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明
本文所指的公有设施蔬菜基地,实际上是指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蔬菜科技示范园区,用于实施国家、省、市蔬菜科技项目,开展品种试验、高科技试验示范以及蔬菜无公害生产的科技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的建设宗旨是带动广大菜农在更新蔬菜品种,推广蔬菜栽培新技术,提高产品档次。淮安市公有设施蔬菜基地主要以市、县(区)科技园区为主,多为农业部门租赁建设。共投资建设蔬菜展示基地8个,目前正常运作的3个,基地规模13.3~33.3 hm2不等。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创新和提高,示范基地有力地推动了城郊大棚蔬菜的高速发展。但是,撇开其公益作用,单就其自身发展来看,出现了能耗偏高、疲劳运作等新情况,需要我们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去摸索、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从现阶段来看,示范基地的技术部门身肩技术指导和全方位带动全市设施蔬菜生产之职责,这就决定了其公有制的一面。同时,示范基地必须面向全社会,展示全方位,开放全过程,公益性成分相对较大,难以单纯谈及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为了展示设施蔬菜高标准的育苗技术、栽培技术和良好的日常管理等内容,技术部门要花费相当大的租金和相当大的人力来维持基地运转。这样,总体成本直线上升,年终结算必然红字高挂。虽然有项目资金予以填空,但长此以往,一旦国家政策有变,或者倾斜力度减弱,必然导致技术部门入不敷出,难以承受,这就不能不谈经济效益,不能不谈激励机制。可以说如何设计公有设施蔬菜基地的体制,是维护示范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较为复杂而又十分关键的问题。处理好示范基地的体制问题,不仅关系到其本身的良性发展,也对设施蔬菜基地能否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
公有设施蔬菜基地在设施蔬菜发展的起初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全市蔬菜业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地方政府虽然在政策上支持鼓励公有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但在资金扶持力度上仍显不足。示范基地经过连续几年的赤字积累,加重了资金负担,有些已处于疲于应付的境况,有的为减轻负担,甚至低价对外承包,其性质已逐步沦为普通的蔬菜种植基地。由此看来,在对示范基地展示进入中高级要求阶段的今天,展示基地明显缺乏高规格、高水平全程展示的后劲,如何给予必要的援助已摆在政府面前。
设施蔬菜是需要精心护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业环节多、时间性强,管理人员需要有较高的劳动组织能力、技术操作经验等,而农业部门技术干部平时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战中或抓不住要点,或顾此失彼,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轻车熟路、驾驭全局的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出,有的县区负责基地生产的技术干部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失败的事例,对示范基地的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示范基地要敢为人先,引导消费。城乡居民对蔬菜的消费量决定于他们对各种蔬菜的认识和消费水平,前者取决于他们的文化知识和营养保健观念,后者取决于他们的收入状况。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居民对各种蔬菜的营养保健作用越来越关心,同时,政府对地方美食文化建设也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这为蔬菜经营者开拓市场,引导消费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必须认识到,开拓市场和引导消费仅凭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电视等媒体对各种蔬菜及其烹饪知识的宣传;还需要广大烹饪工作者潜心钻研,不断推出新菜肴;还需要广大美食家们相互交流、促进发展;还需要将美食文化与政府工作(如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当更多的人们主动追求蔬菜市场新品种,当更多的蔬菜美食摆上平常百姓餐桌,当蔬菜品质成为居民茶前饭后的话题的时候,设施蔬菜基地生产就有了广阔的空间和动力。
消费者需要经营者去引导,生产者需要生产部门去引导。蔬菜生产者是以菜农、生产大户为主组成的群体,他们有经验,缺知识,需要农业生产部门做他们的技术后盾。示范基地就是现身说法,就是引导现场。但是,一个示范基地有那么多的人、财、物,如何管理?采用哪种形式的奖惩机制?这是事关示范基地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领导者决策的热点、难点问题。示范基地展示的不仅是蔬菜好的品种和高效的种植技术,其运作体制、工作机制的创新本身也是一种展示。陈旧的、落后的体制是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更谈不上与国外市场接轨。既先进又符合当地实情的运作体制,是目前公有设施蔬菜基地迫切需求的。
2.2.1 要解决示范基地的体制问题 淮安市的经济水平处于全国中等、江苏省中下游水平,财政调控能力不强。这就决定了市级、县区级公有蔬菜展示基地不可能得到足额的资金补给,需要结合自身财力,在充分考虑公益性示范的前提下,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考量和要求,划定亏损额度。即对示范基地的年度考核分成两块:一是公益性示范考核。好像体操比赛一样,是否完成了规定动作,有没有加分动作等。二是经济效益核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亏损额度,全年亏损在亏损额度之下的视作盈利,按规定比例适当分配年终奖金,亏损额度之上的适当递交罚金。这样,一方面示范基地有了补偿底线,另一方面基地工作人员有了压力和动力,在工作主动性和努力程度上都会有改善。基地负责人即总承包人可以由管理部门任命,也可以内部招标。基地工作人员的配备,在实行双向选择的原则下,可以制订一些优惠条件,鼓励农业管理部门的职工上一线工作。在对淮安市某蔬菜基地的调查发现,该基地于2009年3月开工建设,4月初开始边建设边生产,至当年8月中旬期间实行纯公有制生产,取得初步成效,但运作成本较高,仅劳动成本一项支出近30多万元。当年8月下旬开始实行总承包制,劳动效率成倍提高。通过节支减负,大大缩减了运作成本,虽然存在用工不足等问题,但总体思路明晰,发展目标明确,是一个集科学种植、体制建设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园。只要克服困难、精心操作、合理投资,前途将会远大。有的县区展示基地由于没有在体制上下功夫改革,遇到资金问题时实行简单的“逃跑主义”,或放任不管,或低价出租,有始无终,导致示范基地中途夭折,实不可取。而采取政府补贴、个人承包的既有公益功能又有承包利益,以公益功能为主的体制完善应该是示范基地建设的探索目标。
