己的劳力建立起新的家务”⑤《旧地主自力耕种,生活饱暖有余粮》,《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 16日。。
从时间上看,由《解放日报》的报道可知,至迟到 1944年底或 1945年 1月初,张永泰与边区民主政权的良好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如《解放日报》1946年 9月 13日报道中称张于“前年”当选为植树英雄,而张于 1946年 12月2日在新华广播电台作《过着光荣的日子》播报时自称是“去年”当选。经查,陕甘宁边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早在 1941年,中共就开始宣传“吴满有方向”的相关内容了,而且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但是直到 1946年 9月,中共才开始宣传“张永泰道路”相关内容。笔者认为,这与此时中共土地政策的改变有关。
1946年 5月 4日,中共中央将刘少奇起草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作为党内文件发布各解放区贯彻执行,这就是著名的《五四指示》。与抗战期间的减租减息政策相比,《五四指示》最大的变化就是明确提出了 “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基本方针,因此被视为共产党土地改革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
鉴于《五四指示》所规定的“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押”等办法在老解放区早已实行,中共也在考虑清算不能彻底实现土改目标时需要采取的办法,于是鼓励地主、富农献地以及以照价征购地主超额土地的设想随后出台。1946年 9月,西北局提出《试行土地公债办法草案》。10月,陕甘宁边区正式开始土地征购试点。12月,边区政府正式颁布《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就征购范围、地价评定、如何进行征购、土地公债清偿及其他有关事项一一作出具体规定。
结合这一时代背景和宣传内容来看,这个时期对“张永泰道路”的宣传,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政策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解放日报》在社论《张永泰的道路》中明确指出:“解放区民主政府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从而提高工业的水平,普遍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①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8日。如果说,“吴满有方向”从中农、贫雇农获得土地对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的角度论证了土地改革的合理性,那么,“张永泰道路”则是从另一个侧面作了论证,即土地改革不但有利于农民阶级,对旧日地主个人也是有利的。其一,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如张永泰说自己参加劳动后,“过去我要睡到太阳照进窗子才起床,眼睛迷迷糊糊常生病,现在天一亮就起来,双目反比前十年亮了”②《延市旧日地主张永泰中秋向毛主席贺节》,《解放日报》1946年 9月 13日。。对于张洪贵,报道说他“脸色红润,身体已因劳动益臻健康”③《“走张永泰的道路地主生活一定好”》,《解放日报》1947年 1月 6日。。其二,他们学会了劳动技能,依靠劳动过上富裕生活。张永泰能务果园、种菜地,还成为植树劳模;张洪贵“对种田已有相当经验”。晋冀鲁豫边区威县圣佛堂村,“旧日地主耿全德,耕种五十多亩地”,一年收下的粮食足够一年半吃用;另一旧日地主申文娘,雇了一个长工,种了 50多亩地,自己亲自做饭、喂牛、摘棉花、下地、收割、磨碾,也学了好些庄稼知识, 1946年收获 2000余斤粗粮,600斤棉花,1000多斤麦子,也够两年吃用;还有一位旧日地主,以前五谷不分,光吸 “白面”,现在推磨卖馍,挣下新的家业。④《旧地主自力耕种,生活饱暖有余粮》,《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 16日。其三,改善了他们和农民的关系。“经过土地改革以后的解放区地主,今天都能安居乐业了,农民也和他们团结合作了。涟东的地主陈清舫和程凤祖在土地改革后,积极参加生产,他们以前的佃户崔殿扬帮助他们耕田,教他们掌犁,互助小组长陈书替他们代耕了五亩地。这是解放区人与人间的新关系,不是主奴关系,不是封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助的兄弟关系。”⑤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8日。圣佛堂村的一位旧日地主,也能“加入互助组”。
可见,土地改革把旧日地主改造成了 “耕者”的一部分,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即消灭封建地主之为阶级,而不是消灭地主个人”⑥《毛泽东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4页。的思想。地主作为个人要保护,改造后还是良好的劳动力。确认了“耕者有其田”的正当性后,他们作为“耕者”,当然也应该像其他 “用自己劳的劳模大会召开于 1945年 1月中旬,由此可以推测,张永泰当选为植树英雄的选举可能是在1944年底或 1945年 1月初,“前年”、“去年”的表述不同可能受公历年和农历年不一致的影响。
