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朝,刘 丽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部,湖南长沙410205;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长沙410205)
生命视野下学校体育课程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
刘云朝1,刘 丽2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部,湖南长沙410205;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长沙410205)
学校体育是直面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的实践活动,关注生命是学校体育的本原。生命视野下学校体育课程具有生命体验性、整体健康性、交往互动性的特征,课程的意义在于对个体完整生命的关怀,知识的建构与精神的生成,追求的是个体生命的超越,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自我的生命力量。在课程实践中,应以生活世界为根基设计课程内容,通过对话,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共同认识客体,建立起主体间性的师生生命互动关系,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
生命;生命视野;学校体育;体育课程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人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和为了人的生命的实践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如何使生命焕发生机,使生命茁壮成长,是现代学校体育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作为有意识、有计划的学校体育内容——“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少体育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当作一个抽象的、静止的人来对待,也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呵护,导致一些无视学生生命的存在,压抑学生生命的灵性、伤害学生生命尊严的现象屡屡发生,对学校体育的普及和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因此,笔者在这里试图将生命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基础性、核心性的概念,即从学校体育的本原上去观察、理解和思考学校体育课程,这个本原就是——生命,它是所有学校体育活动的基石。把体育课程放到生命视野之中,这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生命作为体育课程研究的切入口,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课程视野,以期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从生命的视野审视学校体育课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关注的是生命的体验与健康,追求的是生命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生命意义的感悟与富于生命活力的境界。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精神科学教育家的鼻祖狄尔泰认为体验是进入生命的惟一通道,是一种认识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式。生命个体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它在社会存在中需要获得自我生命的确认感和生命力量自由绽放的愉悦感,这是作为生命个体所需要的生命体验感。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一切体育活动都离不开身体,是个体获得生命体验的一种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体验是体育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生命得以生成的前提。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实践是通过师生双方智慧的碰撞、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不断地体验着、升华着情感,促进双方的人格得以提升,而不仅仅以掌握精湛技术、达标为目的,也不仅是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服务的一种工具,是在于通过体育活动获得一种愉悦的感受,体验一种运动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各自角度满怀乐趣和兴趣地亲自体验着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其生命活力在此形式下皆得以充分的表现。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或者说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范畴,它因为有了学习者的深切的体验而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教学是学生身心的投入,这就是体验过程[1]。”实践证明,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生命体验性是学校体育课程的第一基本特征。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也不得不经历一次全方位的变革,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无疑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表现在它的整体健康性,这是由体育的功能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复杂的生命结构,不是多种成分的“拼凑”,而是它们的交互渗透、融合,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存在的。科学研究证明,体育对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功能,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体育课程并不是“体育课程+健康教育课程”的简单结合,而是体现了以通过身体练习去实现健康目标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的课程性质定位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整体健康性特征与“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吻合的,但又不是仅强调“健康第一”,而忽视体育的促进健康之外的功能。因此,这里所谓的健康性特征在于学校体育对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能起到独特的作用。学校体育课程力图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以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
“人是自然力和社会力、体力和智力、物质力和精神力的有机统一体,这些力的有机结合构成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都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人在交往中展现和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不断发展着自身的本质力量[2]。”如果说传统体育课程没给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的话,那么现代体育课程克服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但又矫枉过正,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表现。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试图超越二元对立,旨在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在一种和谐共存中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着对世界的理解,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和认识,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生命视野下体育课程的这种交往互动性表现出如下特性:第一,在课程的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这是它区别于“师徒”关系的显著特征;第二,受教育者置身于教育情景之中,他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学习,其学习的动力不仅是技能的掌握,而是兴趣的培养、精神的陶冶和人格的形成;第三,教育交往的目的,不在于我“有”知识,而在于我“懂得”知识;不在于“知”,而在于“智”。就像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生命得以多姿多彩。
学校体育课程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生命的视野来理解学校体育课程,我们将会看到,课程的意义在于对个体完整生命的关怀,知识的建构与精神的生成,最终实现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自我的生命力量。
人的生命是以一种整体的形式而存在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很多方面,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人的生命过程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的整体运动过程。正象密尔(J·S·M ill)所说:“人的目的,……是使他的能力得到最高的、最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的,前后一致的整体[3]。”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把人看作现实存在物加以塑造,改造和利用,拆解了人的本质的完整性,它只看到了人的主体性而忽视了人的本体性,重视对学生的身体关怀,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关怀,缺乏对学生完整生命的关注。波伊尔认为:“大自然的各部分都是以一种庄严的、激动人心的方式交融在一起的,一个好的课程也是如此[4]。”从生命的视野来解读的学校体育课程包含着知识的获得、情感、意志、精神和人格的陶冶,这反映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性本质,课程中的人是整体的人,是具有“多向度的人”,它不仅包括自然生命而且还包括后天形成的精神生命,它是理性的同时又是感性的。因此,用具有整体性的个体生命来理解完整性的体育课程不仅是可能的,同样也是必要的。
