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约190个国家承诺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的要求到2010年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此外,近期该目标也已被纳入千年发展计划,以此来明确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人类福祉的影响.
2006年,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了 22个跨学科标题指标的框架,用来衡量全球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程.然而,随着2010年的到来,指标设置根本算不上完整.在22个标题指标中,5个指标在全球层面上不够完善,还有1/3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目标无法衡量其实现途径和利益分享的情况.其余部分则被分解成29个具体措施,其中只有9个措施被认为是完善的,这些指标需建立相应的方法学,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较好的应用(包括除美洲以外的所有大洲、热带和温带地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等),有足够的时间序列数据(至少3个数据点,时间跨度至少10年),这样才能较好地阐明生物性在时间上的变化。
即使这些完善的全球性指标,在数据的可达性、一致性和相关性上还存在很多挑战.有些指标不能很好地反应生物多样性,因为迫切需要的指标往往是依靠现存的措施来设计的目标,而不能跟踪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例如,森林覆盖率可以了解树木的面积,但很少能表明树木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同样地,设立保护区覆盖范围能代表政府的承诺,但其本身并不是有效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速率的措施.这些细微的问题已开始暴露出来,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