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 湖南农业大学 410128
试论信用型社会环境下如何深化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曹瑞 湖南农业大学 41012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教育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今信用型社会大环境下,“诚信”也日渐成为社会成员在各生活领域的“通行证”。本文从信用型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诉求着手,探求深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信用型社会;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诚信教育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三大重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认为:学生受到诚信教育和渠道和程度各不相同,主要依学校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社会诚信意识的熏陶决定。诚然,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今信用型社会大环境下,“诚信”也日渐成为社会成员在经济等领域的“通行证”。
近年来,国家逐年增加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资助金额和范围都较以前明显增多,有些如国家奖学金甚至以成倍的比例增长。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曾在2007年9月12日出席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时指出:“每年资助500亿,受助学生2000万”。具体地说,国家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受助学生约2000万,其中包括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生。我国高等教育从此将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诚然,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收费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日益增高的学费给经济困难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培养出更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自1999年全国推行助学贷款政策以来,国家不断完善政策,改进方法,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高校共有436.1万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累计贷款金额达337.1亿元,助学贷款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助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式,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也是巨大的。然而,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大学生却出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比如隐瞒家庭收入来源、提供虚假的贫困证明、不按已明确规定的日期和金额如期还款、毕业后提供虚假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后就不再和学校、银行联系,恶意逃款等。据工商银行总行和教育部调查,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违约率为19.71%,人数违约率为20.5%,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贷款3‰的违约率[1],如此之高的违约率不得不让全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备受质疑,银行不愿承担风险,严重制约着助学贷款的顺利开展和国家资助渠道的良性循环。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开始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个人征信系统),该系统为每一位贷款学生建立信用档案,如实记录学生的借、还款等信息,帮助商业银行防范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的信用风险,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诚实守信、按约还贷,并随着电子经济时代的推进,个人征信系统日趋完善。然而,与美国用将近100年的时间建成完备的全国数据共享个人信用体系相比,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还善不健全,仅限于银行信贷记录信息,不反映自然人的其他社会交往信息。加之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由国家贴息、国有银行承办的无担保、无抵押的个人信用教育消费信贷,贷款的偿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在诚信尚未被立法的市场经济社会,信用只能作为一个道德层面的考量标准[2]。大部分借款学生产生侥幸心理,诚信意识淡薄,对借款合同的法律有效性认识不足,提供不真实信息,增加了学校、银行催款成本。
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公民基本道德意识和诚信品质不仅直接关系着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教育基地,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责无旁贷。近年来,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和要求,有目的、分阶段、广范围地开展了大量的诚信教育活动,比如开展诚信知识讲座、诚信主题征文、诚信事件征集等等,让大学生挖掘身边的感动人物、感人画面,树立诚信典型,增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强化诚信意识。然而,实际的教育效果却并不见佳。从考试违纪、抄袭作业、助学贷款还贷违约、剽窃毕业论文、虚构教育背景等失信行为,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程度仍然非常严重。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课,特别是针对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目前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关于“诚信”的思想贯穿于教材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对于牢固树立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堡垒作用,在保证师资力量和水平的基础上,鼓励任课教师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多尝试一些够新颖、够生动、够吸引力的教学方式,不但从理论上将诚信的内涵、本质、意义以及失信的危害讲清讲透,深化学生对诚信教育的理性认知,同时紧扣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设想将来工作可能遇到的多种情境,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化知识为行动。
诚信素质的培养,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3]。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是引发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其关键问题是应当建立和完善各项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坚决执行。目前,对大学生作业抄袭、论文剽窃、考试舞弊、简历注水、欠贷不还等现象,部分高校的处理多倾向于批评教育,缺乏实质性的惩罚措施,从而引发大面积的不诚信行为[4]。这些都是惩戒机制未被严格执行以及诚信尚未被立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部分学生通过弄虚作假换取不当利益以可乘之机,也给诚信意识薄弱的大学生造成不讲诚信也能获取同等利益的一种错觉。于是,“不讲诚信”成了一种生存的侥幸手段。所以,笔者认为,高校既然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就应当令行禁止,对于校园内严重影响教学秩序的不诚信行为应当坚决按照校规校纪严格处理。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那些不缴学费又不申请贷款、也不申请缓交学费的学生进不了选课系统,无法进行正常的选课,促使“小赖们”及时缴费[5];个人的信用信息档案纳入学生评奖评优、学年综合测评甚至毕业鉴定中去等等。于细微处向大学生渗透诚信意识,推进诚信教育日常化。
亚里士多德说过:德行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是环境熏陶的结果[6]。笔者认为,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在于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诚信思想和行为产生高度的认同感,而这样的认同感不是靠灌输式的说教以及强制性的制度就能得到,而是要通过开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学生倍感兴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号召广大学生挖掘身边诚实守信的先进事迹,辅之以广播、电台、报纸、网站等媒体宣传报道,以学生影响学生;其次,提升法制教育。情理与法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可组织学生举办模拟法庭,订阅法制报刊,参加法院庭审旁听等,让学生懂得,一方面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行为还要符合法律法规、接受法制的监督,恶意的不诚信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还将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再次,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感恩意识。一个懂得回报、懂得感恩的人,必然在内心是诚信的。由了感恩的心,才会用诚心去回报社会、回报他人。高校可以学院或班级为单位走出校园,走进敬老院、深入农村、做爱心志愿者……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回馈社会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树立自我诚信形象,赢得各方认可。最后,可定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让学生有感而发,将诚信意识内化之后进而感染周围其他人,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诚信做人、诚信学习、诚信处事、诚信立身”的良好文化氛围。
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教育力量,优化社会、学校和家庭诚信教育环境,包括:第一,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完备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信息系统,突破其采集面窄、利用率低且使用范围小、仅限于信贷信息的制约,增加对个人信用历史纪录、职业生涯、储蓄、财产申报登记、水电及电话费的代收记录等信息进行动态监测,扩大其利用率和使用范围[7]。第二,银行应设丰富助学贷款种类,精简贷款的审核和发放程序,银行之间共享借款学生信贷记录,授权公开贷款违约或恶意逃款学生信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合力对借款学生进行经济制裁和道德制裁。第三,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探求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方式的多样化,有效分解银行风险。
[1]郑惠强.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建议[J].群言.2007,(8).
[2]黄亚雄,贺正楚.助学贷款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4).
[3]韩景旺.关于构建大学生成人教育体系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4]朱新龙.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探析及对策[J].素质教育.2008,(1).
[5]黄少玲.构建诚信教育机制,促进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循环.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5).
[6]资帅.和谐社会与当代大学生诚信建设[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7]李春霞.完善诚信机制,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发展.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4.101
曹瑞,女,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老师。