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没有本质规定可以预先决定它的存在,因为它总处在不断地生成和变化之中,人只有通过不断创造和实现本身的价值才能赢得自我。生成性是生命最显著的本质和特征,它展现出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和永无止境的追求。充满局限性的和不确定性的个体生命渴望发展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自然就成为促进生命生成的途径,是生命生成的基础和源泉。体育课程的生命生成性,表现在课程的目的不是强加和预设的,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表现在学校体育课程不只是强力的冶炼与技术技能的掌握,它也把人的情绪、态度、意志的陶冶和健康人格的养成等作为课程价值取向的重要领域。另外,学校体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教育,是一种人化教育,是一种主体精神生成的教育,是关涉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不仅在物化层面,通过各种运动形式、方法、手段满足学生对身体运动的需要,而且还在精神层面,以其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渗透在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者,体育课程实践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不仅是学生建构知识,更是学生感悟生命意义、感受自我的存在价值,从而获得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独立与和人格的完满的过程。由此,内在于生命的学校体育课程就应是非预设的,不断生成的,生成性是学校体育课程应有的本质和内涵。
人是不确定的、是可能性的存在,他生活在希望之中。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一书中指出,人借助于自身的主动性和超越性,不断地走向一个他所期待的目标,为自身创造属于他的未来,超越性对人来说,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获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体育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的超越性的本质,每一次速度和高度的竞争、力量和意志的对抗无一不在体现着这种超越,是人类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方式。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就是要强调每个生命都是不确定的、是尚未完成的、是尚待发展和超越的鲜活的生命,只要通过一定的条件,都可以得到符合其生命本性的发展,其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的自我生命的超越活动,它是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情感和体验。美国学者费尼克斯将以体验为基础的课程看作是“超越性课程”,他认为“超越性课程为产生、孕育、期望、赞美非凡觉悟与内部启示的机会提供一种情境,这时个人开始意识到他的独特的个性存在[5]。”不可否认,学校体育课程正是这种具有“超越性”本质的课程,它在促使和展现生命超越性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无论是生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当人类的脚步迈进21世纪后,教育家与体育工作者们在历史的回望与前瞻中发现,体育问题、教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生命问题,只有回归生命才能寻找到体育课程的真正价值[6]。”然而,无论在理论上有多么完美的构建,最终需要看其是否能够落到实处。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实践从价值取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和课程评价等维度上正好暗合了生命哲学的基本理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体育的价值在根本上是通过人的生命价值实现而体现的。由此,课程只有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才有意义。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其发展走向上,主要是沿着两条主要线索进行的:一是以适应外在的,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为目的;一是以适应内在的,受教育者自身精神的、道德的等需要为目的。这两种走向规定了21世纪体育课程改革的人文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价值观。体现在学校体育的核心内容——课程的价值取向上,这种“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在更高层次上,从人的本质的实践和追求其自身身心愉悦中而显现出体育的本真价值,并把体育课程的本质看成是生命的活动,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通过体育获得一种愉悦的感受、体验一种运动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从价值目标上看,课程已不仅是简单的传授与学习,也不仅是单纯的“增强体质”和健康的问题。课程价值的真谛在于生命活力的涌动、生命意义的创生和生命本质力量的实现;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从价值评价上看,课程的评价标准更注重过程、发展、主体等;从价值实现形式上看,课程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转化为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
当前,人的问题成为时代的主题,只有“以人为本”的体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体育才是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因而,关注生命,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赋予学校体育课程以生命意义,是时代对人的发展和学校体育的必然要求。
学校体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历来是体育教育改革家抨击的焦点,世界各国均是如此。“课堂教学绝对不应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去对人进行培养,相反倒更应紧密联系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真实性、教师的可亲性、知识的内在价值[7]。”长期以来,受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学科结构的需要为依据。我们暂时称其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学科化。过于关注学科结构的课程,容易导致过分注重学科严格的逻辑体系而形成较为封闭的课程系统,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往往是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科学世界的内容。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安排是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并贴近现代社会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内容选择生活化并不是弃课程的学科化于不顾,而是注重两者的统一。因为,依据学科结构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与发展,有利于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为此,就需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增加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内容,即课程生活化,并且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生活化必须适度、必须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符合生活实际、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合。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对话式教学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讲授法通过传播固定的知识、技术、技能来建立教师的权威;对话法则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共同认识客体。在教学中注重交流与对话而不是注重讲授、传授是对我们传统的教学的一种革新。首先,“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怎样在课堂中通过对话来进行教学,是促进教师进行创新的一个动力。教师不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是把主要的目光放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上,通过各种活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不断用渲染性语言鼓舞学生,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摆脱体育课堂规范技术、素质达标等功利性内容的束缚,反对以‘实然’为根据的‘知识技能课堂’代替以‘应然’为根据的‘生命化课堂’[8]。”对学生而言,“对话式教学”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思考,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技术,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相互之间合作学习,不断被激励去主动地探究,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其次,“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相互合作。在“对话式教学”中,对话是民主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对话,是一种平行的交流。“对话式教学”注重这种交流,教师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在交流中也知道教师的意图,从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式教学”是促进合作的一种有效保证。