但对张永泰和“张永泰道路”的正面报道集中在 1946年下半年到 1947年 1月。《解放日报》首次报道张永泰,是在 1946年 9月 13日,内容是张以通过自己劳动而“光景闹美了”的旧日地主身份向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贺中秋节,最后一次则是 1947年 1月 29日的张永泰“春节宴各界”。除了报纸外,政府文件对张永泰式人物和“张永泰道路”的宣传似乎也集中于 1946年底到 1947年初。1946年 12月下旬,陕甘宁边区三边地委召开县委书记、县长联席会,研究土改问题。三边分区专员吴志渊在联席会上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指出:对地主的政策是争取而不是打击,留给地主多于中农土地数量的土地,鼓励他们生产,提倡“张永太”方向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吴起县委员会编《吴起革命斗争史》第 8辑 (内部资料),2007年,第 257页。。同时,陇东地委也在文件中要求,对于地主,“应当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使其参加劳动,自耕自食,逐渐走上‘张永泰的道路’”⑦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陇东的土地革命运动》(内部资料),1992年,第 297页。。河北土地改革档案资料中有两份提及抗战前的被斗地主通过生产重新发财的事例或“张永太道路”的文件,日期分别是 1946年 11月 19日和 1947年 2月 11日⑧参见河北省档案馆编《河北土地改革档案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 113、155页。。
张永泰式新富农和吴满有式新富农一样,力耕种土地的农民”一样,拥有保障自己必需的生活、用自己劳力耕种的土地,这也是一项“不可被剥夺的基本权利”。①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8日。这个结果,被认为是中国一个进步的方向。张永泰就被看做是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成功改造旧日地主的典型。“张永泰从不劳动到劳动,从一个被人咒骂的封建剥削者变成一个最体面最快乐的靠自己劳动丰衣足食的人,这是今天解放区成千从旧日地主转变过来的人的典型,也是地主们应走的光荣道路。”②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8日。地主在土改中失去一些土地,不过是失去进行封建剥削的基础,却由此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过上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
此外,土地改革被认为对旧日地主转向工商业有促进作用,而这种转向被视为进步的因素,带有推进中国工业化的色彩。鼓励地主富农的资财向工商业转移,是中共厉行减租减息时一直执行的政策,这在理论上符合中共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发展资本主义的提倡。在宣传上,中共显然认同工商业在造就张永泰式新式富农的富裕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边区政府对地主的工商业“保证一律不得侵犯”,并且还要予以帮助。
这一时期中共对“张永泰道路”的宣传,除了论证土改的正当性,还直接联系当时的政治局势。当时中共对国共间的战和走向还没有最终的把握,因此并未放弃对 “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追求。在此背景下,对 “张永泰道路”的宣传,直接配合着中共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反对内战的政治目的。
(一)争取中间势力
首先是争取直接与土地改革对象相关的一般地主士绅。土改初期,中共并未把一般富农、中小地主简单地视为敌对分子,而是视为可以团结的对象。1946年 7月 20日,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中要求,“在解决土地问题时”,“对待富农、中小地主主要放宽些”,“在一切土地问题已经解决的地方,除少数反动分子外,应对整个地主阶级改取缓和态度”③《毛泽东选集》第 4卷,第 1187~1188页。。宣传 “张永泰道路”,显然是对地主阶级采取“缓和态度”的表现之一。
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地主阶级采取“张永泰道路”的手段属于进步的行动,因为它实现的是由封建剥削方式向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过渡。而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④《毛泽东选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0页。。更重要的是,它促成了剥削者向劳动者的转变,并由此使他们改变了政治态度。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搞土地改革并不影响我们团结地主”⑤《毛泽东文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8页。,另一方面,中共也希望通过“张永泰道路”的示范作用,来避免或减轻全国地主阶级对中共土改的抵触。
其次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中共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需要市场,他们也赞成‘耕者有其田’;他们又多半和土地联系着,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又惧怕 ‘耕者有其田’”⑥《毛泽东选集》第 3卷,第 1075页。。中共对一般地主富农的政策,必然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参照,因此,他们很关注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1946年 7月 19日,中共中央向周恩来、董必武发出指示,让他们考虑向民盟人士说明中共土地政策。该指示指出:“对一般地主土地,不采取没收办法,拟根据孙中山照价收买的精神,采取适当办法解决之,而且允许地主保留一定数额的土地。对抗战民主运动有功者,给以优待,保留比一般地主更多的土地。”指示还以苏北、太行等地为例,说明 “解放区农民忍受了很大的损失,来照顾地主在土地改革后必需的生活”①《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 271页。,由此希望能获得民盟人士的理解和赞同。可见,中共对张永泰式人物的宣传,一则以具体的例证来减轻民族资产阶级在土地问题上的担心,二则突出中共对私营工商业的保护、支持和提倡。