2.2.2 解决一线工人的管理问题 就目前来说,反租倒包是较为彻底的基地管理模式。所谓反租倒包,就是在集中连片土地、统一建设设施基地的基础上,再将设施承包给当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这是整合土地资源、发挥设施优势和人才优势的积极做法,可以认为是对“大锅饭”体制的双重纠正。这种模式在目前设施蔬菜中应用虽然还为数不多,且以当地工人或外来承包者的能力来决定,无法一刀切全面推行,但其合理性和生命力却毋庸置疑,因为它遵循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当然,这种模式对承包者个人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从栽培技术、日常管理乃至蔬菜销售都要具备足够的能力,一般来说非蔬菜业的精英莫属。一个设施蔬菜基地,反租倒包者越多,相互竞争就会越激烈,运转就越灵活。淮安市设施蔬菜基地的反租倒包模式尚在起步摸索阶段。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包的王元蔬菜示范基地自开发以来,尚无当地农民挑头反租倒包,只有个别外省菜农签订了承包几个钢架大棚的协议。在没有人反租倒包的情况下,可以视作总承包人在代行反租倒包者的工作,一线工人就是总承包人的二级雇工。雇佣劳动力不能用工日制来决定其劳动报酬,因为这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机制很难消除工人中的“偷懒、偷吃、偷拿”的“三偷”现象。而针对这种行为,采用辞退等惩罚手段只能警告一时,不能激发起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反,还能强化他们的“三偷”技巧及其过程的"协作精神"。因此笔者认为,以人数定大棚、以产质量定报酬的机制来约束、激励、奖惩一线工人,可以说是在没有反租倒包情况下考核工人劳动质量的较好选择。具体如何定量考核,需要根据栽植品种在每一茬商定每一个大棚的量化指标。当然,操作起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具体问题,例如,肥料和农药如何列入成本?各个品种如何确定产量质量指标?“套花”作业如何指导工人共同协作?等等。但这些是可以不断完善的细节问题。虽说做不到百分之百公平、合理,但不影响运作机制的总体运行。这样做,可以从根本上较为主动地开展基地示范工作,减少亏损,将示范基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2.2.3 提高一线工人的劳动技能 如果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跟不上,那么即使体制再合理,机制再灵活,也是空有其壳,无能为力的。大棚工人大部分是40~50岁的妇女,她们有劳动经验,但文化水平低。因此,对她们的技术培训不在课堂教室而在地头温室,不是理论公式而是实用常识。对她们的劳动技能培训要采用“干前讲、干中查、干后评”的跟踪方式,让她们在干中学、学中干,越学越通,越干越精。只有一线工人的工作技能真正提高了,才能使他们有信心实行以人定棚甚至以产定棚。否则对一线工人的管理也是难于实施的。而且,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工作的时候,也是同工人增进了解、彼此沟通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人队伍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质量,为蔬菜基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打下扎实的人员基础。
技术创新应是示范基地的灵魂,是示范基地对外展示的精华所在,更是它存在的价值所在。因此,作为地方“导航仪”的示范基地,首先要与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在新品种开发、栽培新技术集成、栽培面积比例合理化研究等方面切实加大力度,从总体上提升基地档次和技术含量,使示范基地真正成为地方蔬菜的一面旗帜。其次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奖励技术创新的有功之臣,以充分发挥技术精英的聪明才智。
公有设施蔬菜基地是一个发挥示范功能、追求社会效益的科技园区,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援助。尤其在起步阶段,园区建设尚处在摸索过程中,更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才能使目前运作处于困难状态的示范基地起死回生,发挥其应有的公益作用。而示范基地随著自身建设的不断强化、企业化运作的良性发展以及技术路线的日臻完善,将会逐步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增加对社会的贡献。
淮安作为农业大市,应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的难得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全市公有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正是基于这一点,江苏省农业厅相关领导已多人次来淮安蔬菜示范基地作指导;淮安市四套班子领导也十分重视,多次到基地视察,对示范基地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同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部委办局机关中已有许多单位组织行业人员到基地观摩学习,基本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运作、群众参与的示范基地建设格局。相信淮安市公有设施蔬菜基地通过体制建设和设施配套建设,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创建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有利于设施蔬菜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运转体制和发展模式,逐步接近国内外先进蔬菜产业化水平,为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提供绿色食品,也为淮安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饮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