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教育和教学活动在师生关系背景中展开的,师生关系能否正确处理直接影响教育改革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我国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把学生看作一个实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生命主体对生命客体的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师生间心灵的隔离。“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9]。”生命视角下的学校体育坚决摒弃主客二分的师生关系,要求建立一种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存在,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师生共同体。为此,教师要淡化其“教育者”的意识,隐藏其“教育”意图。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真正建立起朋友或伙伴关系,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平等地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在进行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启迪,而且进行着情感的交流、灵魂的感召、人格的碰撞。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快乐。”正是由于教学中师生都可以自主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因而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个体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心灵的沟通,真正形成了一种真诚、和谐、温馨的氛围,实现师生个体生命在课程中的共同升华。
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保护生命的多样性,促进生命的不断发展是教育的重要方面,而课程评价在其中扮演者导向和监控的角色。长期以来,课程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结果进行的评价,对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关注不足,课程评价更多地用于鉴定课程实施的优劣程度或用于对评价对象的甄别和选拔的目的。在生命的视野下,提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体现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就学生而言,要求教师着眼于学习个体的动态发展的全程,既避免对课程学习者绩效的简单回溯,也要避免用静态的眼光去评价课程学习者的阶段性质量或结果[10]。”不仅考察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其学习方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其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对学生建构起立体的、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正如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所说:“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 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 rove)。”就教师而言,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全面性、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其核心是由“结果和证明”能转向了“过程和改进”,转向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即以师生的生命发展为本,重视每一个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种注重过程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把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关的目标纳入课程评价的视野,不仅体现了生命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结合,而且体现了生命自主性与生成性的融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促使课程主体——教师和学生生命之花的绽放。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它要求发展人的技术理性,使人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机器”,学校体育也因此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了生命的原点。当今,一个回归生命、以人为本的生命实践教育思潮正在以不同方式汹涌澎湃地向我们涌来。特别是学校体育三维一体目标的提出,反映出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关注“全人”的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关注生命活力的释放、生命的体验……这,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研究新的发展趋势。
[1] 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81.
[2] 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70-71.
[3] 阎亚军.坚持教育的生命观改革基础教育课堂教学[J].山东教育科研,2001(10):22-23.
[4] 波伊尔[美].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M].王晓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3.
[5] 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3.
[6] 刘玉江,李可兴,马卫平.生命课堂——学校体育健康课堂诠释的新视角[J].体育学刊,2008,15(2):46.
[7] 阎亚军.坚持教育的生命观改革基础教育课堂教学[J].山东教育科研,2001(10):22-23.
[8] 何劲鹏,姜立嘉.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体育课程观内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58.
[9] 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53.
[10]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11-13.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Patterns of School P.E Curriculum under the Life Perspection
LIU Yun-zhao1,LIU L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Foreign Economic Institute,Changsha 410205,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First Normal Institute,Changsha 410205,China)
School P.E is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facing and concerning about the life which turn out to be the origin of School P.E Curriculum.School P.E Curriculum under the life perspection own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life experience,integrated health and interaction.Curriculum,w hose meaning lies in the completely individual lfe concerning,know ledge construction and spirit formation,traces for the surpass of individual life.So individual can feel the power of life itself during the process.During the practice,the curriculum content should base on life-world. Through communicating,discussing,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objection together,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establish the inter-subjective natur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ir lives,which actually reflect the people-oriented connotation of these ages.
life;life perspection;School P.E;P.E Curriculum
G807.4
A
1004-3624(2010)06-0059-04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6CTM 010)
2010-07-09
刘云朝(1976-),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