(二)论证解放区政治的进步
中共通过宣传 “张永泰道路”表明:解放区民主政府对于封建剥削制度加以摧毁,但对于地主个人,则采取了与人为善的方针,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而过上 “光荣的日子”的劳动者。这一政策是合理的,进步的。走 “张永泰道路”,旧日地主就能安居乐业,而不会像以前那样,虽然“有几个钱”,“哪能像现在安然睡觉呵!”②《延安旧日地主张永泰中秋向毛主席贺节》,《解放日报》1946年 9月 13日。“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就这样成为一个生气蓬勃,更加团结的社会了。”③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8日。
也就是说,在解放区,即使是旧日地主也享受着生活上的体面和政治上的民主;而在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下,国统区“人民一概受难,无可避免”,地主们也不例外,他们也深受“征粮、征实、抓丁”之害,与解放区形成了显明的对照。中共把宣传“张永泰道路”与反对内战相联系,指出“全国各阶层人民”,应该像张永泰呼吁的那样,“和解放区军民一起,反对蒋介石独霸中国,反对蒋介石打内战!”“全国公正的士绅们都一致起来,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卖国政策”。④《过着光荣的日子——张永泰先生十二月二日在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词》,《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 8日。
正因为解放区的进步政策,走 “张永泰道路”的旧日地主对解放区民主政权持支持态度。如大店镇的旧日地主们,就 “积极支持着民主政府的各种建设”⑤社论:《张永泰的道路》,《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8日。。而张永泰本人,更是直接地表示了对边区政权的积极支持态度。1946年12月 2日,张永泰在新华广播电台上,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国民党政权和边区政府对群众态度的不同,论证了边区政治的进步。他说:“我看见公家干部和士兵,都在开荒种地努力生产,并且号召我们栽树、织布、纺棉花。公家又开了好几处医院,我的孙媳妇在那里生过娃娃,我的儿子进医院治过肺病。那些医生看护,是多么小心谨慎呀!吃药吃饭不要一个钱,全像一家人一样。”八路军不拉牲口,不拉民夫,各级政府负责人,都是经过人民选出来的。国民党在延安修飞机场,不顾人民的死活,而共产党扩大机场,占了土地,砍了树,都给了补助费。给毛主席、朱总司令贺节、拜寿,毛主席、朱总司令接待他们 “像亲人一样”。这些使他“明白了共产党和劳动人民的关系”,“自己作了劳动者,也才懂得劳动人民的光荣”。见到了他过去的佃户和吴满有这些人,现在和他一样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张永泰表示自己由不相信共产党分自己的土地 “是为了大家有饭吃”,转变为“感谢毛主席给我们人民的好处”。⑥《过着光荣的日子——张永泰先生十二月二日在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词》,《解放日报》1946年 12月 8日。
中共对“张永泰道路”的宣传,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土改初期,虽然解放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但中共仍然试图寻求全国各阶层利益的综合平衡,争取地主及中间势力在中共战略政策中仍然具有突出的地位。这些显然表明,考虑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后,仍然有议和的可能,中共并未放弃以局部执政党的地位参与全国政权的考虑。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是中共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成果之一。土地革命战争中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在实践中却又发生了“肉体上消灭地主”、“把富农降到赤贫”以及 “不允许新富农产生”等后来被毛泽东严厉斥责的 “左”倾错误做法。⑦《毛泽东文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2~343页。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厉行 “减租减息”政策,促成了根据地土地占有的平均化,又推动了地主参加劳动,并与民主政权建立起较好的关系。土改初期,在大部分根据地内,土地政策并未脱离“减租减息”的范围①参见王友明《论党的土地征购政策在山东解放区的实践》(《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 2期)。。在不强调阶级斗争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张永泰道路”,切合了中共“劳动创造富裕生活,又改造思想感情”的设想,代表了和平实现土改并促进工业化的可能。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中共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目标逐步清晰起来。
1947年 1月底,西北局和中共中央先后提到了“彻底解决土地问题”②《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第 333、334页。,中共温和的土地政策开始发生变化。2月 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党内指示《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时所作的讲话中,已经考虑,“要使农民同地主撕破脸,而不是和和气气。对地主打了再拉,不打只拉就不好”③《毛泽东文集》第 4卷,第 221页。。2月 5日,西北局指示:“在土地改革的巨大群众运动中,应一切以群众意见为第一。一切办法由群众讨论,由群众自己起来办。”“征购必须与群众诉苦清算斗争结合起来”,“所谓清算,不只是算土地,而包括勾旧帐销旧约以及算一件东西算一句话”。④《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第 334~335页。2月 8日,中共中央又通报各地,“在陕甘宁边区也和各解放区一样,发动群众清算是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办法”⑤《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第 338页。。这种变化的突出点是阶级观点日益被强调。《解放日报》最后一篇涉及张永泰的报道,应该与这种变化有关。
1947年 3月 10日,《解放日报》以《打倒大树有柴烧》为题,报道了东关乡诉苦清算大会,张永泰便是清算对象之一。除了对张 “糟蹋人家的庄稼”、“打窑洞塌了人家的窑”、“骂村干部”等问题进行诉苦清算外,突出的是对张现耕种的土地的所有权提出质疑。以前的历次报道中均认为其耕种的土地是合法的私有土地,这次报道中却认可了群众的质疑:“(十年前)分地的时候,你还住在城里,哪有你的份?”虽然张辩解说他的地是登记过的,但大家高呼:“土地是我们穷人的”,否定了张对土地的所有权,认为张属于租种了“大家”的土地。最后,“大家要求他把九年的租子退出来,霸穷人的地退出来,被损害的窑和庄稼赔出来,在群众的义愤下,张永泰才写了退租退地约”。
张永泰对其地权 “登记过”的辩解,源于陕甘宁边区政府历年颁布的关于土地所有权的诸多条例。边区政府成立后,对返乡的地主同样分配土地。这些土地,按条例规定,经向边区政府登记后取得私有地权。张氏的地权应是如此获得的。从该报道中可以看出,到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已经转向了依靠群众运动的方式,不再认可此前的法令方式有效了。
所谓“砍大树取柴烧”,就是 “将残存地主的土地和富农出租的土地除当留部分外,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⑥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陇东的土地革命运动》(内部资料),第 317页。。这种办法的要害,在于公开否定了一般旧日地主过去依据诸多条例获得承认的土地所有权。在此以前,无论是《五四指示》发布前减租减息导致地权的转移,还是指示发布后通过清算、征购或献地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都是在承认地主土地所有权及部分受限的处分权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不会有对地主保留好地放弃坏地的担心。而 “砍大树”,则是完全以群众意见为依据处理地主 (还有部分富农)的土地。留多少地、留什么样的地,以征购或以其他方式处理,都由群众 (大会)来决定 (一般是乡民大会,因为分配土地一般以乡为单位),地主完全丧失了对原有土地的处分权,接近于先没收再处理。其他方面,与以前有所不同的主要是:在方法上强调首先对地主 (包括部分富农)进行群众清算和斗争以压服之;在地主保留土地的数量上,政策性规定不再起硬性作用,而让位于群众意见,并有靠拢平均分配的趋势。这应该是后来《中国土地法大纲》中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平均分配土地规定的起步。
在追求以群众运动方式平均分配土地的目标下,张永泰式人物就不再被单列,而是被归入到地主、富农的范围内对待。张本人的被清算可视为一例。直到 1948年 4月,才有政策明确要求对旧日地主富农转化而成的新富农予以区别对待。
总之,一方面由于政策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张永泰在延安陷落后与国民党军队合作而被视为反革命,“张永泰道路”不再被提及。1947年 1月底,土地征购中进行诉苦清算斗争开始被突出要求,目标是 “使最大多数群众都发动起来,彻底把地主压服,同时,也使中农得到利益,那怕得一件就东西,出一口气也好,吸收他们进来,保持百分之九十农村人口参加并同情这一运动”①《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第 335页。。同年 7月小河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坚持土地改革不至于吓跑民族资本家,但不坚持土地改革势必会丧失农民,从而丧失革命战争,也丧失民族资本家。土地改革应该采取平分土地的方针,地主不要多分,但不能不分”②《毛泽东文集》第 4卷,第 268页。,要“坚决克服一些干部中偏向地主富农的情绪”③《毛泽东文集》第 4卷,第 269页。。到 9月,实行土地改革更被视为“支持长期战争取得全国胜利的最基本条件”④《毛泽东选集》第 4卷,第 1233页。。
土改政策的变化,表明中共逐步放弃了通过有限度地照顾地主利益及“张永泰道路”的示范作用,来争取全国范围内地主阶级和中间力量支持的设想,转而实行最大限度地争取农民、动员农民,以革命战争的方式推翻国民政府的方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一个试图参与全国政权的局部执政党向一个彻底的革命党的转变。对张永泰和 “张永泰道路”的正面和负面的报道,构成了反映这一转变的一个侧面。
(本文作者 杨利文,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博士 延安716000;邹腊敏,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延安 716000)
(责任编辑 王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