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政,高昌林,李 航
(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2.北京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从主要科技指标看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王利政1,高昌林1,李 航2
(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2.北京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当前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本文基于对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R&D与GDP的比值、专利、论文、对外技术依存度等五方面指标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探讨了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期为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科技指标;自主创新;创新环境
Abstract:China faces a complicat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ve indicators,including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R&D/GDP,patent,paper,and foreign dependency of technology,which are referred as key indexes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n National Guideline on medium-long-term progra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this paper researches China’s indigenous innov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indigenous innovation,innovation environment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 《科技规划纲要》) 颁布以来,自主创新在我国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得到确立,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发展规划,全社会初步形成了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本文从《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的五个指标的发展情况分析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世界经济论坛的观点,我国已经进入了主要依靠技术应用和规模经济效益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的效率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在这一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本身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从反映科技进步水平的多要素生产率来看,近年来,我国多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始终保持在4%以上,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发达国家多在2%以下),这也表明我们的生产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进,科技进步的速度较快。
然而从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个指标看,近几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没有明显提高,甚至近两年还有所下降。从2001年到2007年的每5年为一个周期的时间段里,科技进步贡献率始终维持在42%左右,但是2008年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近5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下降了2个多百分点,仅为39.9%。与此同时我国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在50%以上,并且还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可以看出,尽管政府早在“九五”时期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惯性,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非常缓慢。高技术产业是带动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但从2004年开始,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最高点的14.8%下降到2007年的12.4%,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举步维艰。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了对一些传统产业的投资。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目前要素驱动的特征仍然明显,有的地方政府还习惯依赖招商引资、大项目带动的外部植入式发展,而走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创新资源比较薄弱、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地方,靠自我积累又很难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着对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R&D经费与GDP的比值不仅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指标,更重要的是这个指标能够反映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十一五”规划中,它首次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被提出[1]。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国R&D经费总量迅速提高。2005—2008年R&D经费年均增长达到23.5%(现价计算),2009年我国R&D经费预计将达到5460亿元,我国R&D经费支出占世界的份额预计将达到6%。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GDP占世界的份额将超过8%,2009年R&D/GDP的比值预计仅为1.62%,而世界平均水平在2%左右,OECD国家总体水平达到2.28%。从发达国家的相似的历史发展时期看,韩国在1987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时R&D强度为1.81%;1974年日本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R&D强度为1.75%;20世纪70年代初,西德、英国、法国等传统发达国家人均GDP纷纷突破3000美元,这个时期西德R&D强度达到2.2%、英国达到2.1%、法国接近1.9%。相比之下,我国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称的,进行自主创新的基础还较为薄弱。
企业是R&D活动的主体,2008年,企业R&D经费支出已占我国R&D经费总支出的73.3%[2],但是从R&D强度 (R&D经费占增加值的百分比)来看,我国企业R&D强度远低于创新型国家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制造业的R&D经费强度仅为3.5%,而2006年美国和日本制造业的R&D经费强度均超过10%。从代表一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也仅为6%,而2006年美国接近40%,日本、韩国、德国和法国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都在20%以上。因此,我国企业目前的研发投入还不足以满足自主创新的需求,更难以支撑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赶超跨国公司。
世界R&D活动历来高度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5个发达国家,5国R&D经费比重占世界份额曾在80%以上,但是进入新千年以来,5国R&D经费所占比例下降了11个百分点,2007年下降至70%以下,而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研发份额逐年上升,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研发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下,发达国家已经不可能完全垄断新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可获得性大大增加。我国近10年累积的研发投入只占世界的2.6%,这意味着90%以上的新技术可能产出在其他国家。
当前,我国进行自主创新面临的是空前开放的环境,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都是世界范围内的,我们要重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使技术要素有效合理地流动,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
发明专利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竞争力。从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来看,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达到46590件。这反映出我国技术创新活动逐渐活跃,创新已开始成为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反映了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但是在专利数量增长的同时,我们还存在着高水平专利少,专利分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际上通常用“三方专利”(在美国、日本和欧盟获得授权的同一专利)数量来评价一个国家拥有的高水平专利情况。2006年中国共拥有484件三方专利,占全部三方专利的0.9%,排名在12位,而美国为1.6万件,日本为1.5万件,两国获得的三方专利占到总量的58.8%[3]。从绝对数量看,我国的三方专利数量与排名靠前的几个国家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的授权主体看,长期以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始终高于企业,直到2004年这个趋势才得以扭转,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超过学术部门,即便如此,2008年学术部门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例仍接近40%。这表明我国大量的专利存在于高校和研究机构,若这些专利不能有效地流向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意味着近半数的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从学术部门到企业的专利交易渠道,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技术供给。
从发明专利授权在不同规模企业的分布看,我国发明专利大量集中在大型企业中。2007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前10位的国内企业获得的专利授权量占全部企业的比例高达15%。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还难以依靠自主的创新获取技术优势,它们多是大企业发明专利的应用者,依靠对这些专利的应用、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逐步建立自主创新的能力。 因此,增加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良好环境。
科技论文体现了知识创造方面的成果,它反映一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的工作。我国SCI论文多年来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2008年,SCI收录中国内地论文11.67万篇,论文数排名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2位。从反映论文影响力和对科学发展所做贡献的论文被引证数指标看,1999—2009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被引用340万次,排名世界第9。这些均表明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实力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在不断上升,科学和知识的产出动力机制已经形成,科技产出的效率不断提高。
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也依赖于我国强大的科技人力资源优势,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R&D人员总量保持高速增长趋势。2008年我国R&D人员总量达到196.5万人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力资源的优势也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学术部门缺乏激励科技人才进行大胆创新的有效手段,过去那种单一依靠论文进行绩效考核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以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计,我国所有学科的篇均被引用次数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2%,SCI论文整体影响不高,而且各学科篇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变化较大,各学科间的科研水平十分不均衡。因此,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对外技术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自主或依靠程度的指标。由于近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态势,且总体增速高于技术引进经费的增长率,因此对外技术依存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已经由2000年的62.7%降至2008年的29%。反映出过去严重依赖技术进口的状态大有改变,依靠自主创新获取技术的比例逐渐提高。
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可以看出,2004年之前一直在10%以下。“十五”后期这一比值开始超过10%,2005年以后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8年达到26%,可见企业加强了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和模仿创新的投入,过去那种只重引进、不重吸收的状况有所改善。同时我们也可看到,经过多年的引进、学习和模仿,我们正处于厚积薄发的阶段,一些领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创新成果,如有的还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用目前的统计数据计算出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对外技术依赖的真实状况,以中间产品、资本品或者人为技术载体的隐性技术还难以度量出来。从长远看,我们对国外先进技术的需求 (包括大量的隐含在商品之中或存在人脑之中的隐性技术)将长期存在,尤其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高、精、尖技术的需求十分巨大。而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垄断竞争优势,获取超额利润,发达国家对先进技术出口的控制将进一步加大,我们面临的技术争端、知识产权纠纷和技术贸易摩擦将不断增加。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可能在某些技术领域对我们的技术追赶产生毁灭性打击。如在一些技术领域,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垄断的优势获取超额利润,而一旦其他国家攻克此项技术后,发达国家迅速降低该产品的价格,从而让新进入者无利可图,将其技术突破扼杀在萌芽之中。这都将是我们在自主创新道路上面临的棘手问题。
[1]王利政等.“十一五”R&D投入目标的实现进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5-20.
[2]国家统计局等.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张九庆)
China’s Indigenous Innovation Environment——based on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Wang Lizheng1,Gao Changlin1,Li Hang2
(1.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2.Separtment of Electtric Engineering,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F123
A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统计数据采集加工分析与相关基础工作2007”课题的资助(2007FY250800)。
2010-08-26
王利政(1978-),男,山西大同人,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统计分